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福建新闻>
非遗保护的“守”与“破”
2019-06-11 11:14:5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林强  


8日,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主会场宣传展示活动在福州三坊七巷启动。图为当日,在福建非遗博览苑举行的人类非遗项目—闽台交流展演上,提线木偶表演吸引了广大游客的目光。

探索:整体性保护,建生态区

8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5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我省申报的《泉州南音保护实践案例》成功入选。

“泉州南音的保护实践证明,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遗保护是科学并且有效的,是我国对非遗保护方式的重要创新探索。”专家认为。2007年,我省率先探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我国在非遗保护实践中,既探索了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整体性保护的方式。我省文保专家、省艺研院原副院长马建华认为,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其为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加以整体性保护。“这其实是对文化空间的活态整体保护,通俗说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留文留魂留乡愁。”

从2007年开始,福建就以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建立了各种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点),开展师徒传承、家庭传承、群体传承等活态传承工作,使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传承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同时,选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文化形态保持完整、群众保护意识较高的村镇街区作为重点区域,对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马建华认为,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重在物质文化保护不同,文化生态保护区重在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方面发力,使村镇街区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活态文化空间。

据统计,目前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内共有传习场所205个,其中民办传习场所166个,该区三个设区市和各县(市、区)均已建立了代表性名录。《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提出的30个濒危非遗项目均得到有效保护。

为推动全面、深入、可持续地将实验区建设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条例》特别提出以设立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的做法保护非遗,并对设立条件与退出机制进行明确。

省文旅厅非遗处处长苏忠明介绍,结合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我省将出台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目前,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我省已有2个,分别为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省级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正在申报国家级。

创新:畅通渠道,促闽台传承

“53年前,我就在台跟随福州师傅学习寿山石雕技艺,台湾的篆刻和钮雕艺术源自大陆,两岸要加强交流才能传承好。”8日在福州举办的闽台非遗精品展上,台湾石雕大师廖德良带来了寿山石雕精品参展。

廖德良被称为“台湾钮雕第一人”。去年,我省在第四批非遗传承人评审中,首次将台湾同胞纳入评审范围,廖德良成为首位获评福建省非遗传承人的台湾同胞。在这之前,廖德良被台北市文化局审定为“无形文化资产传统艺术保存者”。

廖德良告诉记者,近年来,在政府资金的支持下,他陆续收了一些学生免费跟他学习。“两岸都认可我是印钮雕刻的传承人,我就要尽到责任。”

今年福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突出闽台传承元素。来自台湾的十余支队伍参加主会场活动,涉及传统武术、传统戏曲、传统工艺美术等非遗项目。

省文旅厅副厅长林守钦表示,福建正积极发挥文缘优势,助力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我们将继续面向台湾地区开展非遗传承人评审工作。”根据《条例》,我省将鼓励和支持与台湾地区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合作和交流,促进闽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

新闻链接>>>

★数读福建非遗

南音等七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名册),是我国迄今在国际非遗保护三个系列上获得大满贯的唯一省份。

全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0项、代表性传承人143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省级项目517项、保护单位579个、传承人735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15个;纳入市、县两级管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1300多项。

★保护政策组合拳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公布实施后,我省将开展《条例》的普及宣传并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今年将做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验收,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的出台和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申报工作。

我省还将加强非遗传承实践能力建设,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培育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点,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略相衔接。加大非遗阐释传播力度,积极探索非遗进校园、非遗+旅游的有效做法,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非遗数字化保护

从2015年至今,我省每年推荐约10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拍摄工作,目前已完成和正在进行中的抢救性记录项目共有38项,部分项目的抢救性记录成果获得全国优秀。

1  2  3  4  5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