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魅力建瓯>醉美建瓯>
建州形胜基本特征:双溪四岸,一城三镇
2022-04-22 10:05:20  吴传剑 来源:今日建瓯  责任编辑:王俊杰  

日落岚烟起岭峨

行人欲渡此溪河

小舟短棹来滩岸

回看芝城晚景多

这当儿,映入建宁知府恩瑞眼帘的《溪河晚渡》,是这样的生动,这样的熟美,这样的亦真亦幻。

城外溪河日暮进城者欲归,水南自乡回者欲赶进城,往来争渡,两岸人立呼舟。水光山色,烟村迷离,情景如画。

名士刘世英是光绪四年(1878)随恩瑞供职于建州的。他喜欢纪实,同题《溪河晚渡》,仿佛是在解读知府的诗。

所咏所纪,当是建州城东南通仙门渡和城东政和门外的骖鸾仙渡。

美景所构,有溪有舟,有山有水,有人有城,还有浓浓情怀,殷殷挚爱。

建州是山城,是滨城,是水乡。

四围如屏似画紫郁郁的山,让,再让,让给双溪,让出一座城。

西向唤建溪(俗称西溪)。自浦城而下的南浦溪,自武夷山而下的崇阳溪,会于徐墩长源和黄城,便娩出了建溪,尔后淌城过镇,直趋延平,融入闽江。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七记:“建溪,即建江也。”可知建溪亦称建江,或原本称建江。

江到底比溪大气,且观其之模样,有资格称得上江。

不知建人唤着唤着怎么就“谦逊”了起来。

东向,是发源于浙江第二高峰庆元百山祖的松溪(俗称东溪)。

两溪欢欢南下,一路上接川纳涧,形成覆盖闽北大部分区域的庞大水系。有缘终至相会。两溪交汇,水势放缓,亿万斯年,冲积出一方宽广、平坦、肥沃的河谷平原。

这地方好。约公元前200年,通灵侯童毅、闽越王无诸在这里筑了城。

建溪东岸、西岸,松溪东南岸、西北岸,齐崭崭四岸画过,敞豁豁画出了城南、城北、城西。

建溪松溪就这般携手,为这座城池剪辑精裱,为这座城池镶金镀银。

这就是建州形胜基本特征:双溪四岸,一城三镇。

偎城的双溪很美,她是城池最亮丽最廉价的风景。溪畔行脚,挑水,浣衣,捡螺,垂钓,是实惠的。蹲下戏水,以溪作镜,或赤身祼体来个扑嗵,是快活的。溪上行舟,舟上撒网,泊鸬鹚,放歌,游玩,别有风趣。风过水面,滤杂质,唤清泠,款款入城,款款走街逛巷,款款踏门窗入万户,这番的爽,神仙也羡。

偎城的双溪是豁达的,她是城池与外沟通的“主渠道”。建人出行,外地人来建州,每每摇橹而至,掌浆而归。外地货物入建,建之特产外输,大宗小宗,大船小舟,溪道是最忙碌的。

偎城的双溪不但实在,还很诗性。唐建州刺史李频闲暇时《东溪泛舟》:“登岸还入舟,水禽惊笑语。晚叶低众色,湿云带残暑。落日乘醉归,溪流复几许。”苏东坡《咏茶词》亦在咏溪:“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明人陈钥《送人致建溪》:“拽揽东溪上,苍烟是建州。”清人陈梦雷《建溪舟行》:“入眼溪山好,徘徊兴更浓。”、“阅尽风波后,渔歌一曲清。”清代高僧为霖于城东白云寺前观《清溪绕带》——

匹练横拖绕寺来

青山勒转水潆洄

风停波静平如掌

殿阁峰峦一镜开

溪好,伴着的城池也好。

一邑为三,避了拥挤,免了扎堆,增了通透、疏朗和襟怀。

一邑为三,既相对独立,又拱成犄角,相互关照,彼此辉映。

或过桥,或摆渡,一趟城里行,一趟岸边走,此岸彼岸,因疏隔而亲近,因分明而浑然一体。

隔岸相望,沙滩,城墙,城门,城楼,瓦垅,那边的城,幅幅风景,处处藏宝隐秘,颇生桃源方外之意趣。

踏进,街巷经纬,宛若棋盘;素门小户,深宅大院,华阁琼楼,鳞次栉比。

这方水土,宜居宜业宜繁衍。三国时,吕蒙后人仰慕迁徙而来,后来献宅为寺。南北朝时,顾野王“随父烜宦建安,遂居焉”,后来献宅为观。北宋时,“父子五进士兄弟两宰相”的吴氏,其先祖吴炀戍浦城,后徙建州居宣化坊。南宋时,朱松携子朱熹,“喜建州山水佳胜,遂筑精舍于环沙之上,迁居焉”。年迈时,又嘱咐儿孙迁回建州。明时,南京提学御史柯挺,“戊子过建安,爱其丹山碧水之胜,卜居紫霞洲”。清末,英国传教士赵马利亚来到建州,不禁赞叹:“中国的一座宝石之城!”

“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这是北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向往的殊境。

建州就是这样一方灵秀。

建州,建州。

这样的城池,不亲近高楼,最畏惧突兀,而倾心平和、质朴和有序。

这样的城池,得珍爱内河和双溪,宜在城池下方河道筑坝蓄水,普遍提高水位3米许,四季清汪,古邑滋养。

这样的城池,得珍惜城郊、城旁的山,尤其是城中的山,宜营造森林公园,切忌随意乱挖。

这样的城池,当恪守:显山露水。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