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 魅力建瓯> 风采展示
闽源文化广场
2017-11-20 10:35:13  来源:建瓯市政府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闽源文化广场位于建瓯市水西新区,建溪之畔,与行政中心、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三位一体,协调统一。草地、树木、竹林遍布其间,错落有致,碧茵绵绵,芳草依依,放眼望去,一片葱绿。广场占地面积之简约,景观设计理念之独到,蕴含文化底蕴之厚重,可谓闽北广场建筑之典范。

闽源文化广场以“闽国故都,八闽首府”这一城市名片为主题,主要由雕塑文化广场、文化演艺广场、休闲娱乐广场三部分组成,在有限的空间里集中展现了建瓯这座闽源之城悠久灿烂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风情。

雕塑文化广场中央的“商代青铜大铙”,是整个广场的灵魂。这座高达9.9米的主雕塑是根据1978年建瓯出土的青铜大铙制作的,是福建古代青铜文明的最主要标志之一。铙是打击类青铜乐器,屹立于文化广场中心的“商代青铜大铙”经过艺术家的再创造,传递着来自五千年前先祖的文明音波,穿越时空,萦绕于今。

广场中心是椭圆形下沉式文化演艺广场,周边设弧形草地台阶看台,舞台正面设置水幕电影和音乐喷泉,可容纳近万人集会和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广场周边是错落有致的休闲娱乐广场,集休闲、活动、儿童游乐功能于一体,主要装饰物有两块圆形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板和六根民俗文化柱;主要建筑物有长廊月影、沉思亭、张拉膜、斗茶室、叠水景墙。广场东侧设置体育看台和管理服务用房。

文化广场占地总面积25400平方米,投资1200万元。既是大众休闲、健身、娱乐的理想场所,更是展示建瓯历史文化,弘扬古城风采的精致窗口,这是建瓯市委、市政府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给力之作。

环绕“商代青铜大铙”的是三面浮雕景墙。中央景墙主题为“闽国故都,八闽首府”,由“闽国故都,八闽首府”题字、古代闽域地图浅浮雕背景、北人入闽迁徙群像、芝城得名传说和芝城之母浮雕组成。左景墙为“闽北文脉”;右景墙为“御茶之都”。

下面,特将闽源文化广场五大浮雕景墙文字,总括介绍如下:

一、中央景墙部分

1、中央景墙左侧

【闽越王·无诸建行宫】无诸(约生于战国时期,卒于汉初),汉闽越王,姓驺氏,为越王勾践后裔。越国解体后,无诸移居闽地,成为闽越王,并在今建瓯水南覆船山下建无诸行宫。

【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西晋末期永嘉年间,中原地区战乱,汉族臣民纷纷南迁,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首次大规模南迁。“衣冠”意即文明,“衣冠南渡”即为中原文明南迁。自永嘉二年(308年)起,中原汉人开始大规模迁徙闽地。入闽的主要有八姓: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建瓯是北人入闽的首站聚居地。

2、中央景墙中间

【名称】闽国故都 八闽首府

建瓯历史悠久,素有“闽国故都,八闽首府”之称,是一座有一千八百多年建县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周时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东汉时立建安县,是闽境最早建立的四县之一。三国时置建安郡,统辖全闽;唐初设建州,“福建”就是从福州、建州各取首字得名;五代时,建州一度为闽国之都;宋时升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民国二年(1913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建瓯历代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历史上曾是闽北乃至福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印章】“绿色金库”、“金瓯宝地”、 “竹海粮仓”、“酒城笋都”。

3、中央景墙右侧

【“全城众母”练氏夫人】练氏夫人(873-952年),唐末五代闽国西北行营招讨使章仔钧之妻。后晋天福六年(941年)练氏夫人迁居建州(今建瓯)城。后晋天福八年(943年)王延政在建州称帝,改年号为“天德”;天德三年,南唐派军队进攻建州,城破,拟屠城三日。练氏夫人以旧恩大义感化了南唐将领放弃屠城,保全了城池,百姓免受杀戮,被奉为“全城众母”。

【五凤楼】五代十国时期,闽主王审知之子王延政于后晋天福八年(943年)据建州称帝,将东汉建安元年(196年)设置的建安县的南城门城楼改建为“五凤楼”,民间俗称谯楼、鼓楼。五凤楼多次重建,最近一次重建是2004年,采用明清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极富古城风韵。五凤楼矗立于人民路北端,是建瓯市悠久历史的标志和见证。

【“芝城”名称由来】建瓯城简称芝城,源自唐代建州城南云际山发现灵芝发光缘故。灵芝自古被视为百草之圣,且见发光,州人视为祥瑞,故称州城为芝城。

【谢宫锦作《瑞芝赋》】明代晚期,邑人谢宫锦携名士游城南云际山铁狮峰,晚从西侧归,见“有草如萤,灼然光明”,俯看,原是一片灵芝;“采实食之,香气芬烈。”故作赋曰:“喜躬逢兮明瑞,惭无德兮翼君。托微情兮类司马,迨今时兮效绸缪。”

二、左景墙部分

1、左景墙之大墙

【朱熹】(1130—1200年),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幼时随父入住建瓯,“坐沙画卦”传为佳话。14岁父病故去崇安。绍兴年间登进士第。历任枢密院编修官、秘阁修撰等职。一生热心著书与讲学,成就重大。“艮泉井”是其在建安书院讲学时凿留的遗存。

【袁枢开创史学纪事本末体】袁枢(1131—1205年),建安(今建瓯)人。宋隆兴元年(1163年)登进士。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常州与江陵知府等职。袁枢读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打破史籍原为编年体与纪传体两种模式,开创以事件为中心、按时序贯通人与事的“纪事本末”体例,著《通鉴纪事本末》42卷,被誉为“中国十大史学家”之一。

【杨荣】(1371—1440年),建安龙津里(今建瓯房道漈村)人。明朝建文二年(1400年) 进士。历任翰林编修、修撰、侍讲、太子谕德、右庶子、翰林院大学士,官至工部尚书、光禄大夫、少傅、少师(从一品)。在朝治事38年,辅助四帝,谋而能断,老成持重,以武略见重,又有文才,与杨溥、杨士奇并称“三杨辅政”。70岁病卒,赠太师(正一品),谥文敏。著有《训子篇》1卷、《北征记》1卷、《两京类稿》30卷、《玉堂遗稿》12卷。

【徐兢】(1091—1153年),建州瓯宁(今建瓯)人,南宋外交家。宣和六年(1124年),出使高丽国(今朝鲜半岛),撰《高丽图经》40卷,详细记载了高丽的国体、风俗、物产等,深受宋徽宗赏识,也为今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吴激】 (1090—1142年),建州瓯宁(今建瓯)人,宋代文学家。书法俊逸,得其岳父米芾笔意。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奉命使金,金不遣返,命为翰林待制。著有《东山集》、《东山乐府》传世。代表作《人月圆》委婉哀怨、脍炙人口。

【叶廷珪】(生卒年不详),字嗣中,建安(今建瓯)人。宋宣和五年(1155年)进士,任太常寺丞等职。为官40余年,刚直不阿,不肯迁就奸邪。一生好读善撰,把所读内容以“海录”为纲目编撰,共有数十册。在泉州公余时,再加整理,分为自然现象、衣冠服用、饮食器皿、百工技艺、农田作物等,凡75门22卷。

【郑珏】(1084—1142年),建安(今建瓯小桥龙池村) 人。北宋徽宗政和八年(1ll8年)进士,任安陆府教授、御史台主簿。南宋建炎元年,高宗任郑珏为监察御史,升谏议大夫。郑珏忠君爱国,多谋善断,为高宗所器重,升任签书枢密院事(位同宰相),辅政百日身亡,高宗亲笔诏谕:“赠太师、谥忠穆”。

【袁说友】(1140—1204年),建安(今建瓯)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累任户部侍郎、文安阁学士;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以吏部尚书进同知枢密院;三年(1203年),拜参知政事(位同副宰相)。袁说友有才识,忠于国事,为官30年,奏疏多切中时弊,发扬正气。袁说友学问渊博,留心典籍,著有《东塘集》20卷,诗多与杨万里唱和,格调清新。

【李默】(1494—1556年),瓯宁(今建瓯房道徐地)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博学多才,选贤任能,秉公执政。世宗皇帝御书“忠好”二字褒之。后被严嵩奸党赵文华所害,下诏狱死。万历年间神宗皇帝为其平反,追赠太子太保,谥肃愍。今建瓯铁井栏的“尚书井”即是以吏部尚书李默得名。李默的文章节气在明代著称一时。有《群玉楼稿》、《建宁人物传》、《朱子年谱》等多部著作传世。

【《马可·波罗游记》赞建瓯】 马可·波罗(1254—1324年),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探险家,在中国元朝期间通过丝绸之路来华,在中国旅居约17年后回国。著有《马可·波罗游记》,书中留下了关于建瓯的记载:“经六天的行程,便到达建宁府,该城域面积广大,有三座建筑美观的桥梁,桥长一百步,宽八步。这里的妇女非常漂亮,而且生活奢华安逸。此处还盛产生丝,并且能将生丝织成各种花色的绸缎。棉布则是由各种颜色的棉纱织成的,行销全省各地。居民从事广泛的商业,他们将大量的生姜运往外地。”

【杨峻德】(1900—1931年),建瓯吉阳人,福建省早期革命活动家。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建瓯成立闽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建瓯支部。1929年初,调任福州市委书记;11月,调任省委常委、秘书长兼组织部长。1931年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坚贞不屈,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时年31岁。

2、左景墙梯形小墙

【火焰虫】火焰(萤火)虫,火丽绿。点灯笼,接新妇。 新妇几时来,年暝二十六。

【排排坐】排排坐,觑迎佛;佛恩(不)来,只(自)管坐。

【光孝寺】原名“南山光孝寺”,位于建瓯市城南铁狮山麓、建溪之滨,是福建省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环境清幽、景致雅奇的十方大丛林古刹。1987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亲题金匾“光孝禅寺”悬于山门。

【东岳庙】又称东岳行宫,座落于建瓯城东郊三里白鹤山麓,是福建省尚存不多的古代道教建筑之一。其主体建筑“圣帝殿”的规模、形制,以及文物价值,堪称全省仅见。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孔庙位于建瓯市旧城区,始建于北宋神宗年间,距今已800多年。楠木构筑大成殿,雄伟壮观,居八闽府级孔庙之冠。配以庑坊、拜台、庭院和黄瓦红垣,金碧辉煌。明朝太师杨荣赞誉为“东南伟观”。

三、右景墙部分

1、右景墙之大墙

【茶神——张廷晖】张廷晖(903-981年,卒年另说是983年),字仲光,号三公。是福建御茶开山始祖,北苑御焙创始人。五代十国时因其奉献方圆三十里茶山给闽国设为北苑御茶园,并在植茶制茶等方面做出功绩,为其后的宋廷确立茶政制度奠定了基础,受到朝廷的褒奖,宋高宗敕封“美应侯”,累加“效灵润物广佑侯”,进封“济世公”,成为中国茶史上唯一受此殊荣的茶人,朝野尊为茶神。

【宋徽宗赵佶著《大观茶论》】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宋徽宗赵佶以北苑御茶园和建州茶事为研究对象,撰写《大观茶论》二十篇,褒赞:“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茶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他还将建州茶人茗战和官仕斗茶提炼上升为茶道而首倡,曰:“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

【北苑御焙摩崖石刻】碑文如下:“建州东,凤皇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兴国初,始为御焙。岁贡龙凤上。东东宫、西幽湖、南新会、北溪,属三十二焙。有署暨亭榭,中曰御茶堂。后坎泉甘,宇之曰御泉。前引二泉,曰龙凤池。庆历戊子仲春,柯适记。” 2006年,该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蔡襄《茶录》节选】色: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视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

香: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味: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

2、右景墙梯形小墙

【永丰监和丰国监及其建州钱】古代铸造钱币的场所叫钱监。五代十国时期,王延政据建州立都称帝,铸制“铁三宝”钱币;后周广顺元年(951年)设为永丰监;北宋初年朝廷设为“丰国监”,为当时江南四大钱监之一,每年铸制数十万贯铜铁钱币,俗称“建州钱”,通行全国。丰国监,历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共8帝、29个年号,达150余年。现民间珍藏的“建州钱”中,“太平通宝”大铁钱甚为罕见。

四、“非遗”圆形展示板部分

【建瓯挑幡】相传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当年收复台湾,凯旋返乡的建瓯将士把军旗带回,高系于竹竿上竞相擎持,以示纪念,久而演化成“挑幡”活动,流传至今。建瓯幡,选用当地大毛竹作幡杆,尾部套上六角幡顶,全长十余米,重约20公斤。其主要表演套路由“手舞东风转”、“肩扛南天松”、“脚踢西方柱”、“牙咬北海塔”等十多种招式组成,令人久看不厌,名扬全国,声播海外,被誉为“中华一绝”。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建瓯弓鱼】建瓯弓鱼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是鱼农在没有电冰箱、空调和水中加氧装置条件下,创造的一种“离水运输、延长鲜活”的简便方法。它将用罾捞上的鱼,以竹签剌穿上唇,带进一条小草绳,系个结;草绳另一端绑住鱼尾,然后向右提拉鱼体,弯成“弓”状,成串挂于罾杆,步行或骑车挑运出售。其好处有三:一是不让鱼体动弹,减少消耗,保持体能,延活3—5天;二是“弓”好的鱼置于活水中吐故纳新,能除去土腥味,提高鲜美度;三是离水运输,减轻运量,且便于买卖中过秤、提带。中央电视台“世界真奇妙”栏目赞为“独技绝活”。 2011年,“建瓯弓鱼”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走进科学”栏目(注:“罾”是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鱼网)

五、民俗文化柱部分

【舟歌】 舟歌流行于建瓯一带,也称龙船歌。五月初五端阳节下午,当地善男信女汇集在五帝庙中,焚香揖拜,祈求消灾去祸。游行队伍在头人的带领下出发,前面是20多人组成的舟歌队,其中一人为领唱兼击鼓,其余“和唱”者手拿船桨。他们穿街过巷,绕城一圈后,回到庙中驱鬼,把人装扮的鬼拖至溪边,放飘纸船,意即把鬼赶至溪边用船送走了,来年便平安无事。

【送灯】 中秋节夜晚,大凡新婚夫妇,娘家须向女儿的婆家送去一盏灯。过去,灯下还要扎制“麒麟送子”灯饰。送灯时,由一男性执亮灯走在前,另几人手拎礼盒随后,内盛“五子果”;到了婆家门口时,男方要放鞭炮迎接,然后收下,并将灯高挂于厅堂。因建瓯话“灯”与“丁”同音,表达了人们“送子添丁”、“五子登科”的祝福和愿望。

【讨烛】 讨烛是建瓯的一种婚嫁风俗。按规矩,接亲前男家向女家送上红酒、活鱼等各色礼品。女家则故意说不够分送给众多至亲,要求男家补“足”。因而,男家总要事先多备几对蜡烛;只要女家讨要,送礼的人即刻奉上蜡烛。建瓯话“烛”与“足”同音,这么一讨,就算是“讨足”了。它寄托了人们对生活富足的美好愿望。

【游春戏】 游春戏流行于建瓯乡间及邻县村庄,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剧目多是生活题材,因常在春节期间走村串乡演唱娱众而得名。演员少则二、三人,多至六、七人。演出从晚上开始,地点大多在农家厅堂。每家演一两出小戏,短的只有几分钟到半小时,长的一个多小时。演完不收钱,由东道主提供食宿或馈赠年糕果脯等;如东家遇喜庆之事,便增请一桌春酒以示款待。

【逗新娘】 逗新娘是建瓯东部一些村庄的习俗活动。凡当年结婚的“新妇”,除了在婚日闹洞房时被“逗”之外,端午节这天午时一过,还要盛装打扮起来,穿着嫁衣,端坐堂上;夫家的人也忙着把一些时新果品摆上圆桌,招待来“逗”新妇的客人。全村的妇女,此时都活跃起来,不论亲疏,相约而至,一面吃着果品,一面对着新人纵情逗笑,毫不拘束。从午时后到晚饭前,村庄成了妇女的世界。

【唱曲仔】 “唱曲仔”是流行于建瓯及周边县区,用闽北方言演唱的的曲艺品种。历史上,“唱曲仔”艺人皆为盲人,曲目多为历史与人物演义。演唱者手执箄鼓、篾棒和一副竹板,不用其它乐器。旧时,“唱曲仔”多为佛诞庙会娱神用,也接受大户人家婚庆寿诞堂会的邀请,是旧时建瓯盲人的重要谋生手段。唱腔优美,内容丰富,情节生动,颇受闽北方言区民众欢迎。2008年,唱曲仔被福建省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