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11月17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徐文锦 苏依婕) 在广袤城乡,综治中心推动“进一扇门,解百家忧”;在基层一线,法官下沉服务、巡回调处,巧解“千千结”;在群众身边,社区警务室守护着“触手可及的安全感”……在八闽大地,法治的力量深刻浸润日常生活。 改革发展稳定方方面面,无不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支撑、由法治来保障。 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5年来,福建充分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的优势,以高水平法治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在建设更高水平平安福建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2025年上半年,全省群众安全感率达99.13%,扫黑除恶好评率达99.34%,平安建设绩效保持全国前列。一项项扎实举措,为新时代良法善治的福建篇章写下生动注脚。 高水平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 每月中旬,永春县工业园区都会迎来一场特殊的“法治赶集”。多部门执法人员联合开展入企检查,“进一次门、查多项事”。这一模式源于永春县针对“检查频次多、企业迎检累”问题推出的“赶集日”联合执法检查制度,实现了有效监管不扰企。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作为我国民营经济发轫地之一,福建将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 在全国率先从省级地方性法规层面授权检察机关开展营商环境领域行政违法行为监督,清理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规规章政策900多件,全面推行涉企检查“综合查一次”制度,建立全国首个省级商业秘密保护协作机制……5年来,一项项创新举措,有效为经营主体减负赋能。 保护创新就是保护新质生产力。在晋江,经侦警务联络点与“一站式”安商护企警务服务中心协同发力,让法治保障直抵一线;在三明,“一城一法官+一城一民警+一城一律师”治理网络,持续助力沙县小吃产业行稳致远……5年来,福建政法机关聚焦企业需求,持续完善涉企侵权案件快立、快破、快挽损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审判技术调查官制度,为创新创业者织密法治“防护网”。 法治的温度,不仅激发市场活力,更深刻融入两岸融合发展进程。 作为台商投资密集区和台胞主要祖籍地,福建着眼以法促融,持续优化涉台司法服务。过去5年,在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和平潭建成5个涉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为台胞台企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涉台法律服务;设立大陆首个涉台海事纠纷解决中心,建立健全涉台纠纷一体化调处机制;台胞调解员、陪审员等活跃在一线,用乡音乡情消弭隔阂,让“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在司法实践中开花结果。 法治的力量,既润泽人心,也滋养山川。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从建设生态省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再向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迈进,福建政法机关坚持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守护绿水青山,助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今年8月,东山县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污染环境案入选“中国十大环境司法案例”,成为福建生态司法的生动写照。 从“一判了之”到注重生态修复、长效治理,福建政法机关持续探路:创新建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司法赔偿机制,让看不见的生态损失有了“明细账”;探索建立检察公益诉讼技术官、生态环境审判技术调查官机制,为办案提供专业力量支撑;探索运用“绿碳”“蓝碳”开展替代性修复,为全国生态环境司法实践提供“福建经验”。 法治的守护,赋予有形的绿水青山生机,亦助力无形的历史文脉传承。 在泉州,世界遗产点顺济桥畔,遗失已久的文物石碑,在司法助力下得以回归原址;深陷物权纠纷多年的百年古厝洪氏大宗祠,在法治力量护航下重获新生,成为连接两岸洪氏宗亲血脉亲情的重要纽带…… 作为文化遗产大省,福建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如何以法治之力守护历史文脉?全省政法力量系统作答:在世界遗产地、文化街区、古村落等设立140个司法服务点,让法治力量直抵遗产保护一线;创新探索“检察监督+台胞参与+社会共管”涉台文物保护模式;司法与行政协同发力,构建起“预防优先、协同惩治、注重修复、活化利用”保护体系。 坚持人民至上 汇聚平安力量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起次数最多的词就是“人民”,并反复强调要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二字,倡导建立领导下访、约访群众制度,主持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强调“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推动形成领导干部常态化下基层巡回接待群众来访制度。 时光流转,初心依旧。5年来,福建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出台《福建省平安建设条例》,依法严惩涉黑涉恶、电信网络诈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违法犯罪,全面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信访工作法治化,加强民生领域执法司法保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初,来自安徽、广东等6个省份的多名农民工因春节前拿不到劳务报酬,到漳州市龙海区综治中心反映情况。综治中心立刻召集公安、住建、信访、人社、法院等部门和属地乡镇、项目单位以及调解员、法律专家等,集中协调解决。最终,总包方、分包方、农民工签订调解协议,农民工很快拿到了工资款。 纠纷的高效解决,是福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这5年,福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省市县乡四级综治中心实现全覆盖,县乡综治中心入驻部门人员、调解员、律师等1.4万余人,着力构建起多元解纷机制,让群众“最多跑一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截至10月底,全省各级综治中心接待群众30万余人次,受理各类诉求和矛盾纠纷36万余件。 今年3月,全国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在厦门召开,福建经验做法得到肯定。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福建省平安建设条例》,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总则条款写入其中,着力以法治思维、法治手段解决难题,进一步提高全省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平安建设如何在广泛凝聚社会力量中实现更好效果? 南平市选派2300余名平安指导员,搭建起2200余个“吃茶话事”点;三明市发动1.2万余人开展“邻里守望”“平安夜巡”活动;平潭综合实验区结合实际设置北部湾旅游纠纷调解室、屿头法治驿站……各地有效延伸综治中心工作触角,形成平安建设共建共享良好氛围。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福建实践不断深化拓展,3家单位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全省法学会依托综治中心等阵地建立基层服务站点1200余个,有效发挥法学专家咨询作用,融入平安建设大局;打造武夷山国家公园“法学专家景区联系点”、宁德霞浦“法学会会员海上工作室”等法律服务平台,形成地域特色鲜明、服务供给多样的站点建设格局。 推进全民普法,为平安建设固本强基。5年来,福建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普法,打造“蒲公英”普法志愿者队伍,实现“调解治标+普法治本”的双赢效果。 深化政法改革 锻造忠诚铁军 9月30日,福建综治大数据平台正式开通上线。该平台依托数字资源,实现相关职能部门横向联通、省市县乡村纵向贯通,同时面向群众开通“闽政通”应用入口,方便其反映矛盾纠纷诉求、查询办理进展。 上线大数据平台是福建推动政务服务流程优化和制度创新的改革举措之一。时序更替,改革精神、改革思维、改革方法始终贯穿福建政法工作。 闽西是红色法治的发祥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闽西苏区法治工作实践中,孕育了最早的法治机构,建立了最早的法律体系,构建了最早的司法制度,为后续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制度基础。 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福建传承红色法魂,以改革创新推动政法工作现代化。 在深化政法改革中提升实战效能—— 10月27日,“闽政通公安服务专区”启动上线。该专区汇集多种公安政务服务事项,创新推出非机动车登记、保安员证核发等42项服务事项,实现公安服务线上线下同流程、同标准。 近年来,福建政法系统充分发挥数字福建建设优势,深化业务协同,推进数法融合。从省政府统筹规划建设省一体化大融合行政执法平台(“闽执法”平台),到省委政法委牵头建设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再到依托闽政通App数字化服务提升惠民便民能力,政法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在深化政法改革中提升执法力度温度—— 9月3日,石狮市公安局破获一起生产、销售假药案。办案民警将7名涉案人员押解到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后,工作人员迅速办理入区登记,完成人身检查、物证保管、信息采集等工作,法制民警全程“陪检”,检察机关“前哨”监督,确保过程依法依规。 5年来,福建政法系统持续规范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深化拓展跨域立案诉讼服务改革,完善涉案财务管理等关键环节,促进执法司法更规范、有温度,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在深化政法改革中推动对外开放—— 9月1日,全国首个《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货物运输合同范本》在海丝中央法务区自贸先行区发布,构建起全链条保障体系,有效破解超大型储能集装箱因缺乏统一运输标准面临的海运无人敢运、码头无人敢放等难题。 2021年起,福建创新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汇聚高端法务人才和资源,落地国际商事海事争端解决机构,努力打造“立足福建、辐射两岸、影响全国、面向世界”的法治服务平台。如今,海丝中央法务区厦门、福州、泉州3个片区集聚了法务、泛法务和法务科技企业超4000家,业务网络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是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5年来,福建政法系统持续强化履职担当,锻造出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精兵劲旅,涌现出黄志丽、陈清洲、杨春、“漳州110”、潘东升等“时代楷模”,生动展现了新时代政法铁军的专业素养和为民情怀。 省委政法委有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全省政法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以政法力量服务“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国家安全东南屏障,着力打造平安福地和法治高地。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