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建瓯新闻>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 春华秋实继往开来——建国70年建瓯发展成就概述
2019-10-16 10:37:42 建瓯市统计局供稿 来源:市委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庄明帆  

建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八闽首府”、“金瓯宝地”、“绿色金库”、“竹海粮仓”、“酒城笋都”之美称。建国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瓯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了新时代。


经过70年的发展,我市经济总量由1949年的0.16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266.7亿元,增长了177.1倍。近年来,我市奋力推进“四富四美”新建瓯发展战略,建瓯朝着为生态之城、绿色之城、宜居之城不断迈进。

我市现有京台、长深2条高速公路,总里程169.57公里。图为全省最大的建瓯“弓鱼”高速互通枢纽。

我市境内有合福、峰福、衢宁3条铁路,总里程137.8公里,其中合福高铁境内里程58.6公里。

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打赢城市建设管理翻身仗”活动、推进“水美城市·三江六岸”建设,城市建设步伐突飞猛进,完成城区主干道白改黑,完成城区农贸市场、公共厕所的改造提升,背街小巷及城市立面改造逐步拓展,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我市竹胶板、竹地板产量居全省首位,水煮笋加工产量居全国首位。1949-2016年全市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3.0%。2017年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75.86亿元。


■ 经济总量实现大幅跃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0.16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266.70亿元,增长了177.1倍,年均增长7.8%,其中1949-1978年年均增长5.6%,改革开放后,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1.27亿元跃升至2018年266.70亿元,增长35.4倍,年均增长9.4%,比1949—1978年的年均增长提高3.8个百分点。

人均经济总量明显增加。人均GDP从1949年的82元提高到2018年的58551元,增长76.1倍,年均增长6.5%,其中1949-1978年年均增长2.8%,改革开放后,人均GDP由1978年的298元提高到2018年的58551元,增长34.1倍,年均增长9.3%,比1949—1978年的年均增长提高6.5个百分点。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财政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总收入由1952年的306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145211万元,增长473.5倍,年均增长9.8%;地方级财政收入由1952年的306万元提高2018年95498万元,增长311.1倍,年均增长9.1%。

■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经济质量不断提升

经济结构从建国初期的以农业为主逐步调整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全面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建瓯市紧紧围绕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内部结构明显升级。十八大以后,服务业发展迅速,新的服务业不断涌现,服务业与工业齐头并进,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建国初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产品较单一,农业规模小。194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1441万元,农、林、牧、渔业结构比为69.0:22.0:8.7:0.3,发展至1978年农业总产值增加至9610万元,年均增长4.7%。改革开放后,建瓯市发挥农业大市优势,积极鼓励调整大田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食用菌、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结构逐渐合理化、农业生产由以种植业为主向以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断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在现代农业领域的应用,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业发展形态由粗放型传统农业逐步向集约型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总量快速扩大,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粮经比例由1978年的83.6:16.4调整为2018年的68.1:31.9。农、林、牧、渔业结构由1978年的73.8:15.7:10.2:0.3调整为2018年的49.0:31.1:13.1:3.0,同时农林牧渔服务业也得到较快发展,至2018年止,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7%。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优质产品不断增多。建国初期,建瓯工业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手工业,生产方式单纯依靠手工操作,生产规模小效率低,五十年代初,建瓯县政府按照国家“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分散的手工业集中起来,形成我市最早的地方国营工业和集体工业。七十年代,在全国“工业学大庆”热潮推动下,建瓯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全县相继新建了农药厂、水泥厂、齿轮厂、化肥厂、制药厂等一批国营企业,国营工业较快发展,至1978年建瓯工业产值从1949年的304万元增加到7524万元。改革开放以后,建瓯市重新调整工业产品结构布局,同时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工业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抓好企业技术改造,全市工业在规模实力、管理水平、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等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九十年代初,建瓯工业抓住被省经贸委列为全省技术进步试点市的机遇,突出抓好“八五”技改规划契机,采取滚动投入、择优扶强,加速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质量上水平。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围绕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以“突出工业、突破工业”为重点,全面推进“中国笋竹城”建设,扎实搞好瓯宁、莲花坪、徐墩等工业园区以及高速互通口工业平台建设,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增长。涌现了一批食品、化工、机械、竹木加工、医药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其中,竹胶板、竹地板产量居全省首位,水煮笋加工产量居全国首位,“福矛窖酒”“北苑牌茶”等产品驰名全国。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这一发展理念,在鼓励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转变发展动能的同时,积极为工业发展搭建平台,成功举办“5.20”中国笋竹产业高峰论坛首届建瓯峰会,在工业园区内建成国家级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省级竹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省级竹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工业园区被评为首批“福建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等称号,为推动我市工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2016年全市工业产值达到261亿元,1949-2016年年均增长13.0%。2017年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75.86亿元,比2008年增长3倍,年均增长14.9%。

服务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新的服务业不断涌现。建国初期,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发展较缓慢,改革开放后,服务业发展步伐逐步加快,在发展传统的交通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同时加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力度。尤其是党的十八以后,国家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建瓯市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特色旅游业等,服务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商业持续繁荣,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的商品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份、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至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7.55亿元,比1952年增长1070.9倍,年均增长11.2%,比1978年增长227.7倍,年均增长14.5%。房地产业发展迅猛,201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2.41亿元,1995-2018年年均增长23.7%。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和居民服务等营利性服务行业快速增长,2018年这四个行业实现增加值32.79亿元,占经济总量比重12.3%。至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09.86亿元,增长9.6%,总量和增长速度均超过第二产业。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49-1978年期间,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重视发展工业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从1949年的68.1:10.78:21.12调整为1978年的53.7:26.9:19.4。改革开放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工业经济竞争力明显提升,第三产业长足进步,工业和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至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2:40.6:41.2,与1978年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升13.7个百分点和21.8个百分点。

■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明显提升

建国70年来,建瓯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先行工程”来抓,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总体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能源、交通、通迅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迅速,为建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水电事业快速发展。建国初期建瓯水利设施只有简陋的草木坝、干砌卵石坝、水车等,电力工程方面只有一家私人合办的建瓯火电厂,装机容量136千瓦,年发电量10万千瓦时。建国后建瓯大力发展农田灌溉工程和电力事业建设,1949-1978年,兴建水利工程3172处,其中,蓄水工程120处(小(一)型水库4处,小二型水库22处)、引水工程2830处、水轮泵工程169处。全市拥有发电站装机容量1.45万千瓦,年发电量4071万千瓦时。改革开放后,全市水利事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至2017年底全市各类引水工程4141处,其中,泵站13座,电灌站17座。水渠长度2805千米,其中已衬彻1737千米,灌溉水利率0.58。水电站143座,发电装机容量21.9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14.1倍,年均增长7.2%,全年发电量89956万千瓦时。乡镇集中供水工程836处,日供水能力7.49万吨。

交通运输发展成就斐然。建国初期,建瓯交通主要以水运为主,公路运输很不发达,境内只有2条(建瓯至南平,建瓯至古田)公路,总里程140.5公里。经过近30年的不断发展,至1978年增加到了908.1公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建瓯交通业发展迅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从无到有,高速公路(京台、长深)2条169.57公里,在建瓯交汇形成全省最大的“弓鱼”高速互通枢纽;国道3条245.21公里,省道1条57.63公里;境内有合福、峰福、衢宁3条铁路,总里程137.8公里,其中,合福高铁境内里程58.6公里。2018年底,全市境内公路里程2683.22公里,比1949年增长18.1倍,其中:干线公路284.09公里,县、乡公路2398.93公里,全市217个行政村村村通水泥公路。近三年来城市交通设施大幅改善,环城公路、五里街桥、高铁西站站前广场至北环路大桥等建成通车。城市公交汽车全部更新为新能源环保汽车、首批1500辆共享单车投入使用。2018年底全市拥有汽车32334辆,比1962年增长1538.7倍,比1978年增长83.4倍。

邮电通讯业蓬勃发展。建国初期建瓯邮电通信设备、通信方式和通信手段落后,建国后不断加大邮电通信业投资力度,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及信息化的发展,不断催生了对通信基础网络的需求,邮电通信快速发展,综合通讯能力迅速增强,网络规模容量、技术层次,服务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邮电通信业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基础产业之一。邮政业形成沟通城乡、覆盖全国、连通世界的现代邮政网络。电信业已拥有程控交换、数字微波、光纤通信、移动通讯、自动声讯、分级交换、英特网等现代通信手段。目前为止全市18个乡镇(街道)全面实现通讯网络全覆盖。全市固定电话从1952年的77户增加至2018年的4.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2018年底移动用户43.06万户,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电话普级率达到每百人85部,其中,固定电话普级率每百人7部,移动电话每百人78部。邮电业务总量由1952年的25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37251万元,增长1489倍。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持续推进城乡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力开展“打赢城市建设管理翻身仗”活动、推进“水美城市·三江六岸”建设,城市建设步伐突飞猛进,完成城区主干道白改黑,完成城区农贸市场、公共厕所的改造提升,背街小巷及城市立面改造逐步拓展,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城市管理能力持续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停车泊位和共享单车投入使用、智能环卫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万人保洁步入常态化,生态美、环境美、经济美、人文美的“四美”精品示范村建设有序推进,徐墩根艺城、小松湖头、迪口葡萄风情小镇等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小桥阳泽等4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 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就业渠道逐步多元化,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了从物质极短缺的温饱不足状况到总体小康的跨越。

城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改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由改革开放前的较单一的以农业生产为主,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转移,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从1978年的79.3:11.6:9.1发展到2014年的47.8:17.3:34.9。十八大以来,建瓯市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营造优化营商环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新兴就业岗位不断涌现,到2018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33.86万人,比1952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2.6%。全市就业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由1952年的28.8提高到2018年的61.3%。城镇失业登记率长期保持在稳定状态。

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过70年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4年的632元提高到2018年的32179元,年均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52年的69元提高到2018年的17252元,年均增长8.7%。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8年底住户储蓄存款余额152.60亿元,比1952年增长8383.9倍,年均增长14.7%。此外,股票、证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也不断扩大。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显著提升。人们生活已经从吃穿用的简单满足转变为对质量的追求,消费结构逐步多元化,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方面的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的出现,人们在消费方式上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个性化。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901元,比1990年的1053元增长17.9倍,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228元,比1990年的685元增长16.9倍,年均增长10.9%。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0年的56.5%降至2014年的33.6%;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0的64.4%降至2014年的30.8%。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84年的10.74平方米扩大到2014年的41.4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1984年的21.00平方米提高到2014年的61.81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经过70年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建立了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保障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对象扩大到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各种经济类型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及自由职业者和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对象覆盖城乡所有居民。财政对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至2018年底参加养老保险人数27.83万人,领取养老金9.37亿元,其中,农村领取养老金人数8.1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34万人,享受失业保险人数416人。全市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46.76万人,参保率99.8%,参加职工医保人数4.35万人。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贫困人口基本消除,因老弱病残等原因致贫的人员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补助,2018年全市1296位城镇居民和9536位农村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老年人养老事业快速发展,新建建州老年中心、社会福利中心一期等,农村幸福院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启动建设,建州老年中心“医养结合”项目二期主体竣工。

■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发展更加和谐

建国后,在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建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呈加快发展的态势。

教育事业成效显著。建国初期、建瓯教育事业发展较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低,青壮年文盲率高,1949年各类学校28所(普通中学3所,小学25所),教职工数269人(普通中学42人),在校学生数6607人(普通中学327人)。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建瓯市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至1983年全市普及了初等教育,1993年建瓯一中被评为二级达标校、建瓯二中被评为三级达标校、1996年建瓯三中被评为三级达标校。1996年“普九”和“扫盲”工作经省政府评估验收达标。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城镇人口增长迅速,为解决新增城镇适龄人口教育需求,市委、市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在城东工业园区、高铁新区新建了竹海和高铁新区两所九年制学校。一中扩建,四中搬迁等工作也在扎实推进。至2018年底全市普通中学23所,是1949年的7.7倍,普通完小57所,是1949年的2.3倍,中等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全市拥有教职工数5410人,是1949年的20倍,在校学生80919人,是1949年的12.2倍。小学在校生保留率 99.73% ,初中在校生保留率99.0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42.4%,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各类学校建筑面积74.91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面积36.11万平方米;学校藏书179.70万册,计算机拥有量6499台,固定资产7.21亿元。

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建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建国初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较落后,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悠久的历史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挖掘。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建瓯文化体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村级文化建设不断提升,1979年全市农村14个乡镇全部建立了文化站,1983年文化馆迁入市中心鼓楼,同年该馆被省文化厅评为省一级示范馆,文化馆注重发展自己的拳头项目少儿版画,极积创办少儿美术培训班,多幅少儿创作的作品被选送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参加美展并获得奖项。1985年创办了博物馆,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抢救、保护、修复。1996年新建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图书馆建成投入使用,图书馆除了设有书、报、刊、少儿读物外,还设有视听、自学、古籍、地方资料、学术讲座、业务培训等阅览活动场所,1998年图书馆通过由三级馆升为国家一级馆的省级评估验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日益增长,促进了文化体育事业与文化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创新。2018年底全市18个乡镇(街道)均设有文化站,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各类文化服务逐步电子化。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9.06%。城乡居民健身活动不断推广,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加快,2018年底市区内有公共体育场、体育馆等各类体育服务设施38个。徐墩根艺城,小松湖头体育休闲基地,云际山栈道,法制主题公园等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建国初期,建瓯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点少,医疗设施简陋,1952年全市医疗机构83个,床位103张,到1978年医疗机构发展到241个,床位数增加到1084张,改革开放后,建瓯市进一步完善市级医疗机构建设,配齐专科医院,健全疾病防治机构,完善乡镇卫生院功能,扶持村级卫生组织,城乡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水平大幅提高,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数335个,是1952年的4倍,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496人,是1952年的4.8倍,医疗固定床位数2490张,是1952的24.2倍。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从1952年的2人增加到5人。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一所由政府举办的卫生院,100%的行政村设立了村卫生所,其中,183所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2018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整体搬迁至水西新区,市总医院挂牌成立。

回顾过去成就辉煌,展望未来豪情满怀。新时代赋予新的使命,新起点开启新的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担当作为,加快绿色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为建设新时代“四富四美”新建瓯而奋斗。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