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 建瓯新闻
中国传统村落之茶兴伍石
2018-08-17 10:47:41  来源:建瓯时空  责任编辑:王林强  

伍石山庄是徐墩镇下碓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地处吉丰黄战备公路旁的一个小山坳里。山庄四周青山环绕,绿竹掩映,风景宜人。因其保留有较大面积的清同治年间古民居建筑群落,2016年,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茶兴山庄。伍石山庄古建群落总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除位于村头的伍氏祠堂外,村内的主体建筑由三大院落环连组成。每座院落结构以多进式递次建造,内部布局则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设有采光通风的天井,深含“四水归堂,物阜人丰”之祈愿。院落布局严谨,建筑考究,屋顶多采用硬山顶,兼部分歇山顶、马鞍顶与平房顶,墙体以波浪式马头墙格式相环,起伏蜿蜒,变化无穷。风格上既吸纳了徽派建筑特色与江淅民居特点,又结合了实地的山形水势,注重与周边环境的配合协调,讲究风水走向,力求与四周地势、林木植被相融合,使形式、色调、布局与自然环境相适应,让视觉、美感与大自然的山光水色相协调、相映村,构建出“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空间,极具山地特征、风水意愿与地域美饰,融古雅、精湛、富丽为一体,成就了一处山乡建筑的典范,也成了福建省建国初期唯入选《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的建筑范例。

伍石山庄曾经的辉煌,与建茶有着不解之缘。据伍氏后人介绍,他们的祖先伍富,世代贫穷,少时就随母流落到伍石村。为了生计,年龄稍长便进入一家江西茶商设在乡村的茶庄打长工。因其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又头脑灵活、办事利索,深得茶商的赏识。茶商也因此经常让他组织货源,运往江西、浙江、上海、广州等地销售,渐渐地外销渠道越来越宽,钱也随之越赚越多。之后茶商索性将生意场迁往大上海,并将伍富带在身边,作为助手,打点左右,生意更加得心应手,贸易越做越红火。正当事业如日中天之时,茶商因长年奔波、积劳成疾而一病不起。临终前,他将伍富叫到跟前,嘱托了几件事:一是全权委托料理自己的丧后事宜;二是三年后督促其家人将自己的骨灰移至江西老家安葬;三是教导伍富生意场上一定要秉承以诚为本、以信经营,为人处事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时时提醒自己行善为上,积善成德。同时,还赠予他一笔不菲的财产。伍富按照茶商的遗嘱,将其后事操办得妥妥帖帖、一清二楚。返回家乡后,他盘活了茶商给他的资产与资金,办起了茶庄,开始经营茶叶生意。因有了之前跟随江西茶商多年的打拼经验和业已建立的广泛人脉,加之自己勤奋吃苦,诚信经营,赢得了许多茶商的信任,生意顺风顺水,几年时间就成了富甲方的大商人、大地主,成了“西出建宁(府)首富”。为了给子孙后代奠定基业,他除捐款修桥补路(诸如今建阳区徐市镇震前村仍保留并继续使用着的长春桥就是由其出资捐建)的同时,于同治三年(1864)远上江浙聘请园林设计师,近下闽南请来能工巧匠,开始为伍氏宗祠与三个儿子建造豪宅。经过18年不间断的建造,终于建成了恢弘霸气的伍石经典山庄。随着山庄名声的传扬,其子孙茶叶生意亦蒸蒸日上,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为建茶的外销做出了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建茶成就了伍石山庄。当然,伍石山庄也提振了建茶的名声。

美在建筑。伍石山庄的建筑虽说比不上皇宫大衙,但其建筑格调亦可谓精妙绝伦。除其整体外观充满徽派风格艺术魅力外,内部建筑亦十分考究。这从建筑的细节上便可窥见一斑。一是石雕柱础。种类上,有单层形柱础与多层叠加形柱础,位列主次而广泛使用;款式上,有清代最流行的方形、鼓形、瓶形、灯笼形、扁形、莲瓣形、圆鼓形、多棱形、六面锤形等,不同款型更意象纷呈;纹饰上,运用了浅浮雕、高浮雕和圆雕等多种雕刻技艺,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以及几何图形镌刻于石础上,雕工精微,图案精美。各呈其态,栩栩如生。这些柱础,不仅承受了木柱上的所有荷载,隔绝了地面上的潮气,而且演化成了一种艺术形式的生动再现,琳琅满目,蔚为大观,成就了一处清代石雕艺术的博览长廊。二是主构木柱。选料上,无论是主体建筑的抬梁中柱,还是分次载重的内外金柱,甚至于次体建筑中的檐柱、山柱,全都选取深山密林中高大雄伟的滴油杉,或久处冈峦危岩质地坚硬的老头杉。这些木料,不仅材质硬度好,而且防腐耐用;装饰上,中柱、金柱有的包裹防腐纱漆,有的头戴柱帽,有的脚抵石鼓,抬梁穿枋,左接右连,笔直挺立,上下匀称,气象非凡;构件上,除木柱本身的高度外,立就的框架,上方除了正梁,还拼接了骑梁,下方则有几十公分不等的柱础衬托,使屋架整体高度得以提升晋高,气势更显雄伟壮观。三是斗拱雕饰。为使建筑美观大方,每座院落都采用了外檐斗拱(建筑物外檐部位)与内檐斗拱(建筑物内檐部位)的斗拱型受力承重结构。在外檐斗拱中,分别运用了柱头斗拱、柱间斗拱和转角斗拱(清代称之为柱头科、平身科和角科),而内檐斗拱则采用了品宇科斗拱、隔架斗拱等方式建造,不分彼此,整齐划一。不同位置上的斗拱,以雷柱处之,则被雕刻成灯笼状;以受力撑之,则被雕刻成节竹状;以平面横之,则被雕刻成花鸟状;有的则如盆景、若如意、似花篮,各显其状,占尽风华。这些斗拱,因处于柱与梁之间,不仅起到了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而且还能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又因其将榫卯完美结合在一起,使构架的节点不至于产生刚性直接,从而保证了建筑物刚度与柔度的自然过渡,让总体架构达到刚柔相济、轻重分承的目的。当遇到强烈地震时,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或许会不同程度受到“松动”,但不致于“散架”,由此消耗地震所传来的能量,使房屋瞬间陡增的荷载大为降低,从而起到较好的抗震功能与作用。同时,因其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对整体建筑又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与美化作用。伍石山庄的古建因年代久远,长期缺管失修,总体建筑虽已不再完整,但从现存的局部细节上看,仍然能让人感受到昔日的富丽堂皇与高贵典雅。

韵含画中。从远处看伍石山庄,白墙黑瓦,翘脊勾檐,宛如一幅山水画作,阔然于天地之间。尤其是那多叠式、高低起伏、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体,于蓝天白云间划出柔美的弧线,在青山绿水的映村下,宛如奔腾的马群,蹄起平川,空阔驰骋,充分展现出“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徽派建筑的婉约柔和之美。这种造型,在象征宗族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同时,给人举步移目之间油然生发一种动态幻变、超凡脱俗的美学意象。更耐人寻味的是,绘就于民居门前屏风墙上的两幅画竹,构图玄妙,画工精湛。其中一幅竹梢向右斜出,竹叶下垂,看似刚被暴雨淋过,宛如“雨竹”;而另一幅竹杆、竹叶倾斜,呈現狂风吹拂之状,恰是“风竹”。伍氏后人言之凿凿,说是两幅画竹,是其先祖留给后人的“藏宝图”,谁能读懂图中寓意,谁就能找到价值连城的地下宝藏。因此,其族人及外地许多游客便常驻足于画竹前苦思冥想,希望能从中悟出究竟,获得珍宝。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终是无人能解。于是,便有文化人作出了此画并非“藏宝图”而是“藏诗图”的猜测论断,其理由是关羽也曾作过一幅类似的“诗竹画”。东汉末、三国初,刘备与曹操在徐州分道扬镳,之后曹操征伐刘备,刘备大败,关羽不仅与刘备失散,还在下邳被曹军俘虏。求才若渴的曹操虽对其爱惜有加,视为上宾,意欲使其感化而归顺麾下。然而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金钱、美女、爵位所动。在曹营期间,一直寻思给刘备写封书信,表达自己思兄心切之情和忠贞不渝的气节,但又担心被曹操发现,于是便画了一幅竹画,在画中题下了“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的五言绝句,托人转交给了刘备。其画中诗语大意是:不谢雪操对自己的深情厚爱,做人就应在史册上留下忠义美名;不要为一时的战局失利而丧失信心,坚信总有一天能东山再起实现宏图伟业。言辞之间,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刘备的忠肝义胆和对事业的矢志不渝。因该画充满了风骨气节,所以后人将其命名为《关帝诗竹》。细心观赏,其实当年关羽所作的“藏诗图”是双竹同根,其中一杆傲立,一杆斜出,突出的是双竹的整体风貌。而伍石画竹,则分杆描摹,且只现上部,突显枝叶。对画面比照斟酌,或许有借喻之意,但却无拓形之痕,若说后者是前者的仿作,似乎觉得稍嫌牵强。如果撇开“藏宝图”的神秘说与“藏诗图”缘由说,而单从其先祖的创业经历与人生历练的感悟上分析,也许会更贴近初始画作的用意。如此,竹画应该更多的是在暗示后人,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而都得像画中的竹子一样,只有历尽凄风苦雨、雪冻霜凝,方能迎来阳光、倔强峥嵘。由此,引导后人应该学习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亦或教育子孙为人处世必须追求竹子“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仍虚心”的崇高思想与行为境界。若果真这样,那画竹之意,就绝非物质“宝藏”与人际“气节”所限,而更多的是教会人生如何有更宽广的视野、更高远的目光、更宏大的作为,这也正是中华民族需要传承与弘扬的个人修为与社会品行。画竹之谜,更迭春秋,众人皆思,思无定向,也许一时难有定论。但伍石有画意在画中,立于天地,横于身心,足以让天下游客,到此各抒已见,仁智各呈。

伍石山庄因经营茶叶而崛起,因建筑风貌而扬名,因画意流韵而传奇。如今,又因高速、高铁与之擦肩而过,使其交通更为便捷。充分利用所拥有的历史与现代元素的独特优势,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难得契机,以史为纲、以物为目、以茶为媒、以诚会友,讲好自己的故事,做好自己的事情,让过去与当下在这里聚会,让自然与人文在这里交融,让旖旎的田园风光与美妙的古建群落完美组合成时代的鼓点与强音,旅游的春天就一定会伴随着那飘荡久远的茶烟清香早日到来。(黄明和)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