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陆盛钦:奉公利人四十载
2015-04-16 09:28:51 魏剑生 陈世义 来源:建州报  责任编辑:admin  


    陆盛钦今年72岁,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他不仅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为村里修路架桥奉献力量,而且四十年来,他利用中医草药奇方、秘方免费义诊救治的疑难症患者数以千计。虽然深居简出,但他的爱心却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12月28日,笔者来到建瓯市水源乡王厝村外厝自然村,了解陆盛钦老人的事迹。


乡村行医不言苦


    王厝是水源乡最偏远的山村,山高路远,交通不便。1962年,陆盛钦从师范毕业后就在村里当了教师,1966年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历史上,村里还从未有过医生,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就得步行到十几公里外的乡卫生院看病。因为看病不方便,村民生病大多忍着,许多小病往往被拖成了大病。陆盛钦很着急,他决定改行当村里第一个医生,精研医术战病魔,救死扶伤保村民。
    上世纪70年代,全国各地掀起培养农村赤脚医生的热潮。凭着扎实的文化知识和原有的中医功底,陆盛钦先后到当时的建瓯卫校和闽北卫校,学习专业的医学知识。他学成归来,成为一名乡村医生、村卫生站负责人。陆盛钦清楚记得,当时看病只收五分钱挂号费,虽然生产队以记工分代酬,但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还是很困难。因此,他只能半农半医,不看病时就得参加生产队劳动,多赚点工分,晚上还得挑灯自学医学知识。
    王厝村支书吴传富说:“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条件下,赤脚医生靠着两件宝:一根针、一把草,治疗靠银针,用药靠中草药,解决村民的就医问题。”当时陆盛钦还不怕艰苦创办药厂,组织老人开辟了几片药材种植基地,种植名贵中草药,解决缺医少药的难题,成为当时全县“免费医疗”的先进典型。1976年底,王厝、外厝、上洋等五个自然村相继暴发大规模麻疹,感染发病人数达到330人,村里安排他负责坐诊。他亲手治愈的麻诊病人就有320人。
    王厝村有11个自然村,都散布在崇山峻岭中。在当时不通公路的情况下,陆盛钦出诊一天步行几十公里是家常便饭。虽然很辛苦,但谁家有个患病的,不管是冰天雪地或是炎热酷暑,陆盛钦总是随叫随到。有时一晚能出诊数次,一夜都睡不上觉;有时刚端上饭碗,吃了一口饭,就被病人叫去。陆盛钦说:“我一个人出诊,总比抬送病人方便,走路再辛苦也没有病人苦。”


把钱投在公益上


    1985年,因体制改革,陆盛钦离开了卫生站。随后,他响应党员带富群众的号召,创办了“水源精密铸钢厂”,利用废旧铁边角料,铸造各种机械零件。这项事业不仅能变废为宝,而且还安置多名村民就业。
    在外厝村,笔者看到陆盛钦还是住在30年前盖的旧房子里。在他家的墙壁上,挂着的许多锦旗,都是感谢陆盛钦妙手仁心的。环顾这个家,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陆盛钦却安贫乐道,40年如一日热心公益,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1968年,为改变外厝自然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改河造田强村之梦,陆盛钦倾尽全力向县政府写送报告。当时不通公路,他四次翻山涉水徒步到县城,行程上千里,花费了20多天,终于争取到8000多元的改造资金,把外厝300多亩荒河滩改造成良田。这期间的路费、误工费、住宿费,陆盛钦全部自己承担,不要村里分文报酬。
    2006年,外厝村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洪灾,连同村里的大会堂,全村被冲毁房子达十八幢,陆盛钦的家也不能幸免。然而,灾后重建,陆盛钦想到的不是自己家,而是村里的大会堂。于是,他带头捐款3000多元,并发动村民优先抢修了大会堂。他说,大会堂是村民文化休闲娱乐的唯一场所,村民们不能没有他,对于自己的房子,以后可以慢慢修。之后,政府下拨给他救灾款,他分文不要国。
    外厝村经济比较落后,村里的路是土路,非常难走,可是一直没钱修。村民们编了一句顺口溜:“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人走皱眉头,车走绕路行。”2003年,村里打算对村道路面进行硬化,陆盛钦得知修路资金缺口极大,于是带头捐款1.6万元,从而带动全村捐款达20多万元修路。2008年,村里离学校的一段路需硬化,陆盛钦又毫不犹豫地拿出1.1万元交给村干部,并嘱咐他们要把路修好。
    “钱用在大家的事业上才有意义。有钱我就会拿出来,除了生活必备的开销,其它的钱我都用在公益事业上。”在陆盛钦老人看来,村里的道路宽敞了,村民好走了,他就觉得安慰。他说自己没有想过,只是在做自己分内的事。笔者从村委会了解到,这么多年来,陆盛钦为村里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累计捐款达十万余元。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