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 魅力建瓯> 本土文化
俗神、俗信和张三公
2017-11-24 09:43:04  来源:建瓯市政府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民间俗神有两种,一是人们对自然力的崇拜具象化了的意象神,如风神、雨神、雷神等等。古代人对自然力难以理解,以为有某神灵主宰,于是把某种怪异现象按照自己的想象创造出半人半兽的形象,加以供奉崇拜。比如,过去我们孩提时在庙里见到的雷神,就是龙身人头的样子,他敲打自己的肚子,天上就发出雷声,有的则塑成苍身而无角,形状如牛,一只脚,出入于水,则必风雨,手足各二指,执一赤蛇啮之,其落地时雷声就响了。显然是在雷电的折光和破碎的巨声的基础上幻想出来的。雷神后来被人格化,造出了姓名,许多动听的传说故事也被创造出来。衍化到《封神榜》出世时正式变为头不悬天、足不蹈地、有双翼可飞的雷震子。我想这当是写作家给予的艺术嫁接罢了。

还有一种俗神,是由人转化神的,即他们开始是真实的人或传闻中、梦幻中的人,后来他的某种行为与精神被信奉、被封赐而衍变成神,其形象有的也变得与人不同了。捉鬼之神钟馗,实在是老百姓对清明世界的向往,希望有个神灵把一切魍魉魑魅全捉走。钟馗的来历,史籍上的记载是:唐开元年间,唐明皇在骊山讲武,回宫后发疟疾,一天晚上梦见两个鬼,一大一小,小鬼穿着红衣,一脚穿鞋,一脚光着,长着个牛鼻子一脸贼象,偷了太真夫人杨贵妃的紫香囊袋和皇帝的玉笛,绕殿逃走;那个戴帽子穿蓝衣的大鬼,光着脚跑过去抓住那个小鬼,抠出小鬼眼睛就吃了。唐明皇问大鬼是什么人,大鬼说:“我就是没有考中武举的钟馗呀!那小鬼太没良心,敢偷皇上东西,不该有眼。”并表示誓与皇上除尽天下妖孽。唐明皇醒来之后,疟疾就好了,于是便请画师吴道子按梦见形状把钟馗画下来,贴之于门以避邪,并通告天下照行。就这样,钟馗便成了除妖驱邪的看门之神了。

民间俗神的创造历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神的形象逐渐完善的过程中,除了人们的信奉赋予使之更加神化之外,还有历代帝王的提倡、封赐和艺术家的创造功劳在里面。

建瓯是闽省发祥地,“建备五方之俗”。所以当地人信奉的俗神很多,几乎在《中国神仙传》里所列的俗神都有,此外还有当地古人自己创造的神祗,如神力广大以萧公为首的九十九位太保、护女送子的马五娘(相传唐明皇封赐其“马氏真仙”,但旧志无考)扶弱公断的梨岳大公(李频)、吕山女仙陈靖姑、北苑茶神张廷晖等等,而且这些俗神家喻户晓,香火不断,在民俗活动中成了重要角色。如果说民间崇信佛与道是根深蒂固的话,那么这种信奉应当是反映佛教与道教的宗教观念在民间的流播与影响程度,而对于人民自己创造出的神祗则不同,在多数情况下可以说是在寻求某种精神寄托,他们或是要求实现驱灾的愿望,或是要寻求避祸的可能,或是在期望心理上得到某种平衡,或是图吉利求得实现升官发财的欲望。能不能实现各人愿望,只有天知道,但对个人来说,重要的是精神上得到自我宽慰和解脱。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及民间俗神中的行业神。行业神,或是本行业的创造者,或者是本行业的特高技能者,是自然人,由于在某一行业作出重大贡献,或是基于他的行为表现了人类社会某种至高无尚的精神,所以被尊之为神。例如做都江堰的李冰,因为水利建设作出重大贡献,人们为他建造了二王庙,尊他为水利二部神;在制陶事业有了重大创造和贡献的宁封子被民众尊为陶神;我们省宋代龙海县白礁村的吴本,自幼博览群书,长大后精于采药、炼丹和针灸之术,在医治人民疾病方面做出了贡献,便成了医神;木工神鲁班,他原是春秋时鲁国的工匠,因为技术高超,而且发明制作了许多工匠工具,便被视为工匠鼻祖,成了工匠神;不独有偶,建瓯宋代吉苑里的茶焙业主张廷晖,在蒸青碎末茶向研膏茶演变发展中作了很多努力和贡献,加上他将自己拥有的凤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园献给了朝廷建御茶苑,所以他死后朝廷几次册封,因之成了中国唯一经过册封的茶神。因为一个时代统治阶级的赐封,加上茶工茶农的拥戴信奉,那里的茶神庙一直是香火旺盛,成为茶区茶农的保护神。

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封赐,在创造神的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用故事的添加使神祗更加完善,这常常体现和迎合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有人说,神灵本身是对人的精神的一种束缚;是的,对某一神祗的崇拜,就是一种追求追随,一种寄寓了希望与欲想的宽慰与满足,一种自我约束(或叫束缚更洽当),实际上这也是创造神的主意所在。人们在崇拜神祗时总会关照到自己的追求,希望平安地、不违法不逆众地、顺遂地达到某种虚幻理想与欲求,如果实现不了,也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对神的信奉于社会无碍,甚至对社会的安定还起到某种精神作用。笔者以为:民间俗神大大不同于巫术和方士的装神弄鬼。巫师方士自古以来就是以骗术蒙人害人。我说信奉民间俗神好于巫师方士的装神弄鬼,并不等于说信奉神祗就一点消极的因素也没有。由于人们对于神的本质缺乏科学的认识,对神祗的信仰往往造成某种错误的社会观,错误的社会观有碍甚至有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上面讲了许多对俗神的认识,下面应当讲讲俗信了。有俗神就有俗信。俗信,与迷信有关,但并非迷信。俗信也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它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历史久远、广泛。它往往曲折地反映了生活的真谛,通过曲折形式反射出理智之光,是民俗的重要传承内容。比如有钱人没钱人都拜奉财神爷赵公明,为什么呢?因为民间传说:只要你是种养生财,买卖发财,合理得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搜神大全》语)如果是谋不义之财,赵元帅会派手下“八大猛将,六毒大神”捉拿惩办。据说腊月三十年瞑躲债的做法,就是赵元帅提倡的,除夕夜可以打着“代月”灯笼讨债索债,但封大门鞭炮一响,就得吹灭灯笼收摊回家,不得再索讨,至少过半年再说,否则要受赵财神惩罚。解放前建瓯城关还有公演三十年瞑大戏的,看戏的人很大部份是躲债的人,因为按规矩,讨债不能向戏台下看戏人讨,否则会干扰城隍爷看戏。这种为保证社会安定而借助神力出现的俗信,应当说是具有明智理念的生活信条。

有些生活中常见的俗信,确实带有实用性。比如过去大人教育孩子:吃饭不许碗里剩饭粒,桌上掉饭粒,说是那样男孩长大娶的是麻婆媳妇,女孩脸上要长麻子。这种打骂恐吓达不到而用俗信教育使孩子避免某种不愿意出现的后果,顺利达到矫妄纠错的目的是很有力的,虽说这种信条是不科学的,但效果却是好的。我想这恐怕就是长久以来所以形成民间信俗而不衰落的原因吧。当然,俗信也不可以一概而论,也有糟粕,问题在于如何巧妙地利用俗信,让生活的智慧之光观照生活和人生,使之形成一种隐形的社会契约,造福于人民。

茶神张廷晖

古建安是闽省早期开发的地区之一,据史籍资料记载,自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人种茶,到唐贞元年间,出现研膏茶,开始纳贡,名声大震。闽龙启元年(公元933年)吉苑里的茶焙业主张廷晖将自己拥有的凤凰山方圆三十里的茶园献给了闽国办成御茶苑,因地处闽都北部称北苑。闽国灭亡,宋朝廷接管了御茶苑,更派重臣督造精品茶,以金银为模,压成饼状,名日龙团凤饼,逐渐登上了中国制茶技术的最高峰。在茶叶大家庭中龙团风饼独占鳌头458年,是中国茶叶之最。

张廷晖,字仲光,号三公,古建安吉苑里人。其上几代已为种茶制茶营造了一个很大的家业,在凤凰山一带拥有方圆数十里茶园。按南宋《苕溪渔隐丛话》书上说,唐贞元年间福建观察使常衮自求到建州兼任刺使,教制研膏茶,“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俗称“片茶”,其饼茶常在中间打一小孔,用绳穿起来便于携带,故也称串茶。到了唐末至五代十国初,建州的研膏茶已成为皇室贡品。照理说常衮教制研膏茶以后,这里的茶业可以很红火起来,但事实上建安这地方却屡遭战火的劫难:后唐同光四年(926)闽王王审知养子王延禀督建州,跟闽王长子王延翰有隙,寻找借口,与驻泉州的王延钧合击福州,从此引发了一系列内战,吴人也乘机攻打建州。战事连发,民无宁日,张廷晖的茶园也弄得毁的毁,荒的荒,无法再经营下去了。年轻的茶焙业主张廷晖,干脆把凤凰山麓方圆三十里的茶园献给了闽国,谋得个“閤门使”的虚职。此时主政建州的换了王延攻,延政为求宠于闽王,以凤凰山为基地,办起了御茶苑,这就是北苑的由来。张廷晖初始协助办御茶苑,“初造研膏继造腊面,既又造其佳者,号曰‘京铤’。”据《十国春秋闽康宗本纪》载:“(闽)通文二年(公元937),国人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八枚。”“(南唐)保大四年(公元946)二月,命建州制的乳茶,号曰‘京铤’,臈茶之贡始罢。”由这些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张廷晖为以茶青经蒸研尔后和膏成饼的茶叶制作新法,作出了很大努力,为高峰的龙团凤饼的制作奠定了基础。

张廷晖据史籍资料分析约病逝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到咸平间漕官褒念张廷晖功绩,始在凤凰山凤翼地建“张閤门使庙”,俗称“张三公庙”。相传祈祷有验,茶工茶农便视为茶神。随着凤凰山北苑御焙的飞黄腾达,龙凤团茶的登峰造极,宋朝廷也不断追褒张廷晖贡献茶园、研究茶艺的历史功绩。绍兴中(1131~1162)朝廷给张閤门使庙赐匾曰“恭利祠”,封张廷晖为“美应侯”,后来又累加“效灵润物广祐侯”,进封“济世公”,其妻范氏被封为“协济夫人”。

由于朝廷屡屡加封追褒,民间对制茶技艺高超者的崇敬心情集于三公一身,尤其是民间重德崇善情感,便在日长月久的造神活动中,逐渐得到完善。作为茶区自己行业的神祗,不仅受到茶工茶农的朝拜,也得到建州人民的普遍敬仰尊崇。每当春秋茶采撷季节,茶神庙便有四面八方的香客特别是茶工茶农前来朝拜,引接香火,祈祷茶丰人旺。在水源乡和小松镇的封山村等地的张氏后裔,都供奉这位为建茶事业作出特殊贡献而被神化的宗亲上祖,并且极感荣耀。封山村所建的张三公庙,他们叫做凤二庙,以区别于风翼山“恭利祠”祖庙。解放前水源乡张氏宗亲每年都要选派代表到凤翼庙来朝拜。据旧县志记载,茶神庙香火从未断过,虽因兵燹匪祸,总是屡毁屡建。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里人周长募资金重建,到明洪武年间罢造龙风团茶,但庙宇香火仍旺。民国期间庙宇已破旧,1937年霞桂乡民又筹资重建,庙宇主持人谢仁水(小名犁壁)精心经营,香火大旺,到解放时庙宇已置不少产业,仅在建瓯城关市中心点就有店房二套,其他不动产一批,积累黄金20两7钱,银元部份(据查金银几乎被土匪吴勇部勒劫)。茶神庙在文革期间被拆毁,1990年10月当地缘首吴双婢等再次募众重建。1996年7月建瓯市宗教局以瓯宗[1996]12号文批准该庙为保留寺庙,予以依法保护。

2001年4月23日,市民俗学会召开会员大会,传达省民俗学会关于民间俗神研究问题时,有人提出要开展茶神张廷晖的探讨研究,理由有四:一、他是有史籍记载的地方俗神;二、建瓯是重要茶区,茶俗茶信有群众基础;三、以行业俗规与发展茶业经济有关有利;四、他是一方俗神,又是全国唯一经朝廷册封的茶神。这个意见被与会者一致同意通过,确定以张廷晖为我市俗神的研究对象。很快这个意见也被相关部门接纳。11月间我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北苑贡茶节和第三届茶王赛,确定由北苑贡茶学会承办,民俗学会协办,除茶王赛和专家报告会,还安排了“重建宋敕北苑茶神张廷晖恭利祠座谈会”并组织与会者到实地参观座谈。茶叶评审专家、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骆少君女士,在听取了北苑与张廷晖事迹的介绍和实地参观后,甚赞此地有灵气,茶文化积淀深厚,发展茶叶经济大有可为,崇茶神对提高制茶技艺、发展茶业有益而无害。市委市府部份领导也参观了恭利祠,听取了张廷晖事迹介绍,时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林明庆还在座谈会上讲了话。时任市长杨上彪和时任南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晋闽也专程到了恭利祠,并交待为发展建茶应当支持宣传张廷晖对北苑的贡献和业绩,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树立敢于争第一的创业思想。

笔者以为;从“万物有灵”观念发展而来的民间信仰习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原始思维的成份,这些民俗事象,既与原始宗教也与后来的人为的多样性的宗教信仰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今天我们从民俗学的角度去探讨民间俗神、俗信时,已经和宗教所着眼的对象有很大区别,这些区别正是我们研究信仰民俗的特征。综观这些特征主要是:不具有信仰的群众组织、不具有偶象、不具有支配信仰的权威、不具有一定的规约、不具有神职人员和活动的固定场所,……我们对信仰民俗的研究,立足于在研究中找出它发生、发展和逐渐转化的轨迹,为逐步消除人民群众中的愚昧、落后、迷信的东西而作出努力。(李挺桢)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