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 魅力建瓯> 本土文化
北苑茶香
2016-10-25 09:23:43 黄明和 黄进财 来源:建州报  责任编辑:admin  

    北苑,即今东峰镇凤山一带,闽国龙启元年(933),茶人张廷晖将方圆30里的自家茶园悉数奉献给闽王王延钧,该地遂成了王家茶园,又因地处建州北部,故名。
    北苑茶兴于唐、盛于宋、罢造于明初,四百多年间曾引发了一系列灿烂的建茶(历史上所制的建瓯茶)文化现象,诸如茶品的层出不穷、斗茶的推陈出新、茶道的源远流长以及茶学的集腋成裘、盈千累万,无不在中国茶史直至世界茶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形成了至今仍让无数专家学者津津乐道的“北苑现象”以及未曾停歇的探索脚步与日见精微的研究成果。究其原因,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是北苑茶具有超凡脱俗、无与伦比的绝尘盖世之香。

北苑遗风   小岛 阮任艺/摄


茶香诗文

    自北苑茶香飘进北宋宫廷之后,并迎来了中国茶史上未曾有过的歌茶颂茶的创作高峰期。一时间,从皇帝到大臣,从官宦到文士,从专家到市井,似乎无不展纸泼墨,畅叙恋情。据现代茶学界统计,宋代茶学25部著作中,建安茶学著作就占到19部。而用诗歌赞誉建茶的更是大有其人,历数不清。据不完全统计,仅古代名家就有268人,其中副宰相以上的就达38位,诗词曲赋达到734首(阙),在中国茶文化百花园中可谓一枝独秀,占尽春晖。在这些诗词曲赋中,或描述赞美,或吟咏感怀,或品茗言志,或精辟论述,从不同的视觉和感悟极尽抒写,串成了一部北苑茶文化的浩浩历史长卷,铺展了北苑茶文化厚重而悠远的岁月时空,映现出了北苑茶文化博大而精深的生命流程与旺盛活力。字字句句,无不溢满北苑茶品浓郁的春香、淡雅的夏香、清远的秋香与幽兰的冬香,淋漓尽致地揭示与展现了北苑茶的深厚底蕴与傲世品质。
    在众多诗文中,文中魁首当数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在文中,作者不仅论述了北苑茶的产地、采摘、制作、鉴辩,还精道点明了品茶的要旨,更历史性地归结出茶道精神,令人高山仰止。而诗词曲赋中,陆游的《建安雪》可谓诗中之王,曲中之冠。南宋淳熙五年(1178),陆游从四川调往福建,任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主持福建的国家粮储和茶、盐专营等事务。初到建宁府(今建瓯)督造龙凤贡茶时,正值冬末春初,闽北大地,天幕低垂,雪花飞扬,府衙之内,寒气逼人。入闽之前,他早就了解北苑之茶名满天下,且保暖养胃,祛襟涤滞,致清导和,乃茶中极品。何不乘此稍闲之际,煮上一壶品啜,以鉴虚实。于是唤来衙吏,取水起炉,撮茶入壶,随着水温升高,热气渐氲,只见茶粒渐渐从壶底由低往高攀腾升援,跟随沸水的起起落落、似雪水花的沸沸扬扬,壶中的粒茶便渐见舒开叶片、漂浮摆动起来,其情其状,宛如长空舞鹤、清江翔鱼,轻盈上下、游刃左右,观之着实让人眼界大开,眼福顿饱,惬意之至。而随着茶烟的袅袅溢出,那香味直撞鼻翼,撬开候结,沁人心脾,揉肠抚胃。吻一缕,味蕾顿开;啜一口,唇齿已酥;饮一杯,肺腑皆润;喝一碗,香汗竞发……一时间,室盈浓郁,户氲淡雅,回甘荔味,似吞幽兰,心中多少不平事,都随挽袖举盏之际烟消云散。果然是香甘重滑,馨香四达,秋爽洒然,不愧为嘉木之英,灵草之王,钦命玉食,不同凡响。此行尘程万里,虽说未曾尝到江南玉肤包裹、名扬于世的珍果荔子,但能品饮到如此茶中极品,此生亦足矣,又岂敢妄想鱼与熊掌兼而得之。飘然之际,只觉骨肌轻舒,仙灵倏然,诗眼泉涌,韵律铿锵,一首传唱千古的颂茶诗语随即脱口而出:“建溪官茶天下绝,香味欲全须小雪。雪飞一片茶不忧,何况蔽空如舞鹤。银瓶铜碾春风里,不枉年来行万里。从渠荔子腴玉肤,自古难兼熊掌鱼。”正是这首诗,把北苑茶唱得茶烟绕梁,香满人寰。自此之后,到北苑品雪季之茶,成了无数达官贤贵、文人雅士、市井百姓趋之若鹜的一种生活热衷与理想追求,旷日而持久。

茶香人间

    如果将陆游所品的北苑茶香比作阳春白雪,孤高傲世,令人难望项背的话,那么,一百多年前的范仲淹早就用自己博大的视野将北苑茶香撷之于草莽、储之于心囊,涤尘滤埃、香动人寰了。他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的诗作中,就以层层推进的方式,活化出了当年北苑斗茶的空前盛况:地域方位上,“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点明春至北苑,溪暖水漾。时空穿越上,“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道清北苑奇茗,历久弥远。茶园气象上,“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精描茶芽初露,色如珠玉;采摘细节上,“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特写采茶心细,精挑细选。制作场景上,“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总叙制茶过程,工序繁复。接着浓墨重彩描述新茶制成、上贡朝廷之前,官焙与私焙的焙主们都会拿出最好的茶品进行年度赛茶的民间习俗。那场景可谓天下奇观:你瞧,所用茶具必须是高山精铜制成的,泡茶用水必须是取之幽谷深涧的泉源中冷之水。当金属杵、钵开碾茶饼时,绿色粉末便随之飞扬而起,弥漫着四周的天空;而当沸水冲入装有茶粉的碧玉般的茶盏中时,翠中带绿的茶汤随即汹涌翻滚起来,经久而不息。你闻,那飘逸而出的茶香,直沁心脾,让人顿感轻了从牛奶中提炼而出的极品酥酪的分量,薄了生发于深山峡谷香冠于野的兰花芷草芬芳的浓郁。你看,虽然参赛的茶品都是茶中名品,但评定每款茶品等级名次时,却绝非某人能说了算,因为现场有无数的眼睛在注视、无数的手指在比划,斗茶全程都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必须以公众品鉴为衡量标准评定最终结果。一旦等次公布,取胜者往往欣喜若狂,飘然欲仙;失败者常常垂头丧气,蔫如降将。而能被评为极品之茶的,原料往往都产自于山之南、地之阴的山坡岩茶,因其质地优良,制作出的每款茶品,香度都远远胜过馨香四溢的瑞草。那么,品到如此绝品好茶,感觉到底如何呢?一言以蔽之,只要几杯下肚,就能让人达到“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的神奇境界。如此绝俗的佳茗,只要香烟飘起,不仅能招回屈死汨罗河的楚大夫屈原的缕缕香魂,还可让那“但愿长醉不愿醒”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大发雷霆。面对如此醇美的好茶,茶仙卢仝能不兴奋得手舞足蹈?茶圣陆羽敢不将其载入茶经!如此看来,果真是应了俗语说的,茫茫人海,常有高人奇士隐于其间啊。北苑茶星们所制作出的天下奇茗,足以让秦末隐居于商山的东园公、用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等绝尘四皓不必再吃灵芝养生了,让西周时期隐居于首阳山上的志士伯夷、叔齐不必再去采摘薇草充饥度日了。还有更让人始料未及、由此生发的一种社会现象,自从北苑茶香飘起之后,长安的酒价接连大跌,成都的药市联户凋敝。可以这么说,无论你是谁,只要饮了北苑名茶,都可以让你瞬间产生飘飘乎、冉冉乎、乐乐乎羽化而登仙的妙不可言的心灵感应。至此,再也不会去羡慕那些靠斗草赢得珠玑而兴奋不已的花间女郎了。
    这首大气磅礴、意境悠远的茶诗,不仅生动地描述了北苑斗茶场上斗形、斗味、斗香、斗色的盛况,展示出了浓郁的茶俗风情,还以诗意的语言对北苑茶的品饮和特征进行了形象的描述,同时溶进了诗人对北苑茶一往情深的生命意念,让人读之仿佛回到了宋代那遥远的而极富生活气息的斗茶场景之中。北苑茶俗一幅幅生动而经典的画面,就这样定格在一行行优美的诗句中,汹涌在一代代茶人的记忆里。诗言志,本诗不仅成就了北苑茶最具穿透力与影响力的形象代言,也成就了北苑茶诗中跨越历史时空的千古绝唱。可以说,是一代良臣范仲淹将北苑的斗茶风俗推向了茶史的一个极点,既撷茶香于天地北苑,又飘茶香于人间万古。

茶香未来

    北苑茶罢贡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其制作工艺及制茶中心随即转移至当年属建宁府(今建瓯)管辖的崇安县(今武夷山)。历经四百多年生产贡茶的北苑,虽然风光不再,然而,每一寸土地依然饱含着贡茶的幽香,每一个村落依旧勃发着制茶的激情。承载着“龙团凤饼”、“瑞云翔龙”等极品佳茗制作技艺、以生产散茶为主的制茶工艺,在北苑所在地及其周边的千家万户得以传承与延续,并且形成了更为波澜壮阔的制茶、饮茶与易茶的产业发展态势。
    制茶。当年,伴随宋代三十二个官焙鼎盛一时的气场涵养与培育,一千多个私焙的制茶工艺早已工力悉敌,炉火纯青。这些私焙茶人的制茶技艺,不仅融会贯通了北苑贡茶内质的血脉,还博采广纳了北苑贡茶外形的精粹,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制作工艺,也成了散茶制作的鼻祖宗师。从之后的家庭作坊、地主茶庄、国营茶厂到今天的私营茶厂,数百年间,建瓯的茶产业虽历尽波折,但产茶始终如长河流水,流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从未水断溪荒。期间,“金圃水仙”曾经代表建茶“红杏出墙,梅开二度”: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轻松击败印度参赛茶品,在同类商品比赛中夺得金奖。改革开放后,建瓯的茶业更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无论是在推进有机、绿色、无公害茶园建设,还是在ISO9000、ISO20000、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骄人业绩。据资料统计,全市现有茶园面积12.3万亩,计有195个建制村产茶,其中规模茶企85家,毛茶初制厂630多家,生产加工半成品茶厂、茶坊700余家,年产茶11230多吨,年产值4.5亿多元。无论产量、质量,还是产值、效益,在闽北,乃至福建都名列前茅。
    饮茶。俗话说: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又说:文人开门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由此可见,无论平民百姓,还是文人墨客,虽兴致有异,但饮茶则同。过去的建瓯农村,无论走到哪个村落,也无论走进哪家哪户,茶瓮是家家必备的常用什物。一年365天,主妇们做早饭时,都会泡上一瓮新茶。除自饮外,每有客至,斟上一碗茶汤,放入一粒冰糖,既香又甜,慰蕾解渴。这一民间习俗,传于前而延于后,成了农家待客的首要,至今依然未曾废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热水瓶进入千家万户,撮茶入杯,冲泡待客,既香又热,暖化人心,遂成了一个时期农村的时尚。而在当下,城里人品茶的优雅,也悄然感染了乡村,或单饮,或众品,杯盏之间,谈生意、说农事、话旅游,谈婚嫁……相坐言语投机,畅叙轻松愉悦,俨然一种社会时髦与潮流。如今的建瓯,除了密集于城区的数百家茶庄之外,集镇村落,品饮功夫茶,亦如雨后春笋遍布乡间农家。茶烟袅清香,杯盏融深情,已然成为城乡共同织就的一道光彩夺目的人文景观。如果说食品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那么,饮茶就是人类健康的金字名片。因为,除了维持生命的食物外,至今还没有那一种物质能像茶这样,拥有如此“饮者之广、品者之众,凡饮则益、有品则和”的巨大市场与社会效益,并且大有潮汐决绝的发展趋势。只要你到建瓯,就能感知到这种场景的魅力与心潮的涌动。
    易茶。易者,交换也。上古时期因物质匮乏,人们为了生存,“以物易物”成了谋取生活必需品的一种主要方式。西汉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将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交换西域的名马、香料及水果,就是这种交易方式的较早例证。建茶的制作虽说上可追溯到战国末年,但在那样的年代,其作用大抵也只能是在小范围内作为物品相易、等价交换而已。后来发明了携带方便的有价货币,商业渐见发达,流通渐趋活跃,跨地域、跨省份的贸易应时而生,建茶与其间亦相产相销。至北宋初,随着建茶的名声鹊起,前来采购者络绎不绝。到了元丰七年(1084),北苑的官、私茶焙多达1336所,所产“建茶岁出不下三百万斤”,但产品仍然供不应求。那时的建瓯,一度成了全国产量最大、贸易最繁忙的茶业中心。对此,欧阳修曾发出“然金可得而茶不可得”的感叹。这一时期,可说是建茶历史上贸易最活跃的黄金时期。到了近、现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瓯茶业又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期,无论面积、产量都创下了历史的新高。省际贸易、国际贸易多轨并行,销售渠道不断拓展,出口创汇稳步增长。目前,虽然茶易市场受到国际经济下行压力的冲击与影响,茶品出现了阶段性的滞销局面。但可以坚信,经济一旦复苏,市场持续回暖,建茶外销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的。因为建茶历史悠久、茶质优良、工艺精进、价位合理,适宜大众消费的共同心理。正如茶界泰斗张天福所说:建瓯是老茶区,许多茶品在福建众多名茶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前途远大。全国著名茶专家骆少君也曾鼓励说:建瓯茶历史最早,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是矮脚乌龙还是水仙茶,饮之不烈,味道醇和,香气极具丰韵……正因建茶有了这些不可复制的自然与人文的多种因素组合,所以,必将成为建瓯茶业走向复兴的压山石与助推器。
    更为鼓舞人心的是2012年,“东峰矮脚乌龙”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称号,这不仅是建瓯茶人的共同荣耀,也是建茶向世界打开的一扇全新窗口。有了这扇窗口,建瓯茶业尽可俯仰天地,纵横八方。相信承载着“北苑贡茶”基因与血脉的建茶,其味其香,一定能飘得更高远、更永久。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