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 > 建瓯新闻 >
​建瓯:千年建州迎蝶变 理学名城展新姿
2024-03-26 18:30:31 叶秋艳、魏剑生 来源: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巫雨蓉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对福建提出“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对南平四方面工作(生态文明建设、“三茶”统筹、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三周年来,建瓯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锚定“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发展定位,坚持以文兴城、聚绿兴业、科教兴市,全力“做靓一座城、做强一根竹、做大一瓶酒、做优一片叶、做好物流一张网”,打造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示范区,交出了一张张无愧于这个时代的新答卷。在南平市2023年度“三争”行动考评中建瓯位列第二,千年建州迎来美丽蝶变。

打好“生态牌”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地处东南丘陵腹地的建瓯青山似雕似屏,如绣如画,河谷平原敞阔而肥沃。青山绿水养育了建人,也培育形成了“建”文化的重要分支——青山文化。

去年9月,万木林沉水樟古树群入选全国100个最美古树群。这颗绿海明珠的诞生,源于房道镇沶村杨家一条“禁砍禁伐”保护万木林的祖训。

1354年,房道沶村乡绅、万木林创始人杨达卿以“植杉一株,偿粟一斗”的方式在当地大富山募民营造杉木林(万木林),创造性为民解决荒年赈饥问题。在代代传承的祖训指引下,当地人接力守护了660余年,造就了这195公顷的万木林,成为建瓯打造青山文化的生态样板。

近年来,围绕青山文化,建瓯提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确立“环境立市、生态兴市”的发展理念,掀起了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建设的新热潮。

在护绿增绿的过程中,建瓯不断创新机制。通过整合警务资源,成立“生态警务中心”,构建以“林长+警长”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治理网格机制与生态警务智慧赋能机制组成的生态警务模式;搭建全省首个省市县三级共建的自然资源资产数据共享分析平台,对该市自然资源实行动态监督、统一管理、综合分析,以“云端智慧”破解传统审计中数据“孤岛化”、分析“单一化”等难题。

这些年,建瓯市坚持城市自然山水和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绿色生态城镇体系,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统筹旧城片区改造和新区开发,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努力建设生态型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11.69平方米。建瓯市先后获评“全国百佳呼吸小城”“健康中国·康养旅游百强县”等。

日益优越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一批“特殊的朋友”。我国特有濒危雉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鸟类“大熊猫”的黄腹角雉,在建瓯频繁活动,成为建瓯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名片。

聚绿方能兴业。如今,坐拥深厚自然资源优势的建瓯,正努力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圣象系”美新科技开工建设,圣象集团首家ToB智慧工厂、毛家女机制炭等项目相继竣工投产;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迈出坚实步伐,毛竹林FSC森林认证58万亩,启动国有林森林经营碳汇开发11万亩,国际竹藤中心全国竹林“四库”建设示范区落户建瓯;申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林竹碳中和创新工程,入选省林业“碳中和”重点建设县、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县……2023年,建瓯仅笋竹产业总产值就达180亿元、占全省16.8%,笋产品占日本市场份额26%,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做优“一片叶”  北苑贡茶“火爆出圈”

近日,“福小宣·闽北讲习班”建瓯宣讲队将宣讲现场搬到东峰镇北苑御焙遗址,结合喊山仪式,讲述北苑贡茶历史文化。去年,建瓯北苑喊山、北苑开畲、茶神祭祀、北苑茗战(斗茶)习俗等北苑传统四大茶事活动作为传统民俗,被列入南平市非遗项目名录,北苑贡茶以非遗文化形式亮相大众视野。

建瓯是千年古茶都、中国茶业百强县、全国产茶重点县和全国乌龙茶主要生产基地。历史上的北苑贡茶名倾天下、风华绝代,历经6朝42帝,持续上贡458年,创下中国御贡史之最,赢得了“名冠天下”“北苑为最”的赞誉。北苑文化成就了中国茶文化的巅峰,远播海外,成为日本茶道、韩国茶礼的鼻祖滥觞,对东亚乃至世界茶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1年来,建瓯市坚持“三茶”统筹发展,打造“千年建州·北苑贡茶”品牌,实施“1+5”北苑复兴行动计划,成功举办“北苑复兴·茶和天下”——首届北苑贡茶文化节,来自日本、韩国、英国、德国等8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及内地的专家学者们以茶会友,共谋北苑复兴大计,重振北苑辉煌,扩大北苑贡茶国际影响力,实现了茶产业升级和经济效益的双重飞跃,北苑宋式点茶成为国家接待外宾最高礼仪。建瓯现有茶园面积14.1万亩,毛茶总产量2.06万吨,涉茶总产值达48.3亿元。

但建瓯并不满足于此。这些年,建瓯从遗址活化、茶旅融合、产业创新等方面发力,让北苑贡茶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推动北苑贡茶不断“出圈”。

2022年,建瓯北苑御焙遗址被省文物局公布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以此为切入点,结合茶文旅融合发展,建瓯设计推出北苑“寻茶之旅”线路,以北苑贡茶为主题,串联北苑御焙遗址、百年乌龙园、茶神庙、闽北乌龙茶科技小院、茶文化休闲体验中心等茶旅景点,推出半日游、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加快推进茶神庙、闽台同根茶园、“大地指纹”茶旅集群、中国宋元茶文化博物馆、北苑贡茶制作工艺体验馆等北苑茶旅项目建设,创新“旅游+”新业态,结合“5G”“VR”“元宇宙”等技术,增加互动感、体验感,实现“线上北苑游”。

为了让北苑贡茶拥有新的竞争力,建瓯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推出全球首款点茶机。结合现代茶饮应用场景,通过科技手段代替人工,实现快速点出一杯沫饽绵密、口感丰富的传统沫茶,形成差异化于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的又一乌龙茶发展体系。2022年和2023年,“北苑贡茶”品牌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百强榜。

赋能“科特派”  点燃产业振兴“新引擎”

春耕时节,在建瓯广袤的山野间、火热的车间里,随处可见科技特派员忙碌的身影。

近年来,建瓯根据发展实际,持续做好“总结、完善、巩固、坚持”四篇文章,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将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建功“千年建州·理学名城”的重要力量,实现了搞活基层、激活发展的多方共赢。

培育乡土人才,带动村民创业。走进龙村乡擎天岩智有家庭林场茯苓种植基地,村民们正手拿锄头分散在山间,围着树桩小心翼翼地采挖茯苓。

去年,建瓯市从尤溪引进了茯苓种植项目,省级科技特派员陈国兴将松林进行改造,在刘智有的林场种植了250亩茯苓。陈国兴帮刘智有算了一笔账:种植茯苓两年三收,预计可实现产值13万余元,扣除成本,利润有6万多元。

刘智有想到,龙村乡有生态林3万多亩,如果带着大家一起发展林下种植,还能取得规模效益。于是,他将种苗提供给20余户村民,带动他们在自留山采伐地下套种茯苓、林下种植窄叶台湾榕,从育种、种植、养护到收获、销售,手把手教学。就这样,刘智有从农场主变成了乡土科技特派员。

刘智有的转变,是建瓯精准选认科技特派员的生动写照。去年,建瓯从农村选聘了17名实用技术示范推广人才作为乡土科技特派员,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点燃乡村振兴“智慧引擎”。

在建瓯,科技特派员将先进的技术、信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植入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在生产环节,得益于科技特派员杨秀娟推广的鲜食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户种植效益提升20%至30%,科技特派员示范点获“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称号。

在流通环节,建瓯市科技特派员吴辛迪帮助高瞻公司打响即食玉米品牌,将农产品优势和文化魅力融入其中,设计了多款玉米包装,增强高瞻玉米品牌的辨识度,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销售量达到原先的两倍以上。

在玉米产业末端,科技特派员张学平为农场提供秸秆粉碎技术指导,做到“秸”尽其用,点秆成“金”,辐射带动周边种植户每亩玉米地增收约400元,探索出一条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新模式。

不只是农业领域,围绕特色产业需求,建瓯力求服务实效,强化重点产业科特派布局,选认175名科技特派员充实到竹、酒、茶等特色优势产业中。

于高位嫁接、向高端借智。建瓯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特派在产业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创新突破和成果转化。三年来,共导入122个高端专家团队服务全市产业,谋划实施一批高质量科技示范项目,加快产业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

2023年,建瓯全市科技特派员已累计实施科技项目130 项,申请专利184项,制定技术标准55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五新技术757项次。

振兴“建”文化  千年古城风华正盛

建瓯古称“建州”,历史上,建州文化昌明、人文荟萃,城垣恢弘、乡闾典朴、书院林立、才俊辈出。加之由于长期居处福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建州日渐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璀璨文化,即“建”文化。

近年来,建瓯高度重视“建”文化传承弘扬工作,锚定“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发展定位,推动“建”文化与“福”文化建设相结合,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

复建遗存,让“建”文化“立”起来。去年10月,宋大儒朱文公祠(朱子祖庙)、五经博士府修复项目主体落成,再一次点燃了建瓯人民振兴“建”文化的热情。

三十六条棋盘街、七十二条经纬巷构成了建瓯古城的基本格局。围绕“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定位,建瓯市谋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项目12个,总投资48.5亿元,修复建设建安书院、五经博士府、朱文公祠、刘氏五忠祠暨屏山先生祠、文庙、东岳庙等遗存,涉及范围117.3万平方米。

在重构古城格局上,建瓯树牢“大建州”理念,统筹4233平方公里上的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每一寸土地,以文化梳理城市脉络,同步推进100个城乡品质提升项目建设,精心保护好16个传统村落,以引领性、标志性重大项目带动城乡整体提升、城市能级跃升。

前不久,建瓯市建州博物馆开馆,为展示“建”文化提供了重要载体。

围绕“建”文化多元展示传播,建瓯开展“建州文化宣传年”活动。范迪安、徐里等文艺名家到建瓯开展“建”文化采风,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让“建”文化为大众所知;省委宣传部采访组走进建瓯,开展“建瓯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采访调研;在首届北苑贡茶文化节上,英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共襄复兴北苑盛举,进一步提升“建”文化和北苑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当前,建瓯正加快组织汇编“建”文化相关历史文化、传说故事、诗词歌赋等,建立完善“建”文化资料库,挖掘各类“建”文化遗存的核心情感元素、价值元素,让“建”文化“活”起来。

文旅融合,让“建”文化“新”起来。走进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随处可见“建”文化元素,门廊前悬挂的是“千年建州·理学名城”的大红灯笼,红色打卡墙“我本建州”吸引大批市民游客打卡……据统计,去年中秋、国庆期间进入街区总客流人数达74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3.23亿元,创下建瓯旅游历史新高。

聚焦文旅融合,建瓯加快4A级旅游景区打造,用心规划古城之旅、寻茶之旅、生态之旅等5条以“建”文化为主线的精品旅游线路,培育形成有建瓯特色的“建”文化精品旅游项目。通过科技手段,导入数字科技及腾讯云文旅平台技术,将建州古城进行数字科技和历史人文融合演绎,打造线上“国内元宇宙第一古城”。同时,以文化推动文旅文创,举办“建”文化创意产品、旅游产品设计大赛,推动“建”文化产品定制和IP授权,将“建”文化融入建瓯特色产业发展,让“建”文化真正辉映建瓯。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福建人、建瓯人找到‘福文化’的另一半‘建文化’,建瓯理所必然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建瓯市委书记周靖如是说。

(本版文字由叶秋艳、魏剑生采写    图片由魏永青、林熙、万勇 摄)

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瓯挑幡

②我国特有濒危雉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鸟类“大熊猫”的黄腹角雉,在建瓯频繁活动

③建瓯市科技特派员张学平(中)在科达农业发展公司传播育苗技术

④建瓯市举行2024年北苑喊山仪式

⑤建瓯铁井栏 ——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游人如织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