|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 魅力建瓯> 本土文化
国家级生态村井岐村历史文化探微
2015-01-10 19:54:24 方志委 来源:建瓯市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admin  
     建瓯市东峰镇井岐村,位于204省道边,全村土地面积18447亩,现有人口2300多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井岐村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村、南平基层党建示范点、市级“幸福农村”精品村。

    如果说整洁优美、设施完善是井岐村的新风貌,那么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则是她永恒的底蕴。

一、神秘传说,村名由来

井岐村原名“岐阳村”,村名的变更缘于清朝,有着一段神秘而美丽的传说。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曾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年(1784)六次巡幸江南。六下江南,有得有失,有利有害。从官方的史籍到民间的野史,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曾路过岐阳村,见此处山青水秀,在夕阳余辉下分外优美,于是命人停轿,欣赏起美景来。突然,蒙珑而静谧的山水画中,一个身影闪动,乾隆皇帝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背着竹篓的女子,在崎岖的小路上匆匆行走,窈窕的身影婀娜多姿,宛若仙子。乾隆不顾众人劝说连忙追上去,也许是发现有人追来,女子加快了脚步,山路崎岖,十步一叉,五步一弯,眼看着女子越走越远了,乾隆急得大声问道:“仙子去往何处?”“岐阳稻花香,金井秋叶黄”,山路尽头传来女子银铃般的回答。

当晚,乾隆决定留宿该地,寻觅神秘女子。一路弯弯绕绕,夜幕降临,终于来到了一个名叫“岐阳”的小村庄,然而出乎乾隆意料的是,该村不仅叉路多,而且水井也出奇的多,几乎是家家门前都有一口井。“岐阳稻花香,金井秋叶黄”,女子留下的讯息几乎没有什么独特性,众人找了一夜,无果而归。次日凌晨,乾隆早起,亲自去寻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村中一口古井旁,乾隆终于懈逅了那位神秘女子。传为一段多情天子寻佳人的佳话。临别,乾隆挥毫,给该村赐名“井岐”,从此延用至今。如今,在井岐村的芝峰寺里还留存着一块刻有“圣旨”二字的石碑,以显示皇恩浩荡。

都说乾隆喜欢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时少不了寻花问柳,所以皇后天天和他吵闹,乾隆一气之下,将皇后遣送回京。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将皇后遣送回京确有其事,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档》中就有记载。看来“天子井岐寻佳人”的传说也未必空穴来风。“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六度南巡后,乾隆写下这样的诗句。可见,直到晚年,乾隆依然对下江南时的情景充满了无限的眷恋,连做梦都还在回味。



二、遗产丰富,古建精美

井岐村历代先民创造了井岐辉煌的历史,至今村中遗存的古建筑,见证了井岐昔日的辉煌。井岐村主要有王、魏、陈三大姓,其中以王家最为兴旺,著名的王宅就是其辉煌历史的见证。



井岐的王氏家族在闽北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最负盛名的乡绅名叫王庭仁,当年他的产业非常庞大,甚至延伸到崇安、建阳、政和、松溪等县,在建宁府城关(今建瓯)拥有30多间商铺,其家丁达50几人,枪支40几条,但他却始终勤俭持家,把“勤、俭”作为王氏的家训,并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井岐“勤劳俭朴,善良敦厚”的纯朴民风。

王家大院便是井岐村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村民俗称为“王宅”。王宅坐北朝南,为单进合院式木构建筑,抬梁穿斗式硬山顶结构。均为二进或三进厅,沿中轴线,从大门进入门厅,进深两柱,为拱形轩顶,单檐破顶厢房;正厅和太师壁两侧上方设祖宗神龛;前后置天井,天井以石条铺设两侧;正厅中部方砖菱形铺设,屋顶先铺薄砖再盖瓦片,颇为讲究。大厅梁坊雕饰精美,雕有花草、凤凰、及福、禄、寿、喜图案。厅厝两边及后阁房门上有浮雕、透雕、线雕、的花格,花草,人物等纹饰。宅内木雕的门罩,砖雕的窗棂,可以说是一处一景,故事迭出,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融古雅、精湛、富丽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尤其王福艇宅的墙头堆塑人物花鸟,雕刻精细,形象生动。在井岐村,像这样精美的古民居共有5栋。

此外,井岐村内至今仍留存着数条用原始鹅卵石铺成的街道和一口极具特色的四方形清代水井。井岐村保存了相对完整的、真实的历史遗存,同时也附带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见证了明清时期该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三、军事重地,电训班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军统局成立。1940年,戴笠升任军统局局长。1943年,为配合抗日战争和反西斯战争的需要,成立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所),并在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11个训练班和8种专业培训班(简称“特训班”),由戴笠任班主任,美国的梅乐斯任副主任。福建省唯一的一个特训班,就设在东峰镇。



东南训练班在东峰镇共开办3个班(3届),既东南特训班、第7训练班和电讯班。前两个班均设在东峰,电讯班设在井岐,还在桂林村增设巡回大队和看守所(监狱),同时在东峰大庙设中美合作所美军顾问招待所。

电讯班全称为“军事委员会办公厅电讯人员训练班东峰第1分班”,学制为本科班。班址设在井歧村芝峰寺,该寺始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该班由军统局直接领导,总班设在重庆。1944年8月正式开办,1946年9月由井歧迁往东峰叶氏祠堂。该班在井岐先后共5年时间,该班学生来源以福建、浙江为主。本班开办初期只有学员200余人,而后陆续招生,学员总数共达450余人,编成四个中队,课程分预科和本科两个部分,预科科目有政治、军训、国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音乐、国术等。本科课目有电机常识、无线电、电律、电台架设、无线电机维修、情报学等。学员毕业后,按学习成绩与总部计划需要陆续分配,大多数调到上海“中美合作所总站气象人员训练班”继续学习,其他学员分配到交通警察总队、国防部技术室、保密局总台及各地情报站电台等处任职。1947年秋,电讯班从东峰迁往建瓯县城察院前浙江会馆。

东南训练班的演练过程和历史事实,见证了井岐村重要的军事地位。

四、文化浓厚,民俗奇特

千百年来,井岐古朴而浓郁的乡土气息,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成为井岐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

1.三月三报母恩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凡本村出嫁的妇女都会早早买好礼品,或猪蹄、或鸡或鸭或鱼,或上好营养品,到娘家报答母亲养育之恩。这一习俗在东峰镇境内有的村有,有的村就不明显,但在井岐村这一传统习俗年年尤为热闹。

2.五月十三日盟兄弟节

这一天,在井岐村凡是有男性结盟兄弟的,都会放自己一天假,在家休息,凡本村有和外村男性结盟兄弟的,井岐的结盟兄弟会邀请外村的结盟兄弟到自己家团聚,并大吃大喝一天。这是井岐村男性独特的传统习俗节。

3.五月初四、初五御赐“妇女节”

在井岐,除了“三八”国际妇女节之外,井岐的妇女还享受着另一个妇女节,就是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初五两天。传说这个妇女节还是乾隆皇帝御赐的呢。

传说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访路过井岐,曾住在井岐村新巷一大户人家里,见井歧村妇女家里田间两头兼顾,十分辛苦,顿生怜香惜玉之情。回朝后就传旨让井歧妇女每年五月初四、初五休息两天,这便是井岐的第一个妇女节,也是真正属于井岐村妇女的节日。这两天成年男人不准入村,只能去溪边看划龙船。什么人犯了规,就由本村妇女自已处理。200多年来一直传承至今,衍生出许多独特的民俗风情。

4.井岐村的“讨穴”习俗

这是井岐村女性独特的传统习俗,当地人俗称“讨穴”。这一天,凡是在本年结婚嫁到本村的青年姑娘都得打扮梳妆,穿上绿色的大襟(古式斜开襟)衣服,坐在自家厅堂前迎接村上女人前来观看新人,同时还要备好果品和红酒,让客人品尝,而且新人要不断地给前来的每位客人敬酒。凡前往观看新人的妇女也必须喝新人所敬的酒。如果有的女士酒量不好或是不会喝酒,就得事先先备好盛酒的器具,藏于腋下或是衣服之内,喝新人敬的酒时便偷偷的将酒倒入盛器中,不能被人察觉。偶尔被人发现,由领头的妇女令其交出所存盛器并当场罚酒。这样便形成了井岐讨穴的习俗。

5.井岐村的“浪翼”习俗

传说有一年,建宁府新上任一个盐仓官,为人跋扈,一贯仗势欺人。有人决定戏弄他,于是跟他打赌:“盐仓官,如果你敢在五月初四初五这两天独自去井歧,并在街上来回走上几遍,我就办桌酒席请你!”盐仓官说:“嘿嘿,莫说几遍,就是走上十遍八遍也没问题。”

五月初四这天,盐仓官果然身穿长衫马卦,头戴礼帽,只身来到了井岐村,他边走边看,街上没一个男人,全是妇女。走到街尾,安然无事,心想,这酒吃定了,暗自得意起来。其实盐仓官早已被井岐“八婆”(指村里身材高大,办事过硬的八个妇女)发现,只是她们认为他只是一个过路人,就算了。不想这个盐仓官走到街尾又折回来了,“八婆”见他不像是过路人,而是有意来捣乱的。就去报本村举人王陈策。王举人说:“今天是你们的日子,什么人捣乱,你们自己处理,官场上的事有我承担。”“八婆”一听,一声令下,八人齐上,把那盐仓官按倒在地,又是泼水又是扔菜,打得他威风扫地。

盐仓官狼狈地逃到建宁府去告状,可是却被驳回。原来,在盐仓官受虐之前,井岐村的王举人早已写好状纸,派人快马送到建宁府上,告他调戏井岐村妇,破坏乡俗。于是当盐仓官赶到府上告状时,不免碰了钉子,还挨了顿骂。从此以后,井歧村的“浪翼”习俗,再也没人敢来捣乱。


(建瓯市旅游局、方志委井岐村历史文化专题调研组)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