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建瓯新闻>
留蕴建安 理明天下
2021-10-27 17:06:08 吴章中 来源: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庄明帆  

朱子文化是现代对宋代理学闽学派内涵与外延的总称。闽学是朱子(11301200)赓续孔孟道统创立的理学集大成学说。朱子在世时,闽学在理学诸学派中翘楚而立;朱子去世后,闽学成了中国社会的治国之道和民族的精神信仰。朱子文化形成于闽北,犹以武夷山、建阳等地留下了朱子成长、成就和文化交流的无数印记,世人也以“道在武夷”十分准确客观地定位了武夷山在朱子文化中的历史地位。而建安(今建瓯),作为宋元明清时代建宁府治地,以其无可替代的闽北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在朱子时代特别是后朱子时代,对朱子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亦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明代,建宁府城已被世人视为“理学名城”,其与朱子及朱子理学水乳相融交相辉映长达数百年之久。在南平市全力打造文化强市、传承与发扬朱子文化的今天,建瓯,自当躬身力行探寻朱子及朱子文化在建瓯的历史,以重塑“理学名城”的文化辉煌。本文拟就建安如何羽翼朱子文化之蕴及传道天下,并在新形势下如何传承发扬作探析式论述。

建安,朱子成就的奠基地

建安作为建州(南宋1162年后改为建宁府)治地,曾是朱松(朱子之父)宦闽期间向往的胜地,也与成长成就于闽北建州的朱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下,有观点为了便于概括,笼统的用“朱子成长地建瓯”来表述建瓯与朱子关系的定位,实际上没有准确表达建瓯这座千年古城在朱子身上无可替代的应有地位。用“成长地”定位建瓯事实上是以众人之誉给予建瓯,因为朱子的成长地除了6岁之前在尤溪期间的辗转各地,618岁的十二年期间还分别在政和、浦城、临安、建瓯、五夫等地生活。建瓯的含金点不单是众人皆有的成长地,更是成就朱子的奠基地。

八岁沙洲画卦

民国《建瓯县志》有说朱子:“八岁沙上画八卦”,后人依此及后来十四岁离开建瓯推出“建瓯是朱子的成长地”。该观点实因缺失系统全面的朱子成长信息而来。根源在于宋代蔡模所著《文公年谱》记录朱松在绍兴五年(1135)携家眷离开尤溪时有句:“去尤(指尤溪),寓建州”,认为朱子在6岁那年已随父离开尤溪迁往建安居住。如明代李默《紫阳文公先生年谱》、清代王懋竑《朱子年谱》皆作此解,而民国《建瓯县志》更依此予以了发挥:“八岁时,尝在环溪精舍前坐沙上画八卦”。后人于是认为朱子或在7岁已随父亲来建瓯居住,此后至14岁离开建瓯到五夫,一共7年左右时间。这些在单方面信息下(如仅凭李默年谱和王懋竑年谱)引发的推论,实际已被学界否定,朱子的成长地遍及各地。而反观蔡模所记并没有错,问题出在后人对“建州”的理解上。显然,李默、王懋竑等人都把建州狭义地理解成了建瓯。绍兴五年(1135),朱松丁母忧,举家离尤溪前往建州政和安葬母亲(墓在政和县将溪村),并在政和守丧三年。此事在朱子门生李方子撰《紫阳年谱》、《福建通志学校志》、《韦斋集卷五》、嘉靖《建宁府志卷十七》、民国《政和县志卷十二》都有佐证。而蔡模的:“去尤,寓建州。”实乃因为政和也是建州之地。那么,既然未寓建瓯,何来画卦沙洲?有诸多典籍证明,朱子在政和随父守孝的三年里,常跟随父亲四处拜访福建名士,有到松溪的湛卢山,建州州学及福州等地。如胡宪当时在建州任州学教授,朱松便带着朱子拜访过这位后来成为武夷三先生之一的名儒。朱松在《韦斋集》里说过:“始,予客政和,往来建安,必舍于所谓尊胜禅院者。”尊胜禅院,在建瓯水南一带,朱松父子来建安游学必宿该处。县志所说八岁沙上画卦想必是朱子随父游学建安时于住处闲时所为,因为此时的环溪精舍尚未营建。朱子八岁在建瓯沙洲画卦,一定倾注了小小少年对这座城市的无限遐想,正如易经所云之厚德载物,冥冥之中预示着建安终将成为朱子理学的承载与传扬之地。

奠基环溪精舍

当代朱子学权威束景南先生的《朱熹年谱长编》清晰地记录了少年朱子在闽北的成长轨迹:绍兴五年(1135)正月至绍兴七年(1137)六月,朱子(68岁)随父寓居政和;绍兴七年六月至绍兴八年(1138)三月,朱子(89岁)随母亲寄居浦城仙阳;绍兴八年三月至绍兴十年(1140)春,朱子(911岁)随父客居临安;绍兴十年秋至绍兴十三年(1143)秋,朱子(1114岁)一家定居建瓯水南环溪精舍;1143年秋后,14岁的朱子跟随母亲迁往崇安五夫。三年的环溪精舍生活,是朱子成长在建瓯的见证,也是朱子接受教育与感受家庭温暖最好的时期。首先,朱松营建环溪精舍,是在他彻底放弃了仕途归隐儒林的动举,他归隐环溪精舍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全心培育朱子,而在此前,朱松四处求职基本无暇陪伴孩子。朱子后来也说他“十年寂寞抱遗经”的生活始于建瓯的环溪精舍(见《文集》卷4《送德和弟归婺源》)。朱松在精舍里创办了家塾,朱子是他众多学生中最得意的门生。朱松“学道于西洛,学文于元祐,学诗于陶谢韦柳”(宋人邓肃语),是一个集经学文学于一身的大文人。朱子随父亲学诗,领悟力极强,曾获得“少喜作诗”的好评。南宋诗词家董颖应邀来精舍授课,也对朱子的诗文能力发出“笔力杠鼎”的赞叹。名儒范如圭来为朱子讲授经学,在一堂《礼记·大学》的片段教学中,惊叹少年朱子对儒家经典的领悟吸收已超出成人所能。朱子12岁生日那天,因欣喜于儿子诗词文章能力的非凡,朱松提笔写了一组叫《以月团为十二郎生日之寿戏为数小诗》的诗文为儿子贺寿,诗中一句“骎骎惊子笔生风”道尽了大诗人朱松的无尽欣慰,也回馈了他初入环溪精舍时在《馈岁》诗中“无须志四方,教子求寡过”的归隐夙愿。在环溪精舍,朱松毕其所学辅导朝夕相伴的朱子,在二程洛学,元祐文史哲学、陶谢韦柳田园山水诗学上为朱子注入了丰厚的滋养,夯实了朱子的学问根基。其次,温暖的家庭赋予了朱子健康向上的品格。环溪精舍建在三溪交汇处的南岸溪畔,那里山清水秀,家中父爱母慈,还有一位可爱的妹妹朱心陪伴,一家其乐融融。州城里,州学与县学的教员都是父亲的好友,同窗学习的伙伴们经常邀约朱子进城游玩,朱松闲暇时常带着朱子游访福建名流,福建安抚使程迈,沙县陈默堂,永泰张元幹,连江李弥逊,福州傅自得,五夫刘子翚,这些当时的一流文人学者,少年朱子都一一拜会过,并以其聪慧的天资汲取了无尽的熏陶和教诲。如果说后来的五夫是朱子成长成就的高楼,那么,建安的环溪精舍无疑是这座高楼的基石,它以父亲的家学、母亲的慈爱、州城与群贤的滋养,让少年朱子长成满腹诗书,阳光正气的翩翩少年。

发轫建州乡试

绍兴十七年(1147)八月,建州贡院开考乡试,18岁的朱子来州城考试。这座城市朱子不仅十分熟悉,还留有他十分美好的回忆。他轻车熟路,访故交,住馆舍,轻轻松松临考,不像其他外地考生因初到州城而显得紧张甚至失眠,他连书包里都只放一本与考试毫不搭边的禅书《大慧语录》。乡试结果张榜,朱子“举建州乡贡”,他的答卷让主考官蔡兹相当满意,获得了来年礼部省试的资格。乡试,是宋代科举的第一道关,朱子只有通过了建州贡院的这场乡试关,才能参加第二年的省试,殿试。18岁的朱子一试而得乡贡(举人)功名,这可是多数读书人一辈子都无法实现的美梦。第二年,朱子又顺利通过了在临安开考的省试和殿试,如愿摘取了同进士出身的功名,从此开始了他步入社会的非凡人生。建瓯无疑是朱子非凡人生的发轫地,尽管考试的成绩主要取决于自身拥有的学识,但经历过考试的人都知道,很多时候非智力因素往往会决定考试的成败。熟悉的建安城正是朱子在乡试中的非智力因素,像是比赛的主场,让在主场轻松作战的朱子如愿以偿。

综上,可以理出一条“建瓯是朱子成就奠基地”的逻辑线:童年沙洲画卦,是建瓯的山川美景点燃了朱子的哲思;少年环溪苦读,是建瓯的丰厚滋养夯实了朱子的学识;青年建州举贡,是建瓯的地利人和成就了朱子的根基。

“成长地”众人皆有,建瓯不可独拥;而“奠基地”在建瓯可圈可点,不可缺失。

建安,后朱子时代的理学名城

成年之后的朱子,很少来到州城建安。朱子有来建安的明显记录并不多,如:绍兴三十二年(1162),33岁的朱子来建安拜会路过此地的福建安抚使、表叔汪应辰,停留数日;同年,因老师李侗住在建安的次子李信甫家,朱子前来拜见,驻留月余;好友张栋来建安任知县,朱子前来叙旧,也留宿月余时间。除此之外当然不排除朱子还来过建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成年之后的朱子确实在建安没有留下特别重大的印记。然而,在朱子逝世之后,逆袭出现。建安以其府城的优势地位,迎来了一件件朱子文化元素的落地,且承接了传扬朱子文化的国家任务,缔造了一座世人瞩目的理学名城。

物化元素

游御史祠。始建于南宋隆兴癸未(1163年),由知府陈正同主持兴建,原址在建安府学明伦堂左侧,与同时期营建的胡文定公祠近邻。主祀理学道南传人游酢。游酢是中国成语“程门立雪”中的人物,建州建阳人,洛学派程颢程颐的高足,也是朱子的隔代祖师,因曾出任察院御史,故有游御史之名。时任府学教授王定方书邀东南三贤(朱熹、张栻、吕祖谦)之一的张栻撰文为游胡二祠作记,张栻作文盛赞“建之为州,素称多士;模范典型,足以师表。”

胡文定公祠。南宋隆兴癸未(1163年),由知府陈正同主持兴建,原址在建安府学明伦堂后侧。清初毁于戊子之役,后移建于中和坊青云路(今旧机关幼儿园一带)。该祠主祀北宋理学宗师湖湘派创始人胡安国。胡安国崇安五夫人,后在湖南衡山兴建南岳书院,创立湖湘学派影响深远,是朱子恩师胡宪的叔父。朱子从学胡宪,亦深得胡安国理学思想之影响,类于隔代弟子。曾国藩曾高度评价胡安国是开启“文明奥区”的一代宗师。建瓯胡文定公祠和游御史祠以其主人在理学的崇高地位,享受一年春秋二官祭的殊荣。二祠的落地,开启了府城建安浓墨重彩的理学之门。

朱文公祠。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受新朝大兴理学的鼓舞,在建安落籍居住的朱熹季子朱在、嫡孙朱鑑,申请营建朱文公祠,朝廷恩准。遂在建安城中和坊紫霞洲建祠(旧址在建瓯市磨房前农业局宿舍到樟树下种子公司一带),用以奉祀朱子。明天顺五年(1464),极具文化情怀的建宁府知府刘钺,在原文公祠遗址上扩建徽国朱文公祠。扩建后的文公祠有中堂、两庑、重门、聚奎阁、左库右疱,前亭后池。中堂祀朱文公,门人蔡元定、刘爚、黄榦、私淑弟子真德秀等四人配享左右。朱祠三门并列,门额题“道学渊源之祠”,设四名库子值守,庄重肃穆。明代开始,朝廷颁赐祭朱制度与祭孔同级,每年组织春秋两次祭祀,以翰林院五经博士负责主祭,各地官员,府、县师生及各界名流均要参祭。并赐给祭田,以供祭祀长远之用。建安朱文公祠(南朱祠),与元代兴建的婺源朱文公庙(北朱祠),是朝廷赐建的两座规格至高的朱文公祠庙。作为中国朱子祠庙中最为显耀的两个代表,它对社会的意义比同衢州孔庙(南孔府)和曲阜孔庙(北孔府),代表了孔子文化和朱子文化在孔、朱之后的中国最权威的落脚。建安朱文公祠的祭祀活动一直持续到民国中期因战乱而结束。

建安书院。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为了在理学诞生地闽北建宁府复兴朱子学说,皇帝诏命时任知府王埜在府治建安城兴建建安书院(原址在建瓯市一中小、民政局、旧工会一带,清代移至都御坪原县委大院地块)。书院专为朱子及理学而建,面北临水处亦建一处文公祠,用以祭祀朱子,以私淑弟子真德秀并祠从祀。院内有一井叫“艮泉井”,至今尚存于建瓯市民政局门口。院中还建了一座燕居堂,用以奉祀孔孟等先圣,彰显理学道统。书院建好后,请来了朱子弟子廖德明的门生郑师尹和蔡元定之孙蔡模负责点校收集整理朱子、真德秀遗书,并以蔡模为山长总理院务。理宗皇帝隆恩有加,遣使送来其御笔亲书“建安书院”匾额高悬于书院大门。书院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举世罕见。经过二十多年几任知府、数任书院山长及朱在等众人的共同努力,到南宋咸淳元年(1265),时任山长黄镛在建安书院完成了《朱文公文集》《正集》100卷,《续集》11卷,《别集》10卷的编辑印刻。

建安书院是庆元党禁之后以朝廷名义向社会公开讲授理学的第一所学校,书院整理的是对党禁以来遭到严重冲击和毁坏的朱子著作最早最有效的抢救和保护。皇帝御书赐额,其规格之高无与伦比。数年后,陆续又有了同等规格的建阳考亭书院(1244年,考亭朱子故居改建),徽州紫阳书院(1246年,祖籍地),尤溪南溪书院(1253年,出生地)。随着建安书院的开门授课,曾在党禁打压下讳莫如深的理学,重新在建安,在闽北,在朱子学的诞生地,呈燎原之势勃勃复兴。

刘屏山先生祠。元至正六年(1346),建宁路(元代改府称路)总管赵镛主持建成该祠。原址在登后坊刘珙故宅(在建瓯市紫芝街桐树坡一带),明代改为建安县学,时任知府刘钺迁建至城南紫芝上坊洪山寺(改名屏山书院)。该祠主祀朱子恩师屏山先生刘子翚,朱子及屏山从子刘珙(南宋副相)从祀。明嘉靖间福建督学潘墴赠送胡宪、刘勉之二人肖像与祠,于是在后室建刘子翚、胡宪、刘勉之三友堂,后来写县志者以三友堂误名之宋三先生祠,遂正名为宋贤刘屏山先生祠。清代,洪山寺址的屏山书院毁,刘屏山先生祠遂与刘氏五忠祠合而为一。当年,知府刘钺有撰祠记,祠内有门题楣“屏山书院”,后轩题词:“不远复”“毋不敬”。祠外有曲涧萦流,建有小桥亭榭以通往来,亭名“道源”。每当祭祀时,官员学者,廪生百姓,刘朱后裔数千人前往拜祭,年年如此,绵延不绝。

五经博士府。五经博士府始建于景泰初年(约1455),清顺治五年(1648年)毁于戊子之役,康熙四年(1665年)部分重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时任五经博士、朱子十八世孙朱滢完成全面重建(址在朱文公祠东侧,今建瓯市磨房前五经博士府〈仅为原构二进厅〉地块)。明代,中国社会推崇朱子的力度不断加大,朝廷认为:“重朱子所以重孔子”,因此,朱子的后裔也应享有孔子后裔“量授一官,世袭奉祀”的待遇,于是,厚德泽被朱子后代。明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朱子嫡长九世孙朱梃入京,钦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袭爵禄,在建宁府治地(今建瓯)朱文公祠东侧建博士府。博士府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两座,为二进木构建筑。大门前建有木牌坊,三开间,高约六米,中间高悬“敕建翰林院五经博士府”木牌匾。大门两边挂有一幅木刻对联,左为“徽国衣冠世胄”,右为“考亭理学名家”。前厅为五开间,中为大厅堂,四壁挂朱子手书四季诗。堂上按翰林院五经博士规制设有公案,两旁立“肃静”和“回避”牌。后厅天井后面是小花园。东西两厢各建有厅房、鸳鸯房,厅后为后阁,两厢各有后房及厨房。博士府建成后,首任五经博士朱梃入主于内,且世袭执掌。博士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建安朱文公祠每年春秋祭祀活动,五经博士担任主祭,由知府组织各县官员、师生、儒士、后裔及各界名流参祭,祭典庄重、礼法斯文、影响深远。博士府有祭田供养,其田产人口,均可豁免赋税劳役。从明景泰开始至清末民初,博士府与府邸旁侧的朱文公祠一道,为世人演绎了每年两次的盛大祭朱典礼,在闽北建安绵延近五百年。

刘氏五忠祠。明弘治五年(1492),刘子翚十二世孙建宁府通判刘泽营建五忠祠(原址在中和坊桐树坡,清初毁于戊子之役,裔孙刘学成易址建于中和坊紫芝街,即今址),奉祀五夫刘氏五忠:忠显公刘韐、忠定公刘子羽、忠肃公刘珙、忠简公刘颔、忠烈公刘纯。朱子义父刘子羽,同窗刘珙在列。万历十五年(1587),福建提举徐仰登指示祭祀应由当地官府主持,五忠祠祭祀遂改家祭为官祭。祠内详述刘氏以汉楚元王之裔自京兆入闽的渊源,特别是宋代五忠的丰功伟绩,以“崇先德,启后思,阐世泽于无穷”为祠之教育宗旨。

黄勉斋公祠。明天启四年(1624),建于府城圆沙之阳,清代圮于洪水,由勉斋裔孙移建至紫霞洲朱文公祠旁。该祠主祀朱子朱子门人兼女婿黄榦,分春秋两祭,皆由知府委派官员主祭。黄榦是朱子的得意门生,也是朱子临终委以传承朱学大任的遗命接班人。

蔡西山先生祠。始建于明代(具体时间不详),原址在城西马站坡,毁于戊子之役,后移建青云路龙背。主祀朱子门人蔡元定。蔡元定建阳麻沙人,朱子理学的共创者,南宋著名理学家、易学家。是朱子的高徒也是朱子的挚友。

二程夫子祠。始建于清康熙乙酉年(1705),由时任知府程仕捐款兴建,旧址在明行都司之左,靠近建安学宫右庑处,与朱子祠相望,仅数十武(六尺为步,半步为武,今旧工会以南地块)。主祀程颢程颐,尊享春秋二官祭,由知府主祭。程颢程颐是理学洛学派创始人,也是程朱理学的开山祖师,杨时游酢以二程之学传道东南后,福建而有“道南”之说,朱子是二程的四代传人,其赓续二程道统开创集大成之闽学(朱子理学),闽北而有“理窟”之言。时任翰林院编修吴世斋撰文作祠记,称“孔孟之后,正学之明,曰闽,曰洛,洛学探其源,闽学畅其义。”知府程仕很有情怀,祠内除保留二程主殿外,其余空间均用与开办义学使用。

朱韦斋先生祠。南宋末,朱松后裔以城南环溪精舍改为祠以祀朱松。后被僧人改为桥局(建桥的督工所),又改名为方广寺。明成化正德年间,朱松裔孙在原址重建精舍,祀朱松于中堂,以朱子配享在侧,正名:朱韦斋先生祠。后迁于府城南门街,清代,因屡遭水患遂由五经博士朱玉动议改建在朱文公祠内,更名“启贤祠”。朱韦斋,即朱松,乃朱子之父,启贤之意不言而喻。

以上所录诸祠学府,自宋而清,陆续建成落地在今建瓯城关铁井栏、紫芝街、磨房前、小梨山等相连地块,都是与朱子理学密不可分的文化建筑,这种密集出现在同一座城市同一块区域的理学场所在国内其他任何一个地方是没有的。其间或附近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公署,如建宁府学、孔庙、贡院、建安县学、陈谏议三公祠(陈了翁)、练夫人祠、李公行祠、府衙、八闽上郡(楼阁)等,在建瓯市今县前路以北,磨房前路以南,市立医院以西,鼓楼后以东,聚集成一块文化圣地,在明清时期,以对理学探源畅义的庄重,吸引万众朝圣般涌来,羽翼斯文于建安,传播理义于天下。明代宗朱祁钰深为建安传扬朱子文化之盛况而感动,亲笔御书“德盛仁熟,理明义精”,“布绪方案,启我后人”赠给这座“家有诗书,户藏法律”的理学名城。

俗化元素

朱子长房嫡孙必居建安。按文公临终嘱咐,长房派下嫡孙必留一脉居住建安城。且嘱咐季子朱在要在建安辅佐嫡长孙朱鑑,朱在逝后也葬在建安(墓在今建瓯市原交警大队)。如今的建瓯,朱子后裔者众,循其谱系,都是严格遵从“金水木火土”周而复始的顺序取名字,整体保留了朱子后裔取名文化的真迹,是朱子文化在建瓯俗化的见证之一。

祭朱仪礼。建瓯朱文公祠每年的春秋官祭和春秋家祭,一直持续到民国中期,对建瓯之于朱子理学的浸润可谓深远。整套仪式如今虽已远离了大众的视线,但在建瓯的民间仍然保留了完整的官祭和家祭文本。在建瓯市某村文公25世孙的两兄弟家中,有家藏《紫阳朱氏建安宗谱》,其中完整记录了官祭家祭的全套仪礼。这套祭礼是目前最完整的范本,可适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挖掘应用。

祭孔仪礼。建瓯的祭孔活动也一直持续到民国中期,孔朱同源,其对建瓯之于儒家道统的影响已深入人心。祭孔仪式中,要凸显先哲先儒先贤的牌位,如今,建瓯孔庙还保留着大成殿上十二哲的塑像,朱子位列其中。而全套祭孔仪式则记录在民国《建瓯县志》中,也可适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保护挖掘应用。

婚礼、丧礼。经过了历史上多次的移风易俗,朱子当年推崇的诸礼已在现代基本简化殆尽。但建瓯还保留着一些朱子礼学的印记。如婚礼,建瓯人一直遵循先说媒,次聘礼,再迎娶的习俗,且保留了朱子所谓“女有五不取”中的部分要求,如建瓯有“娶妻看舅”的讲究,俗源来自朱子所说“逆家子不取,乱家子不取”。再如丧礼,朱子强调先人去世要“送帖告祠堂”,建瓯人如今整体流行发红色大写之“闻”文,以讣告方式告知亲朋好友;也保留了“祭酒与守灵”的仪节;还有“返丧礼”,建瓯普遍有丧事后宴请宾客帮工的习俗。

朱子文化在建瓯的风俗化,自然不只以上例举的几项。实际上,朱子理学所有的“网”拱卫的只在一个“点”,就是崇文重教,约礼求仁;穷理明经,心怀天下。建瓯人长期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已养成了一种区别于他乡的集体性性格。比如,略带优越感的自信,待人接物讲究礼数,做事认真循规蹈矩,宽厚并包优雅从容。这种性格其实也是中国人的普遍性格,因为中华民族自元明清以来接受的就是朱子理学的文明教化。只不过,在建瓯这座古城里,因为理明义精过于浓郁,使得中国式的性格在这里呈现了整体性。

朱子文化在新时代传承与发扬中的几点思路

清初福建提学徐孺芳曾为建瓯新修建的孔庙作碑记,他感慨于蜀闽两地皆为孔孟时代的蛮荒之地,而为何后世蜀闽均呈现出文化的盛况?在建瓯,他得到了答案。他说:“蜀以汉盛,闽以宋兴;汉以词赋,宋以理学。”的确,福建文化闻名于宋朝,皆因朱子理学。建瓯,作为朱子成长地和成就奠基地,以及后朱子时代传承发扬朱子文化的理学名邦,在新时代,理应乘势力行,再现理学名城的历史文化高峰。

解决好有历史而无见文化的问题

一座拥有一千多年的州府治地,其历史上呈现的文化不可谓不辉煌。然而,屡圮屡建本是人类文明的常态,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屡见不鲜,建瓯也不例外。清初戊子之役,基本将这座城市明代及以前的建筑摧毁殆尽,而俗化的内容也遭遇了马背民族习俗的碰撞,及至近代百年来的战争与各种运动的冲击,毋庸讳言,建瓯城如今古城不古,有文无化。解决有历史无文化的问题,是复兴这座古城的首要任务。

要抓住机遇,推动历史文化名城提级。要紧扣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历史文化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对传统国学及民族文化自信的不断升级打造,抢抓先机,集中精力做好建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

要提纲挈领,提炼古城文化的最高含金点。文化多元性是当今世界的现状,然而真正能感化人内心的并不在“点多”,而在“点精”。建瓯历史悠久,文化多元,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一个精神主旨,什么多想要,结果什么也难要到。要总结历史结合现在,切实提炼能统领全局带动拱卫的文化至高点,来作为建瓯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核。根据建瓯城的古今实际,以“理学名城”或“中国理义之城”作为该城的文化内核,统领带动相关联的文化建构,打造一座人无我有独步天下的历史名城。

要聚心聚力,形成以内核带动多元拱卫的建设共识。复兴“理义”文化,是在建瓯城的历史事实和现代依然保存的城市格局基础上提出的。建瓯,作为朱子成就的奠基地和后朱子时代传播理学的名城,与武夷山(见证朱子生命与辉煌成就之地)、建阳(见证朱子著述与终老之地)、尤溪(见证朱子05岁之地)、婺源(祖籍地)等地各有千秋,在朱子文化传承发扬中可以互为补充。实际上,建瓯在后朱子时代发挥的理学教化作用,从人类文明的教化经验(思想创立—理论成熟—影响教化)中来看,其真正的影响教化毫无疑问是在朱子去世之后的数百年间。其在世时代,朱子理学并立于理学诸学派之中,且常遭质疑和打击,谈教化与影响并不突出。而后朱子时代的数百年间,在建瓯这座城里于朱子理学“理精义明”“德盛仁熟”的成果,是包括皇帝都认可的世人共识,完全超过了朱子在世时代及后朱子时代其他任何一座城市的教化影响力。建瓯具备了朱子文化物化与俗化的基础,提炼“理和义”作为文化内核既是建瓯基于历史的选择,也是建瓯基于未来的选择。朱子说过,“理即中,无过之而无不及为中;求仁求信求忠为义”,“理义”无疑具备了承前启后的文化无国界特性。以“理义”为内核带动建瓯相关联的文化建设,围绕着“理学名城”或“中国理义之城”的思路,系统打造建瓯历史文化名城,一定会有一个既往开来的广阔天地。

解决好物化与俗化的问题

物化是看得见的不言而喻的教化,俗化是实践中的教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形有体”“有声有韵”,都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重点。

首先要解决核心点的物化。以“理义”作为文化内核,其所涵盖的物化建筑前文已有列举,目前除了五经博士府、刘氏五忠祠、建宁府孔庙尚存外,其余建筑都已无存。要下足工夫谋划重建或易址修建如建安书院、朱文公祠、二程夫子祠、游御史祠和胡文定公祠、刘氏五忠祠、刘屏山先生祠、黄勉斋先生祠、蔡西山先生祠、府学、孔庙、贡院、环溪精舍等一批理学文化建筑,形成县前路以北磨房前路以南的一块核心文化古建群,再现古城历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其次要解决拱卫点的物化。要高水平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着力修复一批古民居,古城墙,重建一批古门楼、古街巷,古名人故居、祠庙(如刘珙故居、李侗之之李信甫故居、龙村周敦颐后人故居,李方子建安始祖李频祠、南宋贤相李纲祠),启动内河重修,升级光孝寺、东岳庙的建设规模和文化内涵,再现古城之古。

第三要解决文明风俗化问题。以“理义”为内核,以“扬弃”为指导,大力挖掘朱子文化在建瓯的思想影响和精神遗存。以建瓯第一小学朱子文化建设为榜样,推行拜师礼、倡导学习《白鹿洞书院揭示》,打造一批传承朱子文化的模范学校;以精神文明建设评比为抓手,打造一批“理义”模范社区、模范单位、模范个人;以传承儒学文化为己任,复兴孔庙祭孔活动,祭朱活动(五夫现已有秋季官祭,建瓯可从春祭和家祭开始,逐步恢复历史上的春秋两祭);以《斯文在兹》等朱子文化创作为带动,编制地方课本教材,制作影视作品,推动朱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之,通过各种俗化推动,既实现有文有化,也助推社会治理和社会和谐。

解决好守正与创新的问题

以“理义”为核心的理学名城建设,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要切实解决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一是守正。要秉持唯物史观,认真挖掘建瓯历史文化特别是后朱子时代建瓯文化的历史真貌。在建瓯通史的文化挖掘上,要以历史典籍与考古实践为支撑,挖掘整理出不仅限于建瓯人民认可的经典元素和厚重基因,自信来自于实力,不妄自菲薄不等于可以妄自尊大,文化强调共情,任何以臆想附会、以拼凑浮夸来虚构的建瓯故事都是没有前途的,建瓯展现的、也可以实现的应该是放之四海皆共鸣的文化自豪;在朱子文化的挖掘上,切忌浅尝辄止,要深入系统挖掘,不可以己之短比拼他人之长,特别是忽视后朱子时代建瓯作为“理学名城”的历史地位,要系统研究朱子理学的哲学思想,把握朱子文化的“理义”精华,用以指导人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打造“理学名城”或“中国理义之城”中,既能彰显建瓯在全中国的历史文化地位,又可以在现有朱子文化建设的福建格局中,避免“千城一面”。

二是创新。守正不是守古,惟有创新才有生命力。以“理义”为文化内核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内容上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展现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在创新性发展的古建布局中,要秉持原址重建,易址亦可建的原则,科学规划古城建设方案,以重点打造和拱卫联动相结合,以县前路以北、市立医院以西、磨房前路以南和鼓楼后以东地块为重点部位,利用好现有中西结合医院、旧机关幼儿园、旧工会以及即将搬迁的建瓯市公安局、四中等地块,结合该地块的政府公租房和机关单位用房的调整使用,谋划重建方案;在拱卫联动方面,因地制宜重修通济门,临江门至威武门段古城墙和古门楼,因势利导重修内河,并以创新合作方式修缮改造一批古民居。

在创造性转化的古城文化建设上,要以实现“热起来”“火起来”为目标,切实做好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事业与产业的结合。在重建后的理学名城里,可以让人感受到朱子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让人体验朱子文化的人间烟火;可以让人走进传统,更可以让人享受现代。惟有让那些喜闻乐见的现代元素融入到典雅庄重的传统元素中,才能让古城焕发新机,让新时代的建瓯实现发展超越。

“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守正是根,惟有守正,方有根基,方有“理义”之真谛,方有文化之自信;创新是魂,惟有创新,方有动力,方有“理义”之生命,方有建瓯之未来。

宋理宗曾经高度评价朱子的思想是“发挥圣贤之蕴,羽翼斯文,有补治道”,而朱子所发挥之圣贤之蕴,在后朱子时代不仅留在了建安,让建安成了明代宗赞誉的“理明义精”之地,还从建安传承发扬,让“理义”明朗于天下。今天,在重建理学名城中提级打造建瓯历史文化名城,是建瓯机遇,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复兴不是复古,守正不是守旧,建瓯悠久灿烂的文明值得我们去复兴。在复兴中创新,在守正中扬弃,在不忘本来中开创我们的未来,终能让朱子的“理义”之光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