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 > 建瓯新闻 >
千年建州“正青春”
2023-08-15 17:40:24 李思敏 林水鑫 文/摄 来源: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庄明帆  

街内,一处有着“双狮戏珠”精美砖雕的老屋中,工匠正用传统榫卯工艺修复房梁。街外,建瓯当地居民用建瓯话闲聊家常,结伴漫步。间或有人骑车穿行街巷,便如同从“今”入了“古”,又从“古”穿越至“今”。

竖向500多米的铁井栏,加上横向200多米的紫芝巷,构成了1400多年历史的“铁井栏—紫芝巷”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穿越“古今”的行人、正在使用传统工艺以达到“修旧如旧”效果的工匠,揭开了建瓯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一角。

建瓯,古称建州,有着3000多年的文明史和1800多年的建县史,是福建最早建县的古邑之一,福建的“建”便来源于此。如今的建瓯,虽有千年厚重文化底蕴,却有“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境遇。因此,打响“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品牌成为建瓯全体上下的共识。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瓯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今建瓯全市人民也期盼着这座千年古城重焕时代光辉。”建瓯市委书记周靖说,如今“天时地利人和”齐聚,正是建瓯发掘、发扬“建州文化”的最好时机。

2日,在省委宣传部的组织下,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福建日报、闽北日报等各级主流媒体记者齐聚建瓯市,开展“建瓯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调研采访活动。跟着采访小组的脚步,记者得以见证“千年建州”的古城风韵。

“修旧如旧”   千年古城韵犹存

在建瓯古城的核心区,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正在精心修缮,走进街区,总兵府、万寿宫、凤冈别墅等明清时期建筑鳞次栉比,马头墙、马鞍墙、砖雕、吊脚楼等房屋结构、建筑复原出古时街景;

古城内,古城门绕城而建,古城墙沿河而立,融入建瓯当地居民的生活之中;

古城南部,溪水潺潺,通仙门峭拔耸立。八米多高的城墙、呈“凹”字形的半包围形制,展现着这座福建省目前现存规模最大古城门的威严。

古城东部,文庙与五经博士府相隔三百米,两处动静可闻,相视能见。

……

作为全省一座保留较好的古城,建瓯的“古城文化”有太多值得品味的地方。古城构就了建瓯的城市格局,要想发扬古城文化,首先便是要还原古城样貌。

2021年以来,建瓯市锚定“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定位,策划生成建瓯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项目,把古城保护与加快片区开发、提升城乡品质有机结合。项目分为12个子项目,总涉及范围117.29万平方米。

在全国多地兴建古城、古街的背景下,建瓯古城如何还原出独特的“建州味道”?

“我们这个街区最大的特色就是仍旧保留着三分之一的原住民,其中,有部分居民是朱子后人。”千年建州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金同说,以铁井栏—紫芝街为例,街区内的建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榫卯等传统工艺进行修复。留住旧时风貌的同时,街区还在引进餐饮小吃、非遗文化、古代收藏等商业、文旅业态,让到访游客既能触摸到古城的厚重历史,也能感受到烟火温情。

今年4月,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迎来阶段性成果展示。“五一”期间,街区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成为建瓯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地标。9月底前,街区将完成改造提升工作,正式“开街”。

采访中,每到一处古街、古城门,记者都能发现工匠忙碌的身影。“去年开始‘拆’,今年古城建设已经初见雏形。”周靖书记说,如今,建瓯367264坊内,既可见到“不慌不忙”的烟火气,每天也能见到一点一滴的改变和“焕新”,正印证着古城建设之初建瓯市政府给市民的承诺:“还给百姓一座千年古城。”

理学名城    处处遇见“朱子”

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被后人尊称为朱子,世称朱文公。

理学名城,是一张独属于建瓯的名片。如果说古城是建瓯之骨,朱子文化便构成了建瓯的文脉。齐鲁有“三孔”,建州有“三朱”(朱府、朱庙、朱林)。

从孔子离去到朱子辞世,相隔1679年的光阴,在建瓯,他们“相遇”了。跟随着解说员的脚步,我们看到了纪念孔子、传承儒家道统的文庙,仅相隔300米的同一街区内,也看到了由于朱子后人被授予“世袭五经博士官”而建造的五经博士府。

文庙内已有数百年树龄的罗汉松青绿依旧,踏着落叶的痕迹,宋时光阴恍惚回到眼前。两宋之时,建安与瓯宁出了进士1067人,这意味着当时中国每百名进士里有2.5个建人,福建每百名进士中就有15个建人。建州是全国18个“千名进士县”之一。在这里,数千名建州学子读书、考学,步出文庙,走上了青云路。

对朱子而言,建瓯是他的一个重要成长地。朱子少年求学于此,青年考学于此,壮年讲学于此,临终嘱托子孙居于此。这里,是朱子理学的发祥地,是当之无愧的“理学名城”。

“我从小便住在这里,我们生活在建瓯的朱子后人中,至今仍有十几人从事教育事业。”建瓯一中退休教师、朱熹第28代嫡长孙朱锐敏说,朱子一生为官9年,71载的人生中多数时间在著书讲学。也许是受朱子“教育家”身份的影响,许多朱子后人都成了教师。厦门大学原校长朱崇实就是从博士府走出来的朱子塾公派下的28代孙。

朱子文化需要学习、传承,教育便是传承的“火把”。朱子文化长廊、鹅湖论道学习区域、敬知双修展示区域、致知楼、笃行楼……在建瓯市朱子小学,处处遇见“朱子”。“我在对朱子不断了解的过程中,知道他珍惜时间、刚正不阿,对知识追根求源,这些都值得我学习。”建瓯市朱子学校学生蔡可勋是学校的“朱子文化小导游”,他说,自从朱子文化进校园后,给他和同学们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行走在建瓯街头,文明标语、街边可供行人休憩的凉亭,可觅朱子“踪迹”。为了更好地传承朱子文化,建瓯成立朱子文化和文旅产业工作专班,印发《建瓯市保护传承优秀传a统文化推动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方案》等,从深化拓展朱子文化“保护、学术、传播、教化、交流”五项工程入手,谋划项目21个,包括修复重建五经博士府、环溪精舍、朱子家祠等理学文化建筑,建设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开展朱子祭祀、建州论坛等活动。

在建瓯市朱子小学对面,五经博士府朱文公祠修复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8月的阳光照射在琉璃瓦上,反射出刺目的光辉。“希望项目建成后,能有更多人到建瓯走访朱子遗存,感受朱子文化。”朱锐敏的眼中满是期待。

“三茶”融合  续写“一叶”传奇

朱子文化流传数百年而不衰,在建瓯,茶文化亦是历久弥新。3日,晨光灼灼,我们抵达建瓯市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在村口一株百年香樟的指引下,从山脚行进1.9公里至山腰,便可抵达北苑御焙遗址。在这里,绵延200多亩的茶山勾勒出北苑贡茶曾经的繁荣。

“北苑贡茶始于唐盛于宋,历经了五代闽、宋、元、明四个朝代,作为皇家官贡御茶,持续御贡458年。宋徽宗赵佶更是为其写下《大观茶论》,著书立说。”建州北苑御焙贡茶研习所负责人刘瑞君说。

两宋时期,文化繁荣,众人耳熟能详的苏轼、欧阳修等文学大家都曾为北苑贡茶写下诗篇。茶业最盛时,北苑“官焙三十二焙,私焙千余焙”,相关从业者多达68万人,茶叶成为当时重要产业,极大地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制茶工艺也从“大龙团”到“小龙团”,以至“密云龙”,日益精益求精,推动了宋代茶叶加工工艺及饮茶艺术的发展。但到明朝之后,研膏团饼茶逐渐转向散茶制作,不再设皇家茶园,北苑贡茶自此经历数百年浮沉。

“文化是有力量的,做茶不只是茶人的事情。”在刘瑞君看来,点茶分色,茶色如人品,宋大夫的精神也投射在如今的建瓯人民心中。北苑茶的“复兴”,是将存在于典籍中的抽象概念具象化,“复”的是制茶技艺和茶人匠心,“兴”的是千年不衰的茶文化。

今年,北苑“复兴”在建瓯拉开序幕。420日,北苑御焙遗址举行了北苑“喊山祭”活动,同时,百年矮脚乌龙茶园开园。“去年开始,我们启动了‘1+5’北苑复兴行动计划,以打造中华茶文化圣地为目标,从遗址活化、讲好历史、振兴茶业、茶旅融合、对外交流等五个方面发力,续写北苑茶的传奇。”建瓯市茶产业专班负责人祝菁介绍。

茶技艺在“复兴”。刘成龙是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北苑茶)代表性传承人。1993年,他开始钻研恢复“龙团凤饼”制作技艺。根据古籍的描述和出土的宋代器皿,他在2006年试制成功“大龙团”,并在随后的几年间恢复了点茶技艺。近年来,刘成龙始终无私地传授制茶、点茶技艺,今年已向50多位北苑贡茶爱好者传授了“北苑御焙·龙团凤饼”制作、点茶技艺。

茶文化在“复兴”。东峰镇上的百年矮脚乌龙茶园(闽台同根茶园)是台湾主要茶叶——青心乌龙的“始祖”,见证着海峡两岸茶业亲缘相依的关系。“矮脚乌龙是乌龙茶的‘鼻祖’,是茶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在矮脚乌龙清苦的茶香中,刘成龙娓娓道来他的茶名“复兴”故事:此前,产于东峰的乌龙茶统称为“闽北乌龙”,2001年,在一次与到访茶人交谈的过程中,他灵光一闪,将这种叶片小、树冠低的茶叶以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茶名,命名为“矮脚乌龙”。今年5月,福建首届品牌价值百强榜单发布,“东峰矮脚乌龙”入围地理标志区域品牌榜单。

茶产业在“复兴”。“现在东峰镇三分之一的人口都在从事茶相关产业,全镇茶山3万多亩,茶企80多家,有上万名茶人。”建瓯市东峰镇党委书记卢晓荣告诉记者,东峰镇的茶产业正在兴盛发展,去年全镇生产毛茶3000多吨,产值达3.5亿元。

放眼全城,建瓯如今是全国重点茶叶产区、全国乌龙茶主要生产基地,目前茶叶种植面积达13.1万亩,茶叶年产量在1.84万吨左右,年产值超12亿元。建瓯市正聚焦“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定位,做优一片叶(茶叶),全力打造“北苑贡茶”公用品牌。

“历经数百年发展,北苑茶现在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琴棋书画诗酒茶’,曾是‘旧时王谢堂前燕’,如今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周靖如是说。

文化赋能  激发古城新活力

古城文化诉说着古建州的兴盛,朱子文化点滴滋养芝城,茶文化可追溯前世今生。而散落在建瓯各处的特色文化,如同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珍珠,诉说着一个个“复兴”的故事。

头顶、鼻托、牙咬、肩挑、脚踢,2日,在“铁井栏—紫芝街”一处空地,只见长达十几米、重约二十公斤的长幡在祝石梁及其队员的手中、身上腾挪跳跃,令采访小队一行拍手称叹。南平市共有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幡(建瓯挑幡)独占一席。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幡(建瓯挑幡)传承人,祝石梁至今已接触挑幡37年。经过挑幡艺人们多年的琢磨演练,目前已有30多个表演招式。古城有古艺,已有360多年历史的建瓯挑幡如今登上国家至地方的大小舞台,成为建瓯的一块“活招牌”。

3日,记者来到位于建瓯市徐墩镇的中国根艺城,踏入根雕文化展示馆,木香扑鼻而来,一件件精美的根雕作品组成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建瓯竹木资源丰富,这就给发展根雕艺术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建瓯根雕非遗传承人张木芳说。作为建瓯唯一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张木芳的影响和带动下,一大批爱好者学习钻研根雕艺术,取得了可观的个人成就,建瓯也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根雕创作基地。

2008年,建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根雕之乡”,2012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根雕之都”称号。近年来,当地重视根雕产业发展,制定根雕产业相关规划,加强市场培训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建瓯市根雕产业相关从业人员1.8万人,根雕生产企业3360家,年产值达32亿元人民币。

木香闻之醒神,酒香嗅之醉人。建瓯的“建”源自建州,瓯则是小酒器的意思。来建瓯,不能不谈酒。

建瓯酒文化起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昌于明清,历代皆有名酒产出,在建瓯小桥曾挖掘出土“觚”“提梁卣”等一批商代青铜酒器。2022年,建瓯市组织了一批建瓯的文人学者、民俗专家对建瓯酒文化进行挖掘,编撰出版《建州酒典》,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建瓯酒史、酒事、酒具、酒话和酒企等。同年,建瓯市制作完成建瓯市酒产业宣传片,举办了 “福酒杯”拳王争霸赛,酒城建瓯和建瓯酒业的整体知名度不断攀升。

“格物致知”是朱子理学的核心内容,如今,一块写着“格物致知”的牌匾挂在建州特色文化示范基地里。室内可见根雕、刻字、书法、砖雕等各类建瓯特色文化。“20233月,福建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授予全省58个省级新时代特色文艺示范基地,建州特色文化示范基地便是其中之一。”建瓯市文联科员范敏说,今年是“建州文化宣传年”,为了讲好建州故事,通过在示范基地内不定期开展文化展演、展览、非遗展示和教学培训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推动建州特色文化题材创作,推出一批阐释建州文化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具有现代精神的舞台书法、刻字、根雕、摄影作品等,促进建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今建瓯全市已经成立9支建州文艺志愿服务队,下阶段还将选树一批建州特色文艺示范基地。

在今年2月出炉的2023年全省城乡建设品质提升省级样板工程名单中,“建瓯市理学名城城市更新建设样板”作为县城更新建设样板入选。

千年古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力量。建瓯以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为抓手,以民为本,向城市“内在”挖掘,提升“内质”。建瓯上下无数匠人正凝成合力,倾注到千年古城的发展之路上。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