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 > 要闻 >
建瓯市委书记周靖:奋勇争先 率先突破 着力打造“1+5”城乡融合发展共富先行区
2025-08-04 17:03:36  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奋勇争先 率先突破 

着力打造“1+5”城乡融合发展共富先行区

——中共建瓯市委书记周靖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福建新的重要使命,也是对福建各个地区的整体要求。建瓯是古建州治所,福建的“建”即源自于此,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人杰地灵的宝地。我们将牢记嘱托,对标对表省委、南平市委全会安排部署,锚定“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发展定位,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努力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奋勇争先、率先突破,实现共同富裕。

总的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福建“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的重要要求,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统筹做好空间规划、城乡建设、产业拓展、服务覆盖、要素流动,有力有序打造“1+5”城乡融合发展共富先行区,探索走出具有建瓯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

“1”就是锚定“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发展定位,聚力做靓“一座城”,以县域为主体、县城为重点,提升城乡融合统筹力。我们将树牢全域理念,坚持全市规划“一张图”,充分运用列入“国家城镇化潜力地区试点”政策,以县域为主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促进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全面融合,打造具有千年文化底蕴的古今交融、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让年轻人留下来,让“三乡人”回家来,让更多人愿意来。

城市建设上,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接续抓好100个城乡品质提升项目,加快南环路、西环路、北环路提升改造,推动环城路衔接闭环;实现千年老城防洪闭合,持续完善管线下地、城市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推进智慧旅游、智慧燃气等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三江六岸”城市客厅建设,在水南片区构建“文化艺术公共服务圈”,将建州新区打造成教育产业集聚区。

乡村建设上,严格落实“一规划一导则一方向一机制”,按照共规共建共管共享要求,加强乡村建设和乡村风貌管控,将城市体检理念运用到乡村,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科学策划一批完善进村道路、5G基站、充电桩、冷链物流、快递驿站等项目,全面补齐短板,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5”就是坚持文化兴市、产业共富、生态立基、改革惠民、文明润乡,更加彰显人文之美、共富之美、生态之美、创新之美、和谐之美,共建共享具有建瓯特色的高品质生活区。具体做到“五个坚持”,持续提升“五力”。

一是坚持文化兴市,提升文化“双创”牵动力。以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统领,持续推进古城保护活化和“建”文化振兴,接续抓好序五里、石马街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提升,力争今年接受国家评估,明年首创首成;统筹保护利用好城乡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古建民居、非遗文化,精心培育名人、名镇、名村、名企等文化载体,打造徐墩伍石、东游党城等乡村历史文化片区,延续历史脉络、展示民俗风情、丰富地域文化,推动县域文化全面振兴。把文旅产业作为连接城乡的桥梁,坚持“游在大武夷、吃在古建州”区位定位和“建州古城美食游”产品定位,以古城为核心串联乡村,进一步融入“清新福建”和“大武夷文化旅游圈”,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未来的主导产业。

二是坚持产业共富,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统筹规划县域产业布局,打造具有建瓯特色的“5+N”县域产业集群。在县域层面,以“一根竹”“一瓶酒”“一片叶”等“五个一”优势产业为主导,持续育龙头、补链条、树品牌,在城区和乡村分别布局建设产业加工区,构建“一城多园百点”的产业发展格局,向乡村全面延伸产业链。在乡村层面,立足“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发展思路,大力培育建泽泻、建榛、建莲、建木等N个乡村“土特产”产业,打造一批北苑贡茶小镇、根艺小镇和竹乡村、玉米乡村等特色乡村,壮大特色富民产业。以产业带动增收,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缩窄城乡收入比,促进共同富裕。

三是坚持生态立基,提升持续发展承载力。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四个全域”目标,持之以恒护绿、扩绿、兴绿,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进一步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山林得绿、林农得利。围绕打造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万木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申报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完善提升风景名胜区、美丽河湖周边环境,鼓励村民参与特许经营、资源保护、旅游服务,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四是坚持改革惠民,提升要素流动新活力。锚定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目标,着力提升小桥镇农村综合改革样板,并在全域推开。重点深化乡镇“幸福里”社区“四不离”互助养老模式,进一步解决农村高龄老人养老问题;用好乡村振兴平台,打通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壁垒,开展“回建瓯来、助家乡兴”活动,发挥乡贤力量,全面对接“三乡人”,招引一批回归项目,全面强化“人财物”支撑;深化“片区联合执法+综合查一次”机制,推动片区联合执法向“综合”执法转变,大力破解群众上学、就医、养老、就业、治理等民生服务难题,以改革激发全域振兴活力。

五是坚持文明润乡,提升和谐共享感染力。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注重塑形,更注重铸魂,推进乡村物质富有和精神富足相统一。持续做好朱子文化物化、活化、转化、俗化文章,把理学遗存打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推动朱子家训、杨荣家训、章氏家训和传统美德融入村规民约、走进社区校园,构建以理学教化促进和谐文明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以文铸魂、成风化人,建成一批村史馆、乡愁馆、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场地,搭建“群众大舞台”,服务群众、感染群众,展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风貌。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