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建瓯新闻>
吉阳有“四宝”
2020-08-18 16:36:26 海华 魏剑生 来源:市委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庄明帆  






四点多,天还没亮,王培林就同妻子骑车出门了。炎炎夏日,他俩想赶在太阳升起前,尽量多干些农活。

他租的8亩地,离家不远,约10分钟车程。地里种的全是泽泻,这是建瓯市吉阳镇的“四宝”之一。

泽泻采摘,并非易事,得一根一根找,太短的还没熟,太长的就老了。所以,到上午六七点,近3个小时,夫妻俩也只能摘二三十斤。夏天,20多根才1斤;冬天,10多根就有1斤。

随后,王培林再送到约7公里外的“四宝小镇”。

“四宝小镇”位于吉阳镇新桥村,紧邻高速公路口,是集餐饮、观光、游乐、住宿为一体的休闲农庄,以烹饪“吉阳四宝”闻名:泽泻、水空心菜、莲子和仙草冻。

“四宝小镇”的“镇长”——建瓯市四宝小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华锋,今年才41岁,从事餐饮业有14年之久,但经营这“小镇”才3年。

1995年,初中毕业,他便跟着亲戚到江苏做油漆工,月收入1000多元。当时,这薪水可谓颇丰,“但毕竟有污染,也没啥前途”,干了一年多,他就打道回府,回到老家建瓯徐墩镇。

1997年,在吉阳镇政府找了份临时工,他先干了3年多的通信员,之后,转做驾驶员。

2006年,镇政府食堂无人承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接下了这活,主打“吉阳四宝”。起初,食客都是镇政府的工作人员,食堂勉强维持。

随着“吉阳四宝”的名声越来越响,六七年后,开始有外人光顾镇政府食堂。慢慢的,食堂声名远播,食客络绎不绝,一年的营业额高达120多万元,15张桌子已捉襟见肘。而且,“要环境没环境,要清净也不清净,又常会打扰到镇政府的正常工作”,换个去处的念想,郑华锋与日俱增。

2016年12月,“四宝小镇”破土动工。他聘请武夷学院的师生进行设计,武夷山武夷街道下梅村传承工匠进行施工,以仿古为建筑特色,一期占地15亩,包括游客接待中心、餐饮中心、“吉阳四宝”展示区等。2017年7月,“四宝小镇”正式对外营业,半年营业额就达数百万元;第二年,营业额增至900多万元,“四宝小镇”还获得2017年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称号。

乘胜追击,2018年12月到2019年9月,郑华锋继续完善硬件,二期近15亩,新建了戏水区、民宿区、荷花池等。

这下,“要环境有环境了,要清净有清净了”,“四宝小镇”招牌越来越亮,福州、厦门以及江西等外地食客也慕名前来。2019年,营业额破千万,升至了1100多万元。


疫情恢复营业以来,“四宝小镇”的顾客日均有七八百人次,节假日则翻一番,多达1500人次以上。“最近这两个月的业绩,已将疫情停业的损失全部弥补回来啦。”这出乎郑华锋的意料。

最近,也是泽泻采收期,每天,王培林夫妻俩上下午都要准时下地,一天50多斤,也无法满足“四宝小镇”的需求——平日,泽泻一天的销量会达80斤以上,节假日则飙升到200斤以上。

目前,“四宝小镇”的收购价是一斤12元,所以,王培林累着,却也干得有劲头。

其实,10多年前,他就开始种植泽泻。不过,常无人问津,他也只种了两三亩。渐渐的,买的人多了,价格也高了,2017年,他就多种了两三亩,一年轮作两次,自己运到市场卖,七八元一斤。

近两年,泽泻行情渐长,平日收购价一斤十一二元,春节期间高达50元以上。去年开始,王培林不再种黄瓜、豆子等其他农作物,专心种泽泻,也开始尝试大棚种植,一年轮作三次,一亩一年平均可收入1.7万元左右。此外,他还会收购些卖到周边县市。

“现在,自家吃的青菜都要到市场买喽。”王培林笑言。


周边人种植“吉阳四宝”的越来越多了,这王培林知道,但他不知,截至目前,吉阳镇种植泽泻、仙草、莲子、水空心菜的面积分别达到了768亩、2537亩、3891亩、6183亩,产值达2亿多元,人均年增收7000多元。

他也不知,这背后,当地政府又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近几年来,吉阳镇突出“一产服务三产”,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特别是加强“吉阳四宝”种植管理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展销会平台,宣传、推介“吉阳四宝”农产品品牌,鼓励和支持光祥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发“吉阳四宝”系列产品,促进其向质量型、高附加值型方向发展……

随之,销路越大越开,价格越卖越好,村民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于是,“吉阳四宝”种植规模不断壮大。

背靠大树,郑华锋很看好“吉阳四宝”,也很看好“四宝小镇”的未来。接下去,他又要有大动作:计划再流转300亩地,开发农事体验采摘区。“全面建成后,游客就可以在‘四宝小镇’真正做到‘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看农家景,享农家乐’了!”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