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建瓯法院将被执行人张某所购基金强制赎回变现共计9.5万元,用于清偿债务,最大程度地维护申请人朱某合法债权。据了解,这是建瓯法院首次强制执行基金账户。 “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应执行财产难动”是典型的三大执行难题。“建瓯法院是目前全省唯一以‘一局两庭’为执行格局的基层法院,即一个执行局同时有两个执行庭。”该院执行局局长谌荣东说,为不断提高执行效率,该院执行局大力推进执行信息化建设,导入市场化机制,拓展拍卖渠道,大大提高执行工作效率。 执行信息化建设成为该院破解执行难“利器”,这得益于该院与各金融机构建立了“点对点”查控系统,与公安、国土、工商等部门实现了网络对接。“我们院还建立了‘小机器人’自动查询系统。该系统对所有执行案件进行筛查,根据执行标的、是否有可供执行财产等进行分类,再交由人工审查分案,实现案件简繁分流。”谌荣东说,对查冻扣裁定统一由查控专员负责实施,立体查询、一次执行、多案受益。对执行异议等涉及实体性民事权益的事项,由执行裁判组专门审查,提升专业化水平和监督制约能力。今年以来,该院共提起查询35.6万次,提起控制3820次,涉及案件1287件,涉及被执行人数1139人,既有效破解“财产难寻”的传统执行模式,很好地化解了多年的“执行难”积案。 如何在执行过程中最大限度保护当事人的利益,该市法院将司法拍卖实行市场化、阳光化机制。谌荣东说:“我们主要是借助网络媒体拓展拍卖公告渠道,利用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推出‘周三看网拍’栏目,提高社会公众知晓度和参与度。”同时,通过开展网站线下、线上推广,引进房产中介机构介入司法网络拍卖,与银行建立网拍房产按揭贷款制度,进一步提高拍卖交互的针对性和覆盖面。笔者了解到,建瓯法院今年在淘宝司法网拍平台拍卖标的物22件,成交金额36149万元,同比上升2776%。事实证明,引入市场化机制后,充分解决了财产难变现的问题,不仅保护了被执行人的权益,也尽量减轻了被执行人的负担,实现执行效果最大化,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最大限度地挤压“老赖”活动空间,向执行积案开刀,更好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也成为该市法院破解“执行难”工作中的一项重点。该院通过开展“执行大会战”,以继续集中清理执行积案为目标,集中时间、警力和装备,借助执行查控系统和执行指挥系统,用足司法查封、扣押、冻结、曝光失信被执行人、限制高消费等手段,对“老赖”形成高压态势。截止目前,已限制高消费17人、限制出入境5人,拘留14人,移送公安机关追究拒执罪7人。同时,出台《执行特困群体司法救助金管理办法》,累计为3批49名困难当事人发放司法救助金21.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