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呀,瓜儿离不开秧”,但在闽北建瓯,这观念却被颠覆了。 早年,每日清晨,渔农肩挑百余斤鲜鱼踩单车赶早市,神情悠然,没有一点为鱼儿担心的样子;而市民对鲜鱼离水运输,早已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这项古老的民间技艺就是“弓鱼”,2009年,“弓鱼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弓鱼热心人 在建瓯,“弓鱼”技艺,作为全国唯一的内陆极具特色的渔业民俗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的传承,那建瓯市第一批市级传承人叶万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67年出生的叶万义,家住通济街道东溪村,12岁时随爷爷叶泉婢学习弓鱼,风里来、雨里去,一晃四十多年。 说起弓鱼,叶万义有道不完的话题:鱼农下塘捕到鱼后,立即用草绳的一端穿过鱼鼻扎紧,另一端绑扎在鱼的肛门下,此为“初绑”,尔后放入活水中1~2小时,让鱼吐尽口中的杂物,使鱼鳃内的泥巴的粘贴的浮游生物都清除。再在鱼的肛门上部用草绳绑住,此称作“重绑”,然后又放到溪中或活水中泡养1~2天,再上市。 在当地,既使是酷暑季节,把“弓鱼”放在阴凉潮湿处,可保活数小时;寒冷的冬季,可保活1天以上。传统的“弓鱼”,可经得起离水运输,时间可达数小时甚至十余小时,建瓯市曾广泛采用此法向外地运送活鱼,甚至在福州、三明等地销售。 弓鱼的传说 元朝末年,一种奇特的绑鱼保鲜法——“弓鱼”,其技便已盛行。 “弓鱼”,便于长途运输、贩卖,为此,“弓鱼”的技术一直被养鱼专业户看好,并流传至今。 相传,“弓鱼”在当时,人们并没有觉得什么特别的,但百多年前,在今建瓯市建安街道钟楼村附近有一位名叫王创仔的渔民的一场有关“弓鱼”的官司,让人们对“弓鱼”刮目相看。 王创仔在长期的养鱼、捕鱼、卖鱼的生涯中,在总结前辈“弓鱼”的经验上,摸索出一定的规律来,成了弓鱼的行家, 由于弓鱼少有腥味和泥巴味道,时间久了,口碑载道,老百姓都争着买,为此被其他的渔贩告上衙门,说他的弓鱼是灌水之技,让鱼增加份量,唯利是图,坑害百姓。但王创仔据理力争,请官老爷秉公执法,县官一时拿不准,下令只开两口锅,分别煮弓鱼和只经漂水的塘鱼,果然,只有“弓鱼”味道鲜美,而塘鱼,泥巴味与腥臊味都重。王创仔赢得官司,老城上下一致夸“弓鱼”的好处,老百姓也趋向于挑选弓过的鱼,商家知道迎合市场与百姓,逐渐形成非弓鱼不卖,老百姓非弓鱼不买的局面。有传说,当年,其技曾传到江西的少部分地区,但现在在江西也找不着“弓鱼”的踪迹了。 弓鱼的奥秘 2010年2月11日至12日,叶万义受邀在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中心的科技专题部现场录制闽北建瓯“弓鱼传奇”节目,揭示鱼儿可离得开水的奥秘。应邀专程前来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鱼类学研究员张春光,在当地畜牧水产局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在11日下午3时,对成批捕捞的塘鱼采用比对方式计算不同状态下塘鱼存活的时间。 通过将塘鱼放在草地上、用泡沫板固定、将鱼向左、右方向“弓鱼”,每种方式均用塘鱼三尾。至12日11时55分,6只弓鱼中仍有2只存活,且鱼鳃仍能张合,存活时间超过19小时。而其它方式暴露空气的塘鱼均在数小时内失活。 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鱼类学研究员张春光介绍,鱼的存活状态与季节的气温、空气的湿度有相当大作关系,通常情况下,鱼离水1-2小时就会死去,气温低、空气湿度大的情况下鱼的生存时间会延长数小时,但像闽北建瓯的弓鱼能存活这么长的时间,与鱼被捆无法动弹,避免了体力消耗,有相当的关联,足见建瓯渔民的知慧。 据了解,由于鱼被弓后,体内约增加了3%的水份,使鳃更湿润,与空气接触能进行一定的氧气交换,这就是“弓鱼”奥秘。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组曾将其制成节目在“世界真奇妙”栏中报道。 如今,到了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建瓯市的游客,多会去观赏“弓鱼”,领略当地民俗文化,体会弓鱼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