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国内新闻>
扎实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2020-12-31 09:07:25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责任编辑:王俊杰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宇文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命题,要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并从理论研究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公民道德培育、文明志愿活动、健康网络文化等方面作出规划。规划对2035年远景目标的设计,是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使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不难看出,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开辟,新时代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提上了新的日程。展望未来,我国的社会文明将得到提升,新时代的中华文明将取得新进步,展现出新面貌。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中最为辉煌、最为卓越的文明之一,伴随着近代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变迁和文明转型,中华文明在经历磨难和考验时披荆斩棘、负重前行。时至今日,百年沧桑已迎来了百年巨变,百年艰辛也换来了苦难辉煌。今天,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已经跃上新的台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迎来了光明前景。然而,我们深知,物质的繁荣并不全等于国家的强盛,经济实力的强大也并不全等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这一方面意味着我们需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还需要扎实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在这个意义上说,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社会文明质量和水平,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而且是中华文明造福人类、给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前提。

社会文明是一个综合范畴,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既包括政治文明,也包括生态文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求我们在进一步抓好经济建设、推进物质生产现代化的同时,也努力抓好思想建设,推进精神生产的现代化。十九届五中全会所作出的中长期规划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重要的命题之一,也是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议题。它意味着通过持续的社会文明建设,我国将实现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从中低程度的文明向高度发展的文明的过渡与转型。这个转型及其未来的实现程度,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是根本性、决定性的。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议》从七个方面明确了提升社会文明的政策安排和行动计划,为社会文明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具体化建设明确了方向和路径。首先,在学习教育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对于构建社会精神文明起到导向作用。理想信念教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社会政治文明固本培元、凝神铸魂。其次,在项目建设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新时代政治思想建设中居于首位,是引领性、指导性的学术研究和思想武装工程。公民道德建设、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社会诚信建设、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和网络文明建设是新时代社会文明系统的核心内容,对于文明思想的社会化、大众化至关重要。最后,在文化建设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社会主义的精神文化、志愿服务的行为文化、社会诚信文化、劳动幸福观和网络文化是支撑新时代社会文明价值体系的基础文化,对于打造坚实的社会文明基础意义重大。

新时代的社会文明是有灵魂、有方向、有价值的文明。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贡献的时代责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规划,这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承诺和担当,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和责任。我们相信,只要按照《建议》作出的规划和指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始终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