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乡情乡貌
小桥镇位于建瓯东南,东与玉山镇相连,南与迪口镇交界,西与南雅镇接壤,北与东峰镇、城关毗邻。历史上属南昼锦乡的将相里、南才里和登仙里,民国二十六年始设区公所,新中国成立后,设区、公社、乡建制,1992年改乡建镇至今。全镇辖区总面积299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灾后重建桥安新村,1个居委会,92个自然村,4.2万人口。
小桥镇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属典型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小桥镇丘陵山地占比为80%,土壤面占42万亩,其中村地土壤拥36万亩,宜茶岩质土壤达15万亩,茶地资源及为丰富。地质、地貌、气候等基本特征均适宜种茶。
小桥镇属中低丘陵地带,平均海拔540米,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左右,无霜期在330天,平均年降雨量为1650毫米,水资源充分,山地36万亩,自然条件优越。
(二)茶业史略
在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固始植茶艺人梁姓两兄弟为避战乱,举家南迁,定居百丈村。兄弟两发现百丈烂石成岭,砾壤连片,最适宜植茶,从此梁姓两兄弟带领当地村民垦荒植茶。到宋代中期,上屯西焙至岭根周围一带遍植茶树,成为北苑官茶32焙的主要基地之一。
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茶叶外销畅通,刺激当地茶叶生产,官焙原属原地多数垦复,而且民间种茶也由将相里发展到南才里和登仙里的大多数村庄,还拓展到今天的小桥、富井、霞抱、阳泽、后塘等村。阳泽一带开始创办个体茶厂,主要生产菜茶,年产量约200担。清光绪年间(894—1910年),小桥及郭步一带拥有茶厂8个,品种以乌龙居多,水仙少,年产量约150担。到光绪年间(约1875—1908年),民间产茶量已超过宋代。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茶叶销路断,茶价低,茶山荒芜,改插杉木。辛亥革命后,由于战争平定,茶价高达每担60块大洋,茶山再次兴起。霞抱一带有茶厂10个,年产量约150担,品种是乌龙、菜茶。阳泽一带有茶厂18个,年产量达450担。小桥的大桥村有茶厂3个,年产量约100担,品种是乌龙多、水仙少。里、外双坑村,有茶厂7个,年产量约有200担,品种也是乌龙多、水仙少。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广东茶客无法脱销,造成茶山再次荒芜。
清末到民国初,军阀混战,海关时开时闭,茶叶生产受到制约,茶业衰弱,当地年出口茶约45吨,品种主要是水仙。之后,抗日战争爆发,茶业出口受阻,茶园大片荒芜,茶厂全部倒闭。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茶叶销路大开,广东茶商纷纷到建瓯大量收购,为此各地茶山迹地更新,开垦栽茶。这时小桥有茶厂8个,年产量150担,品种是乌龙、水仙。阳泽有茶厂13个,年产量约300担,品种也是乌龙、水仙。上屯的杏坑林有茶山一片约40亩,仅水仙,年产约有120担。由于抗日战争结束后,紧接着是解放战争开始,为此茶运不长,又再次造成茶山荒芜,茶农们再次纷纷砍茶改插杉木。
(三)现代茶业
1949年,全乡只有旧茶园103亩。60年代,开始大面积发展连片新茶园。1965年,社教小桥分团提出了每个大队营造经济林千亩的要求,即每个大队种茶300亩,种竹300亩,种果300亩,其他经济林100亩;当年9月,在阳泽创办了一所半耕半读初级茶叶中学,招收了一个班,为发展茶叶生产准备技术力量。
1967年上屯大队西焙自然村,建成全省第一片高标准茶园,面积127亩。70年代初是建设新式茶园高潮时期,小桥茶在这时期发展得很快、很好,成为建瓯的典型。1974年3月上旬,时任小桥公社书记的朱受光作为茶叶生产先进单位代表出席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1976年9月,小桥全社年产茶毛茶上万担。1985年,全乡年产茶1080吨,产值395.7万元。1989年,小桥乡茶园面积14789亩,当年全县产茶50吨以上的村只有20个,小桥就占了10个。1996年全镇茶园面积18743亩。
2007年,石塔岩水仙获得南平市人民政府授予闽北水仙茶王称号;2008年百丈岩水仙获省农业厅授予省优质茶称号,石塔岩水仙获得南平市人民政府授予闽北水仙茶王称号;2009年12月归宗岩牌矮脚乌龙获得省农业厅授予省优质茶称号;2010年10月归宗岩牌肉桂获上海世博会银奖,归宗岩牌软枝乌龙获中华茶人联谊会福建茶人之家金奖;2011年归宗岩牌矮脚乌龙获省农业厅授予省名茶称号;
2012年,中道百丈茶叶有限公司的肉桂、水仙茶分别获得北苑贡茶金奖;2013年石塔岩水仙被福建省农业厅授予省名茶、获第五届张天福茶学研讨会名优茶评选乌龙茶类金奖,青石茶厂选送水仙获第五届张天福茶学研讨会名优茶评选乌龙茶类银奖。
2015年,全镇已拥有茶园3.3万亩,产值3亿元,居建瓯市首位,是福建水仙茶主产地,福建乌龙茶集散中心。主栽品种为水仙,占全镇茶叶面积的90%,其他品种有梅占、肉桂、奇兰等。同时,小桥茶人从省地茶科所引进了一系列高香型适制优质乌龙茶品种,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如金萱、丹桂、黄观音、金观音、春兰、雀舌305、紫龙袍等均为无性系优良品种,通过国家和省定品种目录。茶企业300家,加工厂房面积28万平方米,机械设备3879台套,95%的茶园实现机械化采摘,大型茶叶色选机100台套,是闽北乃至全省拥有量最多的乡镇。全年生产加工销售量3000吨,春茶占50%,其他季节夏暑秋露冬占50%,品质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