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建瓯新闻>
凝聚建州精神的“建安盏”
2022-03-07 19:25:08 龚冰 来源: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庄明帆  





2022129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第一批至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31项,令人欣喜的是,我市申报的建安盏烧制技艺入选。

建窑建盏即建安盏

建安盏烧制技艺即建窑建盏烧制技艺

闽地出贡茶,名器膺建盏。宋代是重建孔孟思想体系,理学盛行的社会,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其时代精神也不在马背上而在檐下,不在世间而在心境,人的心境和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宋代建州是福建粮仓和财赋重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经济文化达到全盛状态,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升建州为建宁府。《宋史·地理志》载:“建宁府,上,本建州、建安郡。旧军事,瑞拱元年(988)升为建宁军节度;绍兴三十二年(1162)以孝宗旧邸,升府”,“领县七:建安、浦城、嘉禾(建阳)、松溪、崇安、政和、瓯宁”。建安和瓯宁县作为府治所在地,也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最辉煌时期:农业发达、制茶、陶瓷、矿冶、纺织等手工业迅猛发展,水路交通畅通,以州府城为核心的商贸活动极其活跃,建州产品闻名天下。“建溪官茶天下绝”“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始,朝廷派员督造龙凤贡茶,经丁谓、蔡襄等人大力推动,更因宋徽宗皇帝的赏识,北苑茶的地位登峰造极。“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对后代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流行于建州坊间的斗茶习俗,时称“茗战”,也成为风靡朝野的饮茶艺术。

宋代茶饼碾成的细末在点注时茶汤为白色沫状,唯有色彩反差鲜明的茶具才能衬托出茶汤之美,建窑黑釉瓷器应运而生,脱颖而出,建盏在宋代斗茶艺坛上夺得了茶具的桂冠。北宋蔡襄《茶录》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紺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北宋宫廷之所以选用建窑黑釉盏:一是因为造型朴实,建盏以中小型居多,适宜茶水饮量;它的造型口大足小,使茶渣易于沉淀和倾渣,适宜饮茶功用。二是建盏器壁上薄下厚,形体稳重,不易倾倒;斗茶须先熁盏预热,容易保持一定的温度,有利于点注后增加茶汤保温效果,加之束口,可以防止技拂搅拌时汤水溢出,极合斗茶使用。三是茶盏釉色美观,点注时茶水掀起阵阵白沫,在黑釉底色的衬托下,形成强烈的色彩反差,特别是黑釉中的兔毫、油滴、曜变、鹧鸪斑鲜艳明丽,在白色茶水的映衬下透射出来的耀眼光芒,更是令人赏心悦目。宋徽宗《大观茶论》所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正是这个道理。蔡襄在推崇建州北苑贡茶的同时,也隆重推出了建盏茶具。而《茶录》一书的刊行,更使建州贡茶和建安茶盏相得益彰,熠熠生辉,建州民间的斗茶从此登上了大雅之堂。使用建盏品建茶给士大夫阶层以无限的情趣,他们在品茗的过程中体悟心灵上的超脱和愉悦,我国古代的饮茶艺术也因此发展到了历史的巅峰。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盏是一个美妙的社会文化载体。

建窑,即建州窑。建窑遗址位于今建阳市水吉镇的后井、池中村一带,西南距建阳城关22.5公里,南距建瓯城关35公里,北距水吉镇4.5公里。遗址的堆积分布于山坡地带,包含大量的窑具、瓷器,形成一座座馒头状的山丘,总范围11万平方米。建窑兴起于晚唐五代,盛于宋代,衰于元,清代尚一度残余。北宋治平三年(1066)析建安、建阳、浦城部分地置瓯宁县,四年后熙宁三年(1070)撤销瓯宁县,划出的地回归原属。元祐四年(1089)析建安西北地复置瓯宁县,直至1913年建安、瓯宁合并为“建瓯”,无意中映衬了宋代蒙古诗人耶律楚才“建郡深瓯楚地远”的诗句。蔡襄的《茶录》撰写于宋仁宗黄佑年间(10491054),是时瓯宁县尚未从建安县析出,故为“建安所造”。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成书时间为南宋理宗嘉熙己亥年(1239),此时距瓯宁县第一次设置已有173年了。宋代以后的地方志书继续把建窑的地理方位划归建瓯区域。明弘治《八闽通志》:“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水吉又称“禾义里”。嘉靖《建宁府志》附瓯宁县地图中,北境有“禾义里”,正当水吉方位。至民国十八年(1928)出版的《建瓯县志》犹称“兔毫盏,出禾义里”。1946年,水吉镇从建瓯剥离,单独成立水吉县。1956年,水吉县撤销,并入建阳县。故此,水吉镇唐代属建州建安县,宋时属建州建安县、建宁府瓯宁县,而水吉隶属于建阳是近晚期的事情。我国唐宋时期的瓷窑,一般以所在州、县命名,且以州郡或郡府命名的情形居多,如越州窑称为越窑、邢州窑成为邢窑,定州称为定窑等等。追本溯源,宋代八大窑系中的“建窑”应渊源于建安郡、建州或建宁府,称之为“建安窑、建州窑或建宁窑”,而以建州窑最为贴切,简称“建窑”,这就是建窑固有的名称含义。

建安盏烧制技艺,即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建窑黑釉器烧制技术为宋代中国的最高水平,一时之间,各地窑场纷纷仿制,福建各地发现的宋代黑釉窑址就达到几十个,形成了“建窑系”黑釉瓷窑业系统,影响巨大。建窑瓷系窑址集中分布于闽北、闽东以及江西、浙江、安徽等地,主要窑址有建阳白马前、武夷山遇林亭、建瓯小松、南平茶洋、福清东张以及景德镇湖田、杭州天目山等。而建窑虽为民间窑场,但技艺精湛,对胎釉的内涵和窑炉的烧成条件都有很高的要求,建窑黑釉瓷器尤以兔毫盏闻名天下“……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紫,皆不及也……”(蔡襄《茶录》)。官府专门在建窑烧制标注“供御”“进盏”黑釉碗(盏)作为贡品,成为当时最著名的茶器,“建盏”之名也因此而来。建窑黑釉瓷产品随“海上丝绸之路”输出至东亚、东南亚、中亚和欧洲等地,在许多国家和沿海历代航路的水下遗址都有发现,精品在日本被奉为国宝。

保护和传承任重道远

遗址保护方面。建窑建盏的烧制在元衰落之后,窑址在清朝基本荒废。晚清民国时期,建窑遗址已引起外界的注意,但统治阶层并未引起重视。19356月美国人普郎玛私自对建窑遗址进行了考察,采集了大量的实物标本运往美国,并撰写论文或演讲,将建窑的发现公诸于世,很快轰动了学术界,他也成为西方第一个发现建窑瓷碗真实来源的人。1972年普郎玛著《天目瓷考察》成为近代以来屈指可数的建盏研究专著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文物工作者对建窑进行了多次系统的考察。自1960年以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厦门大学、福建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相继对建窑进行了三次正式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出土了晚唐至宋代龙窑十一条,其中最长的一条达135.6米,为全国之最。获得了窑具、工具和瓷器标本数万件,基本弄清了建窑的面积、分布、地层关系和窑炉结构。

1999年,建窑遗址的考古发掘获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省十大考古发现”。

20016月,建窑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宋代同属建宁府瓯宁县辖区的小松渔村窑窑址(由上栏门和郭际两处地点构成,总分布面积7000平方米)于1982年被建瓯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文保单位。宋代徐墩范墩窑址(面积2000平方米)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2007.4——2011.12)被列入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渔村窑与后井村建窑不仅是同根、同宗、同源的瓷器姐妹,它们共同创造和谱写了两宋时期建州辉煌的茶艺和陶瓷史篇。

制作技艺传承和保护方面。自1980年以来,国家科研工作者和一些知名陶瓷厂家先后对建窑烧制工艺进行各种试验和研究,成功恢复了失传600多年的技术,使古老的建盏重放光辉。

2009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5月,“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8月,建瓯“建安盏烧制技艺”被列入南平市级第八批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

20221月,建瓯“建安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级第七批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

建窑的炉火重燃与发展,得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复兴;本次“建安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级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得益于建瓯市委市政府对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建盏文化产业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实至名归,是建瓯传承建窑建盏制作技艺的里程碑。

建盏,宋代最受推崇的茶器,不仅是御用茶器,也是国民茶器,君王百姓同饮一盏。其幻妙的花纹神秘莫测,扑朔迷离,其与建茶亦动亦静、亦真亦幻、亦庄亦谐的完美融合,洋溢着自由浪漫的气息,艺术氛围氤氲蒸腾,使人身心得到满足,精神得到慰藉,蕴涵着“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哲理;建州建窑建盏承载着历史,背负着日月,融合着建州人民的匠心精神和古朴风情。“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代朱子理学的思想,早已渗透和浸润了这座古城,形成了这座城市勇敢、包容、智慧和进取的精神,少了几分张扬和狂放,多了几分冷静和思考。

无论是哪一处建盏古窑,它都是我们建盏文化传承的载体,都值得我们用敬畏之心去对待。每一位用匠心传承古法建盏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都值得我们尊重和爱护。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