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国监”是北宋初在全国设立的四大官方铸币厂江、池、饶、建之一。其营所设在旧建安县(今建瓯)的中和坊,遗址在今市公安局后院。据说,尚有故砸石基础等遗存。
据《宋史》、《元丰九域志》、《嘉靖建宁府志》等书记载,“丰国监”始建于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至南宋绍兴三十六年(公元1156年)停铸,历时156年。“丰国监”建立后,由于冶铜钱成本较低,质量较优,每年铸钱达十万余缗(另一说为年铸钱20余万贯)。所铸钱币除部分上供之外,大部分在福建及邻近省份流通。
北宋熙宁间(公元1068-1077年),全国计有十七监铸钱,每年共铸钱百万贯,二十万贯铸于“丰国监”。北宋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江、湖、闽、广计有十监,每年铸钱二百八十九万四百贯,其中二十四万贯由“丰国监”铸出。
“丰国监”150余年历史,历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八帝二十九个年号,所铸的“建州钱”,即有小平,折二折三小钱;亦铸当五、当百大钱,品类较多。从建瓯市博物馆及民间人士所收藏的“建州钱”来看,“丰国监”所铸的各种年号均有发现,并且制作精美,品相甚佳。“丰国监”所铸的“建州钱”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其含铜量比当时其它各监为高。据《宋史·食货志》的记载:“凡铸钱用铜三斤十两,铅一斤八两,锡八两,得钱千,重五千。唯建州(丰国监)增铜五两,减铅如其数”。
“建州钱”除了“丰国监”所铸之外,尚有王延政据此称帝时所铸的“天德通宝”、“天德重宝”;南唐据此所铸的“开元通宝”;北宋太宗诏令当地所铸的“太平通宝”大铁钱。另外,还有一些私铸小钱。
“建州钱”中有不少精品和珍品。如“丰国监”所铸的“至和重宝”、“靖康元宝”以及“天德钱”、“太平通宝”大铁钱等。其中“天德钱”在国内仅发现数枚,为稀世珍品。可见,建瓯的传统铸造业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有着较高的工艺水平了,探究其原因,是因为它积聚和具备了相当雄厚的社会基础和优越的自然条件。
建瓯传统铸造业的工艺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一九七八年,建瓯小桥阳泽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甬钟,其规模为全国出土的同类型青铜甬钟里最大最重的一件。至于专营铸钱的工艺历史,也可上溯到唐代。据《福建通志》记载:“唐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全天下铸钱,所铸钱各加本郡号”。又据《旧五代史·食货志》记载:“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因唐旧制,在建州设永丰监”。这说明唐时建州铸钱已初具规模。唐之后,五代王延政在建州治军揽政、立国称帝,前后二十几年,其间也在建州铸了不少钱币。王延政为南唐所灭,其后所设的“永丰监”,当为南唐所建,因南唐后期虽被迫尊奉后周为正朝,但后周一天也没有真正控制过当时的建瓯。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永丰监”存在了大约二十余年由此中断。
统观建瓯传统铸造业的社会因素,建瓯地处闽北中枢,开发历史悠久,历代都是郡、州、府治所在地,曾为闽北乃到福建的政治、文化、军事和交通中心,这无疑为建瓯传统铸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社会基础。
就建瓯传统铸造业的自然因素而言,当地及附近地区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均相当丰富,更兼水陆交通十分发达,为建瓯传统铸造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矿产资源方面,据《唐书·地理志》、《宋史·食货志》、《福建通志·物产》、《闽北概貌》等书的记载,唐代邵武、沙县“有铜兼有铁”;宋代天禧年间福建“产铜有三十五场”,闽北地区的邵武、南剑、建安(指今建瓯)等处就有二十场,铁则有十六场,铜二十一场;而建瓯境内史书上明确记载的就有:“建安东苌里吉铜坑”、“建安大郢场”、“芦场铁坑”、“后楼铁坑”、“际下铁坑”。
至今建瓯城东十余里处的铜坑遗址犹存。据考,当年“丰国监”每年耗用的十五万余斤的铜、锡、铅等原料,均由附近各矿供给。森林资源,建瓯可谓得天独厚,境内山多林茂,薪炭易得,且价格低廉。水资源方面,除了崇阳溪、松溪二水环流,更兼城周山泉遍布,取用极便。
当时“丰国监”所需的大量用水,就是从城北龙泉引来,经一人工渠在监营旁汇入大池备用。交通运输方面,建瓯虽地处山区,但建瓯南至南平、北至浦城、东至松溪、西至建阳的四面八方,均辟有驿道,可畅行无阻;更兼建瓯溪流四通八达,水路终年通航木帆船,对外往来得天然之利。
综上所述,历史上建瓯传统铸造业的繁华景象,我们尽可以从“丰国监”和“建州钱”中窥一斑而见全貌。手抚着这一片片制作精美、品相上乘的“丰国监”所铸的“建州钱”,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建瓯传统铸造业精湛而高超的工艺水准及其由此而开创的辉煌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