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初名建安,古名建州(建宁府),美称芝城,别称富沙。地处福建省北部,是武夷山下、建溪河畔的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全市总面积4233.13平方千米,居福建省各县(市)之首;人口54万,居闽北之冠。 这里山川膏腴、腹盆开阔、物产丰饶,温暖湿润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当适宜农林诸业的发展;南浦溪、崇阳溪和松溪在这里交汇,又使它南可下闽江、出东海;北引浙江,西连江西,具有建立政治、经济中心独特而优越的地理条件。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里,不论是独处一隅的部落藩国,或是割据一方的政治、军事集团,还是君临天下的中央王朝,几乎都选择建瓯作为占据闽疆的根据地或桥头堡,进而逐步完成对整个福建的扩张和开发大业。于是,历史便将建瓯推上了孕发闽越文化的大摇篮和融会闽汉文化结合部的显要位置。 从建瓯古风淳淳的民俗风情中,依稀可见当年古闽族和闽越族先民们古朴的生活气息及其神秘的信仰色彩。建瓯的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沉淀积滤,更是洋洋洒洒,蔚为壮观,成为称著一方的文化宝藏。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有别具一格的方言文化,异彩叠献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的宗教文化,成就显赫的儒学文化和璀璨夺目的茶文化。它全面而翔实地展现了作为融会福建闽越文化的大摇篮和闽汉文化结合部基底的树大根深与枝繁叶茂。 建瓯自古居闽上游,为闽置第一郡治所。早在汉武帝虚闽以来,其地便渐实以中土之民;晋永嘉末年,中原丧乱,士大夫多携家避难入闽,而建瓯又以其地利之便,大率流寓占藉之民居多。但人移境迁,风移俗易,又历经数代繁衍和山川滋培,其民之习又有别于中州之气了。 宋代张叔椿称:“建备五方之俗”。宋代韩元吉称:“家有诗书,户藏法律,其民之秀都狎于文;负其厉气者,亦悍以劲”。明代杨荣称:“晦庵、西山二先生过化之邦,流风余韵,宛然犹存”。《方舆胜览志》道:“其民柔脆,惮于远行。”《建安旧志》道:“处市井者,好侈而尚俘;居田里者,勤身而乐业”、“男女不混于途,少长各攻其艺,民畏官府,土重清仪,农力甚勤,不事商贾末技”。 综观建瓯的民间风俗,归结起来,大体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特征:一是循规蹈矩,注重礼仪;二是安居乐业,从善好施;三是待客盛情,宽厚从容;四是崇尚大道,尊师敬老;五是好求吉利,处世圆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