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 魅力建瓯> 本土文化
风云五凤楼
2017-12-01 10:45:06  来源:建瓯市政府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每一位到过建瓯的人,对城内一座被称作鼓楼的跨街建筑,都留有极深的印象。楼宇高耸,四角翘起,画栋雕窗,气势宏大。楼下有三个门洞,边上两个略矮,主门洞可通过任何大型载重车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帝制历史中,这种建筑模式已成为皇城建筑定式,形成制度,且影响深远。

1000多年前,一个名叫王延政的人,在建州(建瓯)称帝。1000多年后建瓯的鼓楼,就是王延政留下的痕迹之一。称帝之后必修皇城,而皇城建筑有定式,所以王延政当时除了修建太和殿,最重要的建筑就是这座面南而建被称为“五凤楼”的楼宇了,“楼高数仞,势接云天”,“联山川而壮观瞻”,展示“五凤翘翼,风云集瑞”的帝王景象。

通过五凤楼的三个门洞,向北前行约五、六百米,就是当年皇宫太和殿所在地。当时殿前是有十几级台阶的,如今已变成平坦坦宽展展的街道。一时繁华灰飞烟灭,只留下“都御坪”这个地名让人凭吊,而五凤楼,却穿越千年历史尘埃,矗立至今。

王延政原为五代十国时闽主王审知的儿子,先任都教练使,后接任建州刺史。公元943年称帝,国号大殷,年号天德。公元945年率兵攻入福州,改国号为闽,晋称闽王,仍以建州为帝都,以福州为南都。因为毕竟实力不足,称帝之后一方面大修宫室以壮声势,另一方面穷兵黩武以应付外部压力,劳民伤财,内外交困,不久被南唐所灭,称帝前后仅三年。

王延政可以说是个乱世英雄,金戈铁马,楼船夜渡,时而合纵,时而连横,阴谋与铁血发挥到极至,终于实现一生抱负,当王称帝。虽然时间很短,管的地盘大约仅福建范围内,但也改国号改年号铸铁钱拓城池建城垣修太和殿筑五凤楼,实实在在过了一把皇帝瘾。王延政的称帝,从国家政治历史发展的大角度看,不过是一场封建割据过程中的短剧,或者说只是滚滚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他如昙花一现般的灿烂,确也给建瓯人留下了些许自豪,毕竟此地也曾是天子脚下。曾有过的大铁钱、建州镜因为制作极为稀少,如今都是价值不菲的古董宝物,更不用说这大街通衢上人人仰视可见的五凤楼了。

1000多年间,风霜雨雪,兵燹火灾,五凤楼几历毁圮,也几经修建。历代重建或重修,都是在原址上进行,也就是说,三个城门洞基础部分基本保持原貌不变,翻修的基本上都是楼上部木结构部分。由此可见当初设计者目光之远大,设计标准之超前和工程质量之高。

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在五凤楼遗址上新建“谯楼”,并由南宋文学家刘克庄撰写《新建谯楼记》,文中“时城中遗烬,暴骼满目。市区二十四,存者九。财殚粟竭,物情汹汹不安”,抒写修楼前城区一片凄惨景象。又指出而后“明诛赏,辨逆顺,而军纪肃;抚创痍,辑流散,而民气和;啬用度,规荒残,而官府立”,正因地方官奖罚分明,安抚贫苦,廉政节约,百废俱兴,他才“叙建人之情,刻于金石,千载之传也”。明代谢超宗有《七夕登谯楼》:“此日成高阁,登临异昔年。楼追银汉表,檐接鹊桥边。一郡聪明君,千秋雅颂传。自天嘉仍绩,听漏进朝联。”“谯楼”,是一种专门在作战时用来瞭望敌阵的设施。可见此时这座楼的功能已开始发生变化,从原先带有炫耀排场以精神为主皇权象征的建筑,转变为以实用为主军民两用性质的建筑了。

清朝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建后,楼名更改为“镇安楼”。太守史曾期作序:“今值升平,国家兴隆重修,因名镇安,并置鼓司更,通宵达旦均有专人置戍,以警灾监偷,尤寓振奋起惰,为士民倡之意”,具有祈求镇守一方平安的意思,“置鼓司更”则更强调其保民平安的功用了。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再次重修,改称鼓楼。

鼓楼曾置大鼓一面,高1.8米,鼓面直径1.71米。鼓楼不仅击鼓报更,更重要的职能是报火警。如遇火警,守望人先敲急鼓一阵,然后以鼓点指明火警发生在楼的东南西北哪一方向,引导人们前去救火。抗战时期直到解放后相当一段时间,楼上曾架设防空警报器,设有防空监视哨。

鼓楼曾安有大钟一座。这钟是福州亨得利钟店手工制造,以铁链吊铁锤作为钟的动力,铁锤落地,钟便停走,要靠人工再将铁链铁锤挂上才恢复正常运行,比较笨拙。但此大钟不仅显示钟点还显示日期,过往人们抬头即可看到,甚为方便。每逢正午,楼上还放午炮一响,通告全城。

鼓楼南北两面中洞上端墙上,原有匾额,分别为“雄镇南天”“恩迎北极”大字,字体为楷书,雄浑壮实有力,据说是某朝的状元所写,字面用兰花碗碎片贴面。上世纪五十年代,“雄镇南天”两侧门洞顶用繁体字书写“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拥护共产党领导”两幅标语,正中则矗立巨幅毛主席画像,给人感觉大有北京天安门的意趣。文革开始,“雄镇南天”四字换为毛泽东字体“红卫楼”三字,楼墙也由土灰色全部改漆成赭红色的了。

这座建筑注定要承载所历朝代的政治与文化意义。1934年10月,鼓楼被修茸后作为县图书馆馆址,这是福建省最早规模最大的县级图书馆之一。1950年,图书馆为适应普及教育的形势办了民校,工作人员每天晚上兼担任教员,学员最多时有4个班近200人。1967年7月文革期间,建瓯城关“造反派”和“大联合”两派“文攻武卫”,以鼓楼为焦点展开一场混战,下攻上守,石头与砖块齐飞,钢钎共劈刀一色。一场战毕,楼上地砖挖尽,门窗俱毁,一片狼籍。随后大量珍贵图书被毁被盗,损失难以估计。不久,鼓楼又成为“群众专政指挥部”的所在地。

但是即使遭此浩劫,经过图书馆人员后来艰苦不懈努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鼓楼图书馆藏书仍有较大恢复,渐趋丰富,古旧书总数为36410册,其中古籍线装书19104册,民国时期书刊17307册。1984年全国文化遗产普查时,鉴定建瓯鼓楼图书馆藏全国孤本书3种9册,还有全国仅2至7家收藏的数种善本图书以及全省仅有的《福建省地舆图说》2册。丰富的藏书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史研究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史资料。鼓楼作为藏书楼为我国文史研究以及文化宣传方面作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这大概是建楼者所始料不及的吧。

历史总是在重复与冲突中不断演绎出新的篇章。今天,鼓楼的功用又有了新的变化,成了以文化艺术为主的活动场所。“雄镇南天”“恩迎北极”匾额重新出现在鼓楼南北城门的顶端,尽显建瓯古城的沧桑、厚重之气。2004年翻新后,不仅恢复了匾额的字样,建筑风格也更加鲜明,采用明清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风格,宽26.5米,纵向长17米,高28米,主楼有双层飞檐、四围红柱和雕梁画栋,显得壮观古朴又有时代特征。夜晚,装上了建筑轮廓装饰灯的鼓楼,更加璀璨瑰丽,有着千年历史的三个门洞下,车水马龙流光溢彩。

千载风云五凤楼,每一次残酷损毁都孕育着又一次倔强新生,如同一只浴火涅槃的美丽凤凰。它在承载了历史,象征了精神,体现了顽强生命力的同时,也在默默告诉人们兴衰荣辱的哲理。(林欣)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