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建瓯新闻>
“美丽街巷”我们是主人
2019-05-21 11:19:01 陈国富 周肖薇 冯霞 来源:市委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庄明帆  

主街干道是城市的“面子”,而背街小巷就是城市的“里子”。城市的文明程度、管理水平、居民的幸福指数等恰恰体现在“里子”中。针对背街小巷日常环境保洁最后一块机制短板,建安街道今年3月率先提出并试点“巷长制”,取得了初步成效。


建安街道6条试点巷分别为前街社区的丁家巷、何厝坪,横街社区:水井巷、剪子巷和仓长社区的儒林巷、安泰北巷。由“巷长”每天不定时对所辖路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对接和处理,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到人居环境卫生整治中来。

叶雅秀是仓长社区安泰北巷的“巷长”,她的胸前挂着“巷长”牌子,上面写着“美丽安泰北巷,我们是主人”。她的日常工作就是走走看看,看到哪户人家门前卫生做得不到位,她就会督促居民把卫生做好,居民们也十分配合她的工作。今天3月,安泰北巷进行道路改造,她白天经常在现场,协调施工方在道路改造中出现的问题、提醒放学的孩子注意安全、收集市民的意见等。巷子的改造将持续到5月。

丁家巷进口处悬挂了一块牌子,介绍了丁家巷的由来,为该巷增添了文化气息,增强巷子住户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丁家巷属改造后的小巷,路面魏透水混凝土,干净整洁,水沟通畅。原来的旱厕也已改建成现在的“星级”公厕,且每天还有管理人员进行卫生保洁。小巷居民魏敬和大爷说,自己在这里住了一辈子,“改造前后的变化太大了。”从坑坑洼洼到平整通畅,从遍地垃圾污水到干净整洁,魏大爷和邻居们感受到了切实的变化。丁家巷的“巷长”是江水妹,到巷子里的居民家中去“串门”是她的日常工作。发共建卡、督促做好“门前三包”,收集意见以及建议,江水妹的工作看似简单,却因此改变居民的生活环境。“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摩托车乱停放和没地方停放的问题了。”魏大爷指着围墙内的一块菜地,根据居民的意见,江水妹上报到街道,街道与原广电局宿舍拆迁地的那块菜地用户进行协调,过几天这里将被建设成为临时摩托车停车场。

剪子巷因巷内原有老牌剪子铺而得名。“感谢政府修了这么好的一条路。”小巷居民刘荣珍大妈喜滋滋地对记者说。春节前,剪子巷完成了青石板路面改造后,住在这条巷子里的12户居民都自觉做好“门前三包”。此外,巷子每天也有小环卫清扫。“巷子改造后,不仅仅是路好走了,大家的卫生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刘荣珍告诉记者,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作为小巷的主人,爱护小巷卫生也是分内的事。”

“‘巷长制’从今年2月开始酝酿、调研并提出试点。”街道主任科员阮永生介绍,他们的目的是为补齐基层人居环境整治最后一块短板,打好消灭垃圾攻坚战,切实改善建安街道城乡人居环境。背街小巷环境卫生整治难题,靠执法部门的巡查来抓日常管理,容易出现反弹。于是,经过调研和征求大家的意见,街道于今年3月制定了“巷长制”试点工作方案,在试点巷口制作巷子简介,推荐出巷长、副巷长。巷长大都上是社区居民推荐的,大都是企业退休的,他们责任意识强、敢做敢讲,以身作则。同时他们还对每家每户发放共建卡,引导群众共同参与来共建、共享、共管,确实能真正解决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问题。

“‘巷长’以就近、自愿、无偿为原则,由各巷、弄居民中进行推选产生。”街道计生副主任王己英介绍,“巷长”每天的工作是不定时对所辖路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联系、对接和处理。重点是抓好背街小巷和住宅小区管理,发动居民群众、物业管理企业等多方面力量,共创文明社区;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占道经营、毁坏绿化和市政基础设施等违法行为及时进行劝阻,对不听从劝阻的第一时间上报“巷长办”。此外,“巷长”还要配合街道建立辖区内商户和流动摊贩资料库;协助街道办事处做好文明城市建设属地管理、志愿服务及其他文明城市建设各项工作等。

据了解,为将“巷长制”落到实处,该街道成立“巷长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人居环境整治“巡查办”和巷长办,巷长办在街道“巡查办”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办公室设在街道文明办,与文明办合署办公,负责日常巡查、评比考评、完善方案及协调联络。各社区党委书记为各辖区的“总巷长”,对本社区 “巷长制”负总责,并建立街道试点巷卫生整治群,便与日常沟通联系。

“巷长制不是街长制的简单延伸,是有效机制的科学发展,目的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参与解决城市管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年雄说,巷长制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指示精神,通过巷长制,让绣花针的针眼更实、走线更密,让城市管理工作不仅有效,而且长效。张年雄表示,目前巷长制正在探索,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今年3月份启动巷长制试点工作,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和完善后,将适时在建安街道全面铺开。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