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州八音》的体例和结构如何编排? 《建州八音》的体例和结构,归纳起来,表现为:“八音、十五韵、三十六字母”。 “八音”,指的是八个声调。用原著的话来说,就是“之志指即,芝志集字”这八个声调。其中由于二和六两个“志”的音调重复,实际上只有七个声调,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字音的平仄高低。原著对“八音”还有一段简明扼要的注解:首环“之”字概属平声;二环“志”字纯是仄;三环“指”字平仄互兼;四环“即”字亦是纯仄;五环“芝”字纯平;六环“志”字义同二音;七、八环“集”“字”亦俱仄。如果按我们今天的语音习惯去看待“八音”里的七个声调,难免会感觉到相当别扭,因为这八个字音所表示的各音调的平仄高低交错出现,还略欠规范和贴切。但不管怎么说,“八音”仍然从某种程度上,比较普遍地代表了建瓯话所特有的读音风格。 “十五韵”,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其实是十五个声母。原著将声母称为“韵”,而把后面真正的三十六个韵母称作“字母”,大概是清代整个时尚对声、韵母叫法上的一种误会吧!另外,也许当时还未实行拼音字母ɑ、o、e、i、u、ü,因此原著的声韵母都用典型的“字音”来代替。(过去的韵书,读音一般都采用“切音”的方法来注解,《建州八音》也是这样,这是历史的局限!)原著中所选用的十五个声母的“字音”是:“柳边求气直,坡他曾日时,莺问语出非。”用今天的汉语拼音注释出来便是:柳(l)、边(b)、求(g)、气(k)、直(d)、坡(p)、他(t)、曾(z)、日(n)、时(s)、莺(w)、问(m)、语(y)、出(c)、非(x)。 “三十六字,即三十六个韵母。原著所选用的三十六个韵母的“字音”是:“时年秾,梅儿黄,犁田园,种茄麻,吴舍正,皮刂鱼脐,油茅厝,囥桐发,放茶峨,阳蟠蛇,人贩柴,南桥过。”其中“秾”和“种”重,“茄”和“厝”重,实际上一共是三十四个韵母。用今天的汉语拼音将它们注释出来即是:时(i)、年(in)、秾(iong),梅(o)、儿(uo)、黄(uɑng)、犁(ɑi)、田(ɑn)、园(un)、种(iong)、茄(io)、麻(ei),吴(u)、舍(iɑ)、正(iɑng),皮刂(ie)、鱼(ü)、脐(ie),油(iü)、茅(e)、厝(io),囥(uei)、桐(ong)、发(uɑi)、放(uong)、茶(ɑ)、峨(ou),阳(iong)、蟠(ün)、蛇(iüe),人(eng)、贩(uɑng)、柴(uo),南(ɑn)、桥(iɑo)、过(ou)。 三、如何使用《建州八音》这部字典? 《建州八音》全书的体例和结构就是先以上述的“三十六字母”(韵母)为经;次以“十五韵”(声母)为纬;末以“八音”(声调)为列,将洋洋七千多个单字如此这般地编排串缀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