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易安华:“国将不保,何以家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2025-08-12 10:04:49 新华社记者 袁慧晶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俊杰  

易安华画像。
新华社发

“不灭倭寇,誓不生还。国将不保,何以家为?吾妻存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厅内,陈列着一位壮烈为国捐躯的将军遗像,他就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7师259旅旅长易安华。在他一生的最后一役——南京保卫战开始前,留下了这封“告妻儿书”。

易安华,江西宜春人,1925年,易安华入黄埔军校,次年毕业,参加北伐。1932年,国民革命军第87师奉命赴上海作战,易安华率部在闸北一线阻击日军。1937年,易安华主动请缨上前线杀敌,参加淞沪会战,毙伤大量日军,遂升任第87师第259旅旅长。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部分中国守军撤退至南京。同年12月,南京保卫战打响。易安华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在光华门、通济门一线布防。此前,易安华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已被送回宜春老家。他曾派副官送给妻子一封家书,以诀别的口吻写下“告妻儿书”,不想竟成为绝笔。

在与日军血战三昼夜后,易安华身负重伤,但他依然忍痛指挥战斗。战士们见易安华伤势严重,几次要将他抬下阵地,他却说:“我是堂堂的中国军人,早已经下定决心,一定要与城共存亡,与士兵同生死,决不忍偷生以负国负民!”最终,在光华门外的阵地上,易安华壮烈牺牲,年仅37岁。

易安华烈士留下了三子一女,如今在世的只有小儿子易豪雄。在江西南昌西湖区的一个职工小区宿舍内,88岁的易豪雄指着客厅的一幅画像说:“这就是我一辈子没见过、没喊过的爸爸,也是我的骄傲。”

父亲牺牲时,易豪雄尚在襁褓中,关于父亲的一切,他都是听母亲和大姐讲述的。“战时信息不畅通,父亲具体何时牺牲的,没有消息。1938年初,母亲曾带着大姐和我去湘鄂等地打听父亲的音讯,但没有收获。回老家后,乡亲们听闻噩耗筹备追悼大会,由于父亲没有穿将军服的照片,就在景德镇烧制了这幅遗像。”易豪雄说,瓷板画原件他已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客厅里的这张是他翻拍的,想留个念想。

新中国成立后,易安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他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15年9月3日,易豪雄作为烈士后人,受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

“父亲如果还活着,看见祖国强大,一定很激动。”易豪雄感慨,何其有幸,他替父亲见证了这一切。陪同易豪雄进京的大儿子易难还记得,那天坐在彩车上的父亲一直在鼓掌,热泪盈眶。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首诗既是易安华追寻的人生坐标,也是他壮丽人生的真实写照。如今,宜春市化成岩森林公园内的易安华墓旁,常摆满鲜花,不时有群众自发前来祭扫。尊崇英烈、捍卫英烈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英烈精神正融入民族血脉、焕发新光彩。

(新华社南昌8月5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12日 07 版)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