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指尖拂过建瓯市档案馆中泛黄的民国档案,纸张的褶皱里仿佛仍能听见80年前的防空警报声。1937年全面抗战的硝烟蔓延至闽北,建瓯这座扼守闽江上游、素有“闽北粮仓”之称的古城,虽未直面战场厮杀,却成了日军空袭的重要目标,那些留存至今的档案,便是这段苦难与抗争史最忠实的见证者。 抗战时期,建瓯是中国共产党在闽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也是中国国民党东南抗战的重要支点。由于地处闽北山区的建瓯军用机场,曾一度成为盟军空军打击日寇的战略基地,所以建瓯成了我国遭受日机轰炸损失最严重的后方县城之一。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在这庄严的历史时刻,我们通过建瓯市档案局(馆)编印的《抗战时期建瓯遭受轰炸档案史料选编》一书,推开时光之门,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警报骤响:古城首遭轰炸,和平被击碎 1943年4月19日,建瓯飞行场遭受日机轰炸场景图 1937年8月30日9时,建瓯上空突然传来敌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千年古城的宁静。日军第一枚炸弹轰然落地,自此,建瓯陷入了长达8年的轰炸阴影中。据史料记载,自1937年8月30日到1945年3月29日止,侵入建瓯的日机达761架次,发动袭击 176次,投弹2581枚,死伤869人,摧毁房屋650座。仅1942年这一年日军共轰炸建瓯60次,出动战机170架次,投下炸弹350多枚,造成人员伤亡450多人,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战争伤痕。 血色记忆:惨烈轰炸事件,生命遭涂炭 1944年3月10日《建报》:敌机炸瓯 八年中,日寇借袭击机场之名,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实施了惨绝人寰的轰炸,并用机枪扫射无辜百姓,手段非常残忍,在古城建瓯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在无数次轰炸中,1942年7月11日的劫难尤为惨烈,成为建瓯人心中永远的痛。当日,33架日机对县城各处狂轰滥炸,不仅投掷重磅炸弹与燃烧弹,还低空用机枪扫射逃难人群。此次轰炸共投弹68枚,造成285名民众死伤,20余条街巷燃起熊熊大火,354座房屋被烧毁,断壁残垣间满是悲戚。日机空袭频繁,毫无人性地派飞机到衢州一带投掷细菌弹,随着逃难的人群传染过来,造成建瓯城内鼠疫、霍乱等瘟疫盛行,很多百姓不治身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饱受的灾疫困扰。 不屈抗争:各界同心协力,斗志燃全城 1944年7月22日《建报》:溪口被炸情形 面对日军的残暴行径,建瓯人民没有退缩。中共地下党以福建省抗敌后援会建瓯分会为纽带,号召各界人士投身抗日救亡。省立建瓯中学师生组建抗日宣传队和“晨呼队”,清晨走街串巷唤醒民众抗日意识。“七七剧团”更名为“抗建剧团”,通过《林中口哨》《打鬼子去》等剧目巡回演出,用艺术的力量点燃民众抗日斗志。县政府招募空军、修建防空洞、安置难民,建瓯各界人士自发为抗战前线将士募捐......从工人到农民,从知识分子到普通市民,建瓯人民以各自的方式坚守家园、反抗侵略,在苦难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展现出建瓯人民宁死不屈的风骨。 如今,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建瓯的古城墙早已修复,当年被炸的街巷如今车水马龙,但这些档案,仍在无声诉说:那段烽火岁月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由无数建瓯人用热血与坚韧写就的集体记忆。今天,我们重读这些档案,既是为了铭记曾有的苦难,更是为了传承那份刻在城市血脉里的不屈精神——唯有不忘来路,方能行稳致远。历史的记忆不能磨灭,铭记抗战岁月,是对历史的敬畏,是对和平的珍视,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建瓯人民以史为鉴,传承抗争精神,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