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畲族文化特色村——安国寺村的村情掠影 安国寺自然村,是一个有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和山清水秀自然风光的畲家美丽小山村,宛如一颗明珠般镶嵌在福建省建瓯市东游镇胡墩村西北上方约两公里处,这里主要居住着勤劳善良的山哈畲族人。 安国寺畲族文化特色村,全村现有人口280人,其中畲族196人。土地面积6800多亩,产业以柑桔、毛竹、锥栗为主。 民间盛传,唐末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年),王延政在建州(今建瓯)称帝立国,国号大殷(次年称大闽)。特旨敕修安国寺,并钦定济寅大师为安国寺第一代住持法师,后世延续传承佛法。 据《建宁府志》、《建瓯县志》等史料记载: “安国禅寺,在东游,宋时建,属安泰里。”由此可见,历史上,建瓯东游,确实存在一座古老的安国禅寺。至于是否始建于唐末五代,有待进一步考证。 到了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9月,天地会联合白莲教及各帮口大举起义与清廷对抗。后天地会义军败退于福清南少林寺内坚守,清军久攻不下,放火烧毁了福清南少林和真言法师及其寺庙僧众。当时真言法师的大弟子如云法师,正好云游到建宁府幸免于难,未被烧死,躲藏隐居在安国寺修行。 当年,安国寺与建宁府城里(今建瓯市区)的报恩光孝寺、开元禅寺并称“建宁三寺”。三寺住持之间,经常相互往来,相互到各寺宏扬佛法,带众弟子研经悟禅。后来,如云法师被众僧推举为安国寺的住持法师,如云法师在安国寺传扬延续了南少林的法源佛宗。 安国寺此后的法悟宗源,即是延承南少林的法源佛宗。如云法师的门下弟子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清嘉庆九年(1804年),因当时的住持法师湛元法师和白莲教义军一起被清军困于安国寺庙内,亦被清军围困,大火烧死。有着860多年历史的古文化宝刹安国寺,也一同遭此厄运、灰飞烟灭。 二、畲族文化特色村——安国寺村的传奇身世 在当地民间,一直流传着安国寺的传奇身世: 唐末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年),王延政在建州(今建瓯)称帝立国,国号大殷(后称大闽)。定年号为天德元年,立皇后张氏,以节度判官潘承佑为吏部尚书,节度巡官杨思恭为兵部尚书,一切按照帝王规格建制。同时,营宫室、筑楼台,建太和殿(故址在今公路局一带),盖五凤楼(今鼓楼)、修安国寺,铸大铁钱,拓宽加固了建州城垣,把建州定为国都,以将乐县为镛州,延平镇为镡州。 唐末五代大殷(大闽)时期,政局动乱,王延政为祈福大殷(大闽)国泰民安,遵照护国法师之言。遵循风水宿理,选址敕建国寺,祷告天神,以安天下。国师按罗盘针指向,找到安国寺所在地(今建瓯东游镇胡墩安国寺)。此地当时为“南蛮”(当时汉人对畲族人的贬称)开荒种粮居住之地。而畲族人也一直在此地繁衍后代并生存至今。 国师来到此地,仔细测算勘察后,禀报大殷国(后称大闽国)皇帝王延政:“此地修寺,乃安邦定国之绝佳之所。因东有将军(将军山)守护、西有仙掌护座、南有金龙卧岩、北有水龙奔腾南下,在此修寺祭神告天,吾主大业必将万古天长!” 于是,王延政举全国之力,调集能工巧匠,仅用数月时间,就修建好一座金碧辉煌的安国寺。据查,安国寺于唐末五代大闽天德二年(944年)二月建成,钦定济寅大师为安国寺第一代住持,后世延续,代代传承。 现在的安国寺村前,有一小圆山,据说就是当年修建安国寺时,从各处挑来的大量泥土堆积而成,名为“圣祭山”,意思是专供圣上王延政祭寺(天)之用。至今,圣祭山上还保存有上山的石道。 安国寺在经历了唐末五代的大殷(大闽)、宋、元、明、清五朝共860年后,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因白莲教占据被清廷官方焚毁。 据考证,当年安国寺惨遭焚毁的缘由是:清嘉庆三年(1798年),襄阳义军在湖北郧西被包围,王聪儿、姚之富皆跳崖自杀,其中一些部将南逃到福建省北部,1804年4月被清军镇压后分散,其中一股人员逃到建宁府(建瓯)辖区的东游乡的安国寺庙内休整。结果被人举报,清军派重兵前来缉拿。这些白莲教义军死守安国寺内拒不投降,清军无法进入安国寺,无奈之下放火焚烧了安国寺,同时也烧死了白莲教残部与寺庙住持湛元法师及其僧众。 安国寺这座经历了唐末五代的大殷(大闽)、宋、元、明、清五朝共860年的古刹从此消失。 三、畲族文化特色村——安国寺村的法源佛宗 南少林寺坐落在福清市东张镇新宁里肖林村,始于唐,毁于唐末五代十国,宋代修复扩建,到清代再度被焚毁,直到1994年再次重建。 清乾隆年间钦定《四库全书》同样有记载:“新宁里,少林院”。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的文献中,也记载了福清南少林的材料。在明代,福清寺院中也有记载少林寺院之名。 据《洪门历史》载: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9月,天地会联合白莲教及各帮口大举起义与清廷对抗,清军兵力多于天地会义军数倍,天地会败退于福清南少林寺内坚守(南少林依靠洪门天地会的拳术传播名扬天下),清军久攻不下,放火烧毁福清南少林和寺庙僧众,当时寺庙与住持真言法师及其众弟子一同被烧死! 幸运的是,当时真言法师的大弟子如云法师,因云游到建宁府,与建宁府报恩光孝禅寺、开元禅寺的住持,一起研经悟禅。各路官方通报缉拿如云法师,当他得知南少林寺庙遭焚毁和众僧遇难后,如云法师即在报恩光孝禅寺,为师傅真言法师和其他师兄师弟做法事超度亡灵。后又得知自己被官方通缉,由报恩光孝禅寺和开元禅寺的住持法师,共同引荐,到安国寺投奔住持真觉法师(不是唐朝的那个),躲避隐居在安国寺静修(安国寺当时和报恩光孝寺及开元禅寺并称“建宁三寺”,三寺住持经常相互到各寺宏扬佛法,带众弟子僧研经悟禅)。 后来,如云法师一直在安国寺修行。真觉法师圆寂后,众僧推举如云法师为安国寺的住持法师。此后,如云法师的门下弟子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清嘉庆九年(1804年),这时安国寺的住持法师是湛元法师,和白莲教义军一起被清军困于安国寺庙内被大火烧死。——火烧寺庙的悲剧又再次上演! 由此可见,建瓯安国寺与福清南少林,是一脉相承相续的法源佛宗! 四、畲族文化特色村——安国寺村的凤凰涅槃 历史的脚步渐渐远去,时代的新风阵阵吹来。畲族文化特色村——安国寺村在经历了兴盛和焚毁之后已归于宁静,“安国寺”这个响亮的村名,镌刻着曾经的辉煌和时光的烙印,穿越时空,款款前行。 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一个叫着蓝有华的山哈人,从浙江泰顺来到这里生存并繁衍后代至今,这就是安国寺蓝氏一脉的起源,后有山哈钟姓和雷姓,也先后来到安国寺安居并繁衍后代至今。 进入新时代,安国寺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千方百计整合各方智慧和力量,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安国寺这个充满传奇故事的畲族文化特色村,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安国寺村的畲族儿女,团结一心,将安国寺从一个落破的小小自然村,华丽转变成了今天福建省少数民族重点项目的畲族特色文化村;同时,当地畲家儿女正在积极申报,让安国寺自然村从原来的胡墩村划分出来,设立独立的行政村。 可以说,走进新时代,迈上新征程,描绘新蓝图。我们坚信,只要团结一心,不懈努力,共建美丽家园,就一定能把安国寺建成集旅游光观、生态农业、文化艺术、饮食住宿为一体的具有畲族特色文化风情的美丽生态新村,安国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在此,特别感谢国家和地方政府,没有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就没有安国寺的今天和未来发展!祝福畲族文化特色村——安国寺村明天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