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建瓯新闻>
坚守乡音的哼唱——访建瓯唱曲子省级非遗传承人吕万春
2021-09-22 11:05:51 邱冬勇 来源: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庄明帆  



建瓯唱曲子是流行于建瓯方言区,用建瓯方言进行演唱的,形态完备的曲艺品种。历史上,“建瓯唱曲子”从艺者皆为盲人,且多为单人演唱。除演唱者手中执小鼓小棒外,不需其它乐器。“建瓯唱曲子”的演唱形式有“小段、单本、多本”之分。小段内容为劝睦向善,时间限十几分钟至半个小时,多为正本演唱前助兴节目。

单本的演唱时间为三小时左右,多本则可连续演唱半个月甚至有长达二个月的。其演唱曲目多为历史与人物演义,如《说唐》《杨家将》《孟丽君》等。“建瓯唱曲子”的表演形式简单,唱腔以当地民间曲调为主,形式优美,内容丰富,为此,颇受闽北建瓯方言区群众的欢迎,是旧时方言区最为重要的民间娱乐形式之一。2009年,“建瓯唱曲子”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家出福建建瓯县,东门出城五里林。有个姓花名花蚕,有个姓虫名虫蜂。花蚕虫蜂修道五百年……”这是吕万春在建瓯城郊木樨林的说唱片段。吕万春,福建建瓯人,建瓯唱曲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时常坐在自家的小院子里闭目养神,任门外市井喧嚣……

记:您为什么选择“唱曲子”这门行当?

吕:我是1946年出生,6岁的时候眼睛就看不见了。那个时候,眼睛看不见,就意味着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负担就很重。好在“唱曲子”是“靠嘴吃饭”,为了自己的生计,去学唱曲子。在很多人看来,“唱曲子”是盲人干的行当,“明眼人”是不屑于唱曲子的。但是,唱曲子并不是盲人的“专利”,只是在那个年代,因为条件艰苦,对于盲人而言想活下来不容易,大家也就只能选择不需要用眼睛看的行当来谋生。当然,除了为生计着想,自己其实也很喜欢“唱曲子”。如果你不喜欢,硬逼着学,那是学不好的。

记:谈谈您拜师学艺的经过

吕:1962年,我拜敖海婢为师,磕个头、倒杯茶,他便是师傅了。师傅唱他自己的,我在边上听,慢慢学。敖海婢是建瓯的老师傅了,他也是一位盲人,在民国时期就开始“唱曲子”了,唱了一辈子,老一辈建瓯人都知道这个人。后面为了技艺更加精进,我又拜了人称“德兴仔”的谢德兴老师傅为师。大概听他唱了一年多,1963年,我开始试唱。那时候记忆力好,老师傅唱过一遍,我基本上就能记住个大概,再听一遍,就可以背出来了。一场下来要3个小时,有唱有说,还有打鼓板,全都要记下来。

记:可否谈谈您出师以后的经历?

吕:1965年夏天过后,我就自己去唱了。那时我还年轻,不怕苦,演出补贴也就几毛钱,算能补贴一些家用。没过几年,形势比较严峻,不让唱了,建瓯的文化部门也算照顾我,把我安排到当时建瓯县城关镇的文化制品厂上班,主要是糊纸浆什么的,生产小学生用的作业本、肥皂盒之类的,用手摸就好,一个月也能挣几十块钱,温饱基本解决。

1978年,我又重新开始“唱曲子”。不过那个时候还不能大唱,主要是小范围地在“人家厝”(居民房)里头唱,特别是在婚丧嫁娶时,按照习惯,就会请一个“唱曲子”的师傅去助助兴,这比请戏班省了很多钱,也很热闹。那个时候一场下来大概会有5块钱,多的时候一个月唱个七八场,收入也很可观。真正开始大规模“唱曲子”是在1985年之后,那个时候坑里庙会恢复,我就去庙会唱曲子,一天唱4场下来,一共12个钟头,会挣个100多块钱。一直唱到2003年,我就不唱了。自己年纪大了,关键的时候提不上气,一场戏都唱不下来,对不起听的人,干脆不唱了。

记:“唱曲子”有什么讲究吗?

吕:“唱曲子”讲究的就是“曲子调”和“建瓯腔”,就不说唱曲子本身,就说唱曲子所需要的建瓯方言环境都发生了变化,现在年轻人虽然也会说建瓯话,但是腔调不同了,老一辈的那种腔调出不来了。建瓯话也一直在融合普通话,比如在明朝时期,建瓯话还有8个音调,现在建瓯人基本只能发出6个音调,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这种情况。就像京剧必须用“西皮”“二黄”唱出来,昆曲必须有昆腔,如果建瓯方言都没有“腔”和“调”了,那么“唱曲子”的传承就会缺少环境基础。

记:现在“唱曲子”的传承情况如何?

吕:从好的方面来说,各级各部门越来越重视这项民间艺术,社会接纳度也在不断提高。原来从事“唱曲子”的都是盲人,现在一些年轻人也喜欢了解“唱曲子”,但是他们沉不下心来,并不是把“唱曲子”当做终生职业来看待,唱个两句,知道怎么回事,就不唱了。另外就是发音不标准,老一辈的建瓯腔在年轻一代几乎失传了,他们发不出那种腔调,很可惜。所以“唱曲子”并不是盲人的专利。但是盲人在视觉方面的障碍,听觉可能会更敏感,也更有耐心,从这个角度上说,盲人“唱曲子”会有优势。

现在主要是文化部门和中小学会邀请我去上课,让建瓯唱曲子进校园。我会唱十几分钟,他们的音乐老师再讲解十几分钟。因为我理论不好,普通话也不行,需要音乐老师来翻译,并进行理论解释。这种模式很好,至少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到我们的本土民间文化,使其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