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魅力建瓯>醉美建瓯>
细说建瓯与建盏的三生三世
2021-06-11 10:28:07  来源:风雅建瓯  责任编辑:王俊杰  


建盏,是唯一为茶而生的碗,

是土与火交融而诞生的伟大艺术品,

从宋代皇室御用茶具,

到时隔800年的文化断层,

再到现在迎来复兴的黄金时期,

建盏走过了怎样的道路?

建瓯与建盏又有着怎样的渊源?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细读,

建瓯与建盏的“三生三世”~

应宋代斗茶而鼎盛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中国著名的古窑之一,位于古建州(今建瓯)辖区内,以今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池中村一带的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及今建瓯市小松镇渔村村等窑址为代表,生产汉族传统名瓷,成品一度成为宋代皇室御用茶具。从五代末至元早、中期,建盏曾陪伴北苑贡茶走过了数百年的辉煌,焕发出了中华民族至今依然熠熠生辉的文化光焰。

按传统分法,中国瓷器分为白瓷、青瓷、黑瓷三大系列,建盏属黑瓷,为黑釉瓷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皿,曾被列入“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是瓷器珍宝中名声赫赫的“黑牡丹”。2011年,荣获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盏在古建州为何能异军突起?还要从宋人斗茶说起。

时势造就

在历史行政区划的沿革中,建窑名称的由来,与建阳县无关,而是渊源于宋代建安、瓯宁二县治所所在的建州。据资料记载,南北朝时期(479-502),古建州(今建瓯)已有了人工种茶和从事茶叶加工。至南唐王审知建立闽国后,因其喜欢建州吉苑里凤凰山所产茶品,遂在该地建起了北苑御茶园。

到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北苑御茶园发展进入黄金期,自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后,全国上下,斗茶习俗,风生水起,风靡全国,“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成了当时社会随处可见的生活常景,更是当年官宦百姓你追我赶的时尚追求。宋时斗茶以研膏茶为主,其中又以茶色白者为上,冲泡后若能达到“色莹彻而不驳,质缜绛而不浮”,且咬盏时间逾长则品质逾佳作为标准,以此鉴定茶质品第优劣。

建盏正因其色黑而宜衬白、质柔而便咬盏,最适合观测茶汤的物化反应,鉴别缜绛浓淡、稠稀驳浮的真情实况,是鉴定茶品等次的无上“神器”。因此,为了斗茶,争购建盏者趋之若鹜,乐此不彼,这就为建盏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盏由茶而兴,茶因盏而妙,好茶配好盏,好盏盛好茶,一时间成了世人的热衷与最爱。

时势造天工,业兴终开物,茶成了皇帝玉食,盏成了宫廷玉器,建盏不仅跟随御茶走进了北宋的宣和殿,也走进了自己的青春期,更走进了瓷器历史的珍宝堂,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历代文坛巨匠纷纷畅怀讴歌建盏。如苏东坡的“道入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勿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僧惠洪的“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蔡襄的“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 杨万里诗中描写的“鹧鸪碗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等等。?图片??图片?

条件优越

历史以来,古建州一直是闽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曾管辖过今闽北全境以及闽中、闽东的部分县域,地域面积一度达到3.6万平方公里。这片广袤的土地,多山地丘陵,土质以红壤土、黄壤土为主,高岭土储量和可供制作建盏的黄泥、红土、黏土等其他胎土原料储量丰富,且多种金属指标十分适宜制作建盏工艺的要求,其中的三氧化二铁含量大大高于其他瓷器品类,是制造黑釉瓷器的不二原料,得地利之优势。

闽北自古至今就有“林海竹乡”之称,森林覆盖率一直稳居全国前列,其中的松树林约占20%左右。漫山遍野的松树柴薪,亦是烧制建盏所需的最好材料,因其在黑釉建盏的烧制过程中能提供良好的自然还原焰,使瓷器釉面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形成意想不到的物化效果。良好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为生产建盏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技艺积淀

据考古发现,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闽北地区就已广泛生产陶器型具。如新石器时代晚期,今建瓯房道上庠后山遗址、浦城牛鼻山遗址等就出土了釜、罐、壶等陶器;夏至商代中期,今建瓯南雅上伦山遗址、光泽马岭遗址等则出土了表面施以黑、褐、赭红色陶衣的陶器,还出现了类似施釉的灰色、褐色的泥釉黑陶。

到商末西周,今建瓯小桥阳泽黄窠山遗址、光泽白主段遗址等采集到了凸棱节状柄豆、高领折肩尊、杯口壶等器型,器物规整,陶质坚硬,轮制与烧制工艺已渐趋成熟。

而到了西周晚期至战国早期,如建瓯东峰九郎窠遗址、光泽杨山遗址等则出土了以印纹硬陶为主,兼有了以席纹、方格纹为纹饰的原始青瓷。

两汉时期,建瓯在上后门和溪尾山遗址采集到了以方格纹、弦纹、水波纹、网格纹为主的罐、碗、豆、釜、盅、盆等器型灰硬陶片。

隋唐五代时期,福建进入了大开发时代,闽北更是乘势而起。受越窑工艺的影响,一时间制瓷窑场风起云涌,大量烧制各种生活器皿。目前在福建境内发现不多的建瓯东游下屯唐窑遗址,采集到了双耳盘口壶、执壶、双耳罐、葵口碗、小碟等器型,以青绿釉为大宗,少量酱褐釉,虽为仿学越窑,但上乘青绿釉外观与越窑相比,已达到了“真仿难辨”的工艺美学效果。正是有了几千年来从制陶到制瓷的技术积淀与工艺改进,才有了建盏横空出世的坚实技艺基础。

随王朝更迭而衰退

曾经是文人士大夫标配的建盏,曾经一代帝王亲自代言的建盏,曾经风靡海内外,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臻品的建盏,在北方狼族铁蹄进驻中原的元代,建盏与国同殇。

社会动荡

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在大都(今北京)建起了元朝,随即在1279年消灭了南宋,完成了统一。在元朝统治汉族的98年中,由于连年战乱、皇权争斗、民族歧视等诸多原因,造成江山社稷,狼烟四起,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在如此险象环生的政治、经济、社会大环境、大背景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几近崩溃,流通、商贾更是“尸位素餐”、“寿终正寝”,作为生活中无足轻重的小商品建盏,其生产情境走向衰退,在所难免。

习性迥异

蒙古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敬天与尚武的民族。这种生性体现在日常中,便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性情刚烈,雷厉风行,入世作为,难有环桌而坐、举杯推盏、咬耳闲聊之逸致闲情。

就是皇亲贵族、重臣宦官,但凡习性使然,虽多清闲,却也厌学或不屑一顾汉人极其繁琐的研膏点茶,举盏品茗。因此,举国上下,市井左右,官袭廷制,民尊天规,日久成性,习惯自然。即便汉人,在如此这般的生活环境与逐渐形成的共性驱使下,又能何如。因此,茶烟息缕、茗香偃丝、杯笼蛛网、盏殒苍凉,大限所至,实在必然。

文化错位

在忽必烈初建王朝之时,应该说对汉文化的融合还是有所作为的,对于初建的元朝,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使元初出现过短暂的繁荣。

但由于血统遗传、文化背景、民族个性、生活习俗等诸多差异,民族矛盾在经过战争之后的“短暂休眠期”以及制度设置上的错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行渐显,日益加剧。

如当时设置的“户口制”,将蒙族划为享有特权的“草原户口”,而将汉族划为专供剥削的“农村户口”,并在每一个村落分派一家蒙人入住,由全村负责供养。村里有吃有玩,必先考虑蒙人,甚至连娶媳妇都要先让他们享用。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蒙人杀死一个汉人,只需赔偿一头驴的价钱,便可了事。

在经济管理上,则按照蒙族个性“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米明日说”制定有关政策,不是鼓励发展生产,而是不断印制货币,制造通货膨胀,汉民辛苦积攒的一些保命钱,常常一夜之间就变成废纸,这对千千万万血脉中流淌着强烈“防老”意识的汉民族来说,无疑是扒皮抽筋,挖墓掘坟。

在这种“万民泪尽胡尘里”的窘境下,汉民们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人命危贱,朝不保夕,还有谁能顾得上去煮壶提盏、细斟慢酌、说茶道味、品优鉴劣。

文化错位,必致国殇,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建盏在元代退出历史舞台,看似国运,实为文故。

因文艺价值而复兴

五年前,一个建盏才几百块。五年后的今天,身价却以每年十倍的速度在增长,建盏市场也迎来新的新生。这一个与茶相伴而生的茶皿,带起的不仅仅是一种复古的风潮,更是一种古茶艺的兴起。各种各样的建盏出现市场,建盏背后的人文故事也不断被挖掘,而最受关注的依然是建盏的出身地——建窑址。

潭城率先

从1960年至1992年,建阳县(今建阳区)对当年古建州遗留下的建窑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考古发掘,在水吉镇后井、池中村先后发掘了芦花坪、牛皮仑、大路后、营长乾等窑址,挖掘出了两宋时期大量施以乌金釉(绀黑釉)、兔毫釉(有金兔毫、银兔毫)、油滴釉(有金油滴、银油滴)、鹧鸪斑、曜变等器皿。尤为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发掘出了一座长达135.6米(水平实测127米)的龙窑,仅此一窑就可装烧器皿10万件,体量之大,不言而喻。

?图片?

从考古发现的成果看,此窑目前名列国内第一、世界首指,因此也被评为建窑遗址发掘(1989—1992年度)“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当地政府与制瓷艺人通力合作,借势而为,于2013年成立了建盏协会,并招贤纳才,试图以此为契机,探索恢复建盏制作的技艺。通过几年的努力,成果不菲,涌现出了一千多家生产建盏的企业和一批建窑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师。其仿制作品参加不同等级、不同界别的参展评比,每有奖项斩获,建盏文化产业已然成为建阳区域经济的新兴产业,势头甚健,方兴未艾。

芝城崛起

历以“物产富有,人杰地灵”而闻名的古建州(今建瓯),占天时地利人和,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北苑贡茶不可比肩的技艺高峰孕育和造就出了不同时代各行各业的英才俊杰、技师能手。如今在建盏技艺恢复行列中脱颖而出的“北苑皇纲工艺厂”,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该厂位于东峰镇莲花坪村后山上,经过多年研发与试制,终获成功,许多作品已成为同类产品中的翘楚、名家掌中的珍玩,销路渐拓,前景广阔。

据今年已85岁的黄志松老人介绍,其祖父黄仁造、父亲黄立勘原都在屏南一带长期从事陶瓷生产行业。至父亲掌门后,并来到了当年的建宁府(今建瓯)考察,发现该地不仅土质优良,且松材储量大,是烧制高品质陶瓷的难寻之地。于是举家迁移,选择了当年宋代御茶园核心区—东峰镇裴桥村为落脚点和制瓷厂,父子一同烧制酒坛、缸、钵、碗等瓷器。几年后,因故将烧制厂搬迁至今顺阳乡与东峰镇坤口村交界的松溪河畔,最后迁至今莲花坪村后的半山腰。为让技艺世代相传,如今儿子黄纲兴、黄纲财、黄纲平仍执着于烧制陶瓷行业。风雨几代人,痴情不改,父传精艺,子承父业,可谓陶瓷世家。

黄氏父子在原有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应市场需求,开始探索恢复古代建盏的制作技艺。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如今不仅能按客户的需求熟练运用推、拉、收、放等手法将黏土制成各种最佳形式的器坯,而且还能在器坯上均匀上釉,做到内外有范,厚薄有度。更令人称绝的是能经过燃柴助火、龙窑走焰、釉体控温等手段,烧制出品相尤佳的曜变、金兔毫、银兔毫、油滴、鹧鸪斑等各种呈现自然奇观的上乘瓷器。同时,还认真总结了精选瓷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练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一整套完整的制作工序,使宋代的烧制工艺渐渐得到恢复。

黄氏父子深谙“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主动与建阳等地的建盏生产同行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以期共同打造仿制宋代建盏的硅谷。黄纲财,早年就一直在建阳等地陶瓷厂当技工,传授技艺,培养了不少制作能手。近年来,黄氏兄弟还热心为外地同行建造柴窑,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困难与问题。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充分利用自己所建的长达47米的龙窑以及高超的柴烧技术,帮助外地同行烧制产品,每年都达20多批次,为生产高端产品作出了努力,深得业界同仁称道。正是由于黄氏家族的坚守、宽和、包容与技艺上的兼收并蓄,不仅使失传了数百年的传统工艺不断得到复原并呈现世人,而且还形成了同业相敬、同行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北苑皇纲”建盏制作所取得的成果,又岂止仅预示着一个新兴产业的强势崛起,更代表着古老芝城深厚文化的自觉自信与博大技艺的浴火重生。

百城添韵

以“北苑皇纲”作为产品名称,气势夺人,寓意深远。北苑,是中国历史上曾上贡朝廷458年“玉食”茶珍的御茶园所在地,即位于今天东峰镇辖区内;皇纲,则指中国古代朝臣或藩王向皇帝进贡的礼品。将二者排列组合命名产品,饱含并表达厂家立志要在北苑核心区内烧制出能与当年贡茶品质与声誉相媲美的瓷器系列珍品。

如今看来,命名并非好高骛远,黄氏父子近年所生产的仿宋建盏系列产品,品相上,虽还未及“兔毫紫瓯新”的绝世惊艳,但已试制出了不少曜变、金兔毫、银兔毫、狼毫、油滴、鹧鸪斑等上等佳作,细观慢察,有晶体闪烁,灿若星辰,仿佛之中,与古建盏不分伯仲。

品质上,其胎质富含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等诸多对人体有益的金属成分,尤其因氧化铁含量远远高于其他瓷器品类,所以,其胎质稳定后坚硬如石,敲之顿有金属声铿,再经过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制出窑,其硬度好、光泽度高、热稳定性强、机械强度大、耐温、耐压、耐磨、耐腐蚀,又因边薄底厚,胎座稳重、体质坚硬,具有良好的保温性和隔热性,按百姓流传说法,用此盏盛茶,即便三伏天越宿也不馊,已达到了宋时“斗茶”所用器具的理化需求。

品鉴上,其釉面主黑发亮,色泽沉稳典雅,手摸柔润深沉,叩之音纯声远,纹理极具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充满无穷的神秘性,最为符合中华民族崇尚自然含蓄、淡泊明志的审美情致。

品茗上,今人鉴茶,虽不像宋时追求“茶色白,宜黑盏”以及“以青白胜黄白”和“著盏无水痕为绝佳”的斗色斗汤论输赢,但有此盏盛茗,置于三、五好友案前,茶烟袅袅,暗香盈盈,亦足以畅叙幽情,有一盏在手,天目苍翼,宇宙万变,星移斗转,欣然一宗。

正因建盏饱含天、地、人之内质精华,呈现水、火、土之外相涅槃,所以,成了近年来茶器市场上的宝骏珍玩、时代宠儿。如今建盏不仅畅销国内上百个大中小城市,还热销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的部分国家与地区,且数量逐年递增,赢得了天下茶友与收藏爱好者广泛的认同。茶因盏而醇,有兰香之幽,有桂香之微;盏因茶而名,有七彩之幻,有五行之玄。建盏,正以其鉴赏性与适用性展现出无穷的兰心蕙质魅力,为百城添香,给万众著妙。

以盏为媒,以茶会友;

四海宾朋,把盏品茗;

五湖知己,举案鉴味……

这是北苑茶千年的期盼,

更是仿建盏永远的呼唤。

今仿宋建盏虽比不上宋时极品建盏自然豪放的臻美,

但可坚信,

只要业内人士能如建瓯黄氏父子一样,

世代持之以恒,永不言弃,

就一定能让“入窑一色,出窑千变”的建盏产业,

雄风再起,辉煌再现,

真正成为闽北区域经济历久而弥香的文化名片。

相关链接——建盏的釉色

釉色是建盏最吸引人的地方所在,也是建盏制作当中难度最大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

建盏的釉,属于我国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在陶瓷工艺学中称之为“窑变”。建窑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结晶釉的窑变花纹,但由于烧成的不可控性,花纹的形状也不可能固定于某一种形状,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建盏都具有窑变的效果。所以每只建盏从诞生便注定独一无二,拥有与生俱来的骄傲。

烧成后的釉色复杂多变,可划分为黑色釉、兔毫釉、鹧鸪斑釉、毫变釉和杂色釉五种类型。

兔毫纹,是建窑最为流行的品种,在黑色釉层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形状像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故而得名。

鹧鸪斑,鹧鸪是闽北一带的常见鸟类,通体羽毛呈黑色,分布着许多卵圆形的白斑,建窑工匠正是受此启发,创制烧造出类似花纹的黑釉白点碗盏。

鹧鸪建盏又可以细分为正点鹧鸪斑,油滴鹧鸪斑,曜变鹧鸪斑。

其中曜变鹧鸪斑圆点散布稀疏,而且有的相聚合成虫体状,焕发出彩虹般的光芒,斑点和青紫色光彩是曜变的基本特征,它是一种特殊的变异品种,极其罕见。

说到鹧鸪斑建盏,就不得不提到日本,建窑瓷器所具备的高雅文化品位和独特的艺术韵味早在宋代就已把前来学佛的日本僧人所倾倒。

宋代天目山佛教寺院林立,吸引了许多日本僧人来这里修行,僧人们使用建盏喝茶并把它带回国,在日本被称为天目盏,伴随着日本茶道的兴起和独成体系,建盏被当作珍品受到推崇,武士贵族之间举行盛大的茶事,往往以拥有建盏为荣耀。

在日本,建盏被视同瑰宝,一直被当作珍品在日本的茶道艺术中赏玩、观摩和研究。同时日本也是世界上收藏天目碗的宝库,其数量之多,器物之精美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