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建瓯新闻>
担当历史使命 答好时代考题 全方位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
2021-01-20 16:49:31 周安有 来源: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庄明帆  

——2021112日在建瓯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建瓯市人民政府市长  周安有


现在,我代表建瓯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各位代表连同《建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再上新台阶,“十三五”目标任务胜利完成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围绕绿色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全方位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全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0.07亿元,下降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92 亿元,增长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6.07 亿元,增长4%;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4.78亿元,增长0.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8亿元,增长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86亿元,下降3.8%;外贸出口总额24.08亿元,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45元,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64元,增长4.9%

(一)坚持科学精准,疫情防控有力有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科学施策,加强联防联控,在南平市率先出台防疫标准措施22条、制定“四类人群”管理流程,率先启用人脸识别系统、推行“线上入瓯登记”,将疫情防控精准到村、到户、到人。选送3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抽调1215人次派驻福州和厦门机场口岸。建成闽北首家县级核酸检验室,引进闽北首台新冠核酸快速检测仪,全年完成核酸检测5.32万份,实现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三清零”。科学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复学,选派31名驻企联络员、188名干部挂钩帮扶企业,列入国家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13家、贷款2.24亿元,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

(二)坚持创新突破,项目攻坚实干实效。深入开展“创新突破年”百亿攻坚行动,35项南平以上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亿元。坚持每月集中开竣工,全景实木智能家居等66个项目开工建设,北津湖旅游基础设施一期等33个项目竣工。实施线上招商、驻点招商,引进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72项、亿元以上“回归经济”项目2个。围绕“两新一重”“新三线”,谋划“十四五”项目331个,总投资989.1亿元;新增“五个一批”项目192个,总投资309.5亿元。项目要素保障增强,争取专项债项目116.12亿元,争取中央、省上预算内资金项目176737万元;全年征迁项目用地3695亩,处置批而未供用地1030亩、闲置土地211亩,竞拍赎买标准厂房7幢,闲置资源进一步盘活。“一区三园”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完成300亩台地平整,城东工业园F区道路、丰乐工业园二期道路投入使用,北苑贡茶加工园区开工建设,产业发展空间持续拓展。

(三)坚持绿色发展,产业转型提质增效。深入开展机关联企业、百名局长帮扶百家企业等帮扶活动,深化“科特派”机制,推动绿色产业集聚发展。现代绿色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扎实推进,建成高标准农田3.23万亩,播种粮食50.25万亩。晨曦种业、阳泽葡萄大棚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建成,翠松农业通过第八批省级标准化示范区验收。闽北乌龙茶科技小院连续两年被评为“十佳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入选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名单、第三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名单。市笋竹生态资源公共服务线上平台启动,“竹生态银行”为3562家经营主体担保贷款4.7亿元。先进制造业提档升级加快。加强纾困帮扶,发放企业贷款12.94亿元,投入专项奖补资金4400万元,帮扶转贷2.1亿元。持续打造竹木、食品两个百亿产业集群,千亩高端竹产业园区和笋制品交易中心有序推进,大庄竹业、丸美竹业顺利投产,大亚科技华南总部落户我市。华宇集团等3家竹木企业入选省级龙头企业,双羿竹木等3家企业入选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持续推进企业技改升级,双龙戏珠白酒扩建项目启动,黄华山酿酒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亿纸品等11家企业获评省“百千”重点企业,富晶宝等5个项目入选省级技术创新重大项目,利树热电联产等8个项目列入省两化融合重点项目,新增专利139件。商贸服务业特色凸显,实施“旅游+红色+夜间经济”发展模式,开发红色旅游路线11条,评出首届“建瓯名小吃”930家。闽台同根茶园景观提升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建发夜市等夜间经济文化示范点建成投入运营,湖头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闽北电商快递分拨中心项目有序推进,宏创通网络货运平台投入运营,闽北物流中心加快建设。积极创建“建字号”公用品牌,成功举办中国乌龙茶产业(建瓯)高峰论坛。新增“武夷品牌”授权企业33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建瓯锥栗入选网友“2020我喜爱的中国品牌”。

(四)坚持生态宜居,城乡建设卓有成效。启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城北片区规划、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顺利完成。持续开展“打赢城市建设管理翻身仗”活动,中山西路等9条道路“白改黑”、钞库巷等17条背街小巷完成改造提升,新建改建公厕8座,三江口大桥开工建设。水南二桥、北坪防洪堤等水美项目加快建设,东门水厂完成改造提升,南环路道路及景观提升、北环路附属工程等项目投入使用,云际山公园二期将在春节前成为市民打卡点。深化乡村振兴“1N点”模式,36个省级试点村和2个示范点建设加快,184个村完成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可建村、房村村分别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2019年度福建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百日大会战和大战60天“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新建改造示范农房1073栋、三格式化粪池4836个,阳泽村等6个村庄被列为国家森林乡村,吴大元村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道237线玉山至屏南界道路完成主体工程,衢宁铁路建瓯东站建成通车。落实“两高”、普铁沿线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城西污水处理厂一期、14个乡镇集镇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池畲溪得到有效治理,境内3条主要河流水质为Ⅱ类。获省上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正向奖励1500万元。

(五)坚持发展为民,民生事业见行见效。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85%16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年度任务。脱贫攻坚成效持续巩固,发放扶贫小额信贷9876.45万元,惠及贫困户2215户,24个贫困村饮水安全提升项目完成。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市立医院提升改造等项目加快推进,市妇幼保健院、市立医院内儿科病房建成。持续开展“打赢教育翻身仗”活动,实施校安及薄弱环节提升工程21项,新增普惠幼儿园3所,一中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健康养老事业加快发展,建州老年中心二期、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养结合项目加快建设,社会福利中心二期竣工,“公建民营”养老模式在央视新闻频道宣传报道。残疾事业进一步提升,“福乐家园”残疾康复中心投入使用。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东岳庙修缮完成,迪口郑魏村等3个传统村落完成改善提升,闽浙赣省委驻地等6个红色文化展示馆建成开放。2022年第十七届省运会比赛场馆项目有序推进。获第四届南平市运动会群众部团体总分一等奖、青少年部团体总分第二名。举办全国郊野钓鱼大赛,获评“最美钓场”。市融媒体中心投入使用,首部《建瓯市志》出版。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市公共实训基地建成投入使用。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9.7万人、失业保险1.53万人、工伤保险4.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750人。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化解不良贷款2.74亿元。持续推进问题楼盘处置,放生池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下水南棚户区改造持续推进,启动莲花山庄、盛海小区等6个老旧小区改造。

(六)坚持政治建设,政府服务高质高效。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议案2件、代表建议82件、政协提案86件。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行政服务中心搬迁新址,实施“不见面”审批事项847项,审批服务提速提质。持续深化“平安建瓯”,加快“雪亮工程”建设,推行“接管通”工作机制,普及应用“闽事理”政法移动服务平台,建成市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创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2个、示范村18个。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深入开展,打掉涉黑组织1个,恶势力犯罪集团、团伙9个。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0%,现行命案“零发案”。食品安全溯源建设持续推进,录入“一品一码”135万条。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5个国省道治超非现场执法动态监控设施投入使用,整治房屋结构安全隐患727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顺利完成。全面从严治党、依法行政和廉洁行政进一步加强,通过南平市“七五”普法总结验收。坚持精打细算过紧日子,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三公”经费同比下降22%

各位代表,2020年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十三五”规划画上了圆满句号。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过去的五年,是建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五年,是对外影响显著提升的五年,也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攻项目、促增长,综合实力再上新高度。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7%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是2015年的1.4倍,年均增长5%。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是2015年的1.23倍和1.18倍,年均分别增长3.9%3.4%。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8%8.3%。“一区三园”建设加快,基础设施累计投资8亿元,引进企业38家,2020年园区企业产值106亿元,税收1.2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了82%65%,排名从全省97家开发区倒数第二上升至第42位。

五年来,我们抓创新、促转型,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1.0% : 42.2% : 36.8%调整为2020年的19.4%36.7%43.9%。规模工业产值达252亿元,企业入库税收达2亿元,比2015年增长37%。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科特派”机制持续深化,笋竹产业“互联网+”区域化、链条化不断拓展,竹木百亿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凸显,2020年产值达129亿元,被认定为“笋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再获“中国根雕之都”称号。绿色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笋竹、茶叶、锥栗、蔬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持续放大。数字信息、文旅、物流等产业持续做大,电商快递行业加速发展,2020年线上销售额22.3亿元,是2015年的4.68倍,被确定为全国“电商示范百佳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

五年来,我们重建管、促形象,水美城乡呈现新面貌。城乡建设累计投入76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5倍。城镇化步伐加快,水南、高铁片区开发扎实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3.5%。打赢城市建设管理翻身仗、水美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完成40条城区道路、48条背街小巷、7个农贸市场、34个公厕和南环路、北环路提升改造,建成云际山公园栈道、东岳大桥。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建设美丽乡村65个,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7个。城乡路网建设加快,改造提升国省道路54公里、农村路网332公里、危桥36座,建成安全生命防护工程879公里,“三产路”建设总规模位居全省县(市、区)第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退出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市名单,获评“福建省森林城市”。

五年来,我们补短板、促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市各级财政累计用于社会民生支出143亿元,占全市公共预算支出八成以上。累计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77个,投资40.45亿元。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36个贫困村、4545户贫困户10428人脱贫摘帽。社会保障持续增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9597人,实施棚户区改造50万平方米,建成保障房4325套。教育、卫生健康实现双提升,教育累计支出38.18亿元,实施教育提质工程210个,新建教学综合楼28幢,投资4亿元的一中新校区交付使用,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评估验收;完成卫生健康机构改革,实施卫生乡村一体化管理,新建医院6所,中西医结合医院完成整体搬迁,公共卫生服务布局更加合理。推行多元化养老模式,新建、提升养老机构15所,“公建民营”养老模式走在前头。文体事业取得新成就,迪口值庆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博物馆新馆建成,斩获第二届全国青运会金牌2枚、第十六届省运会金牌4枚,歌舞娱乐场所专项整治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突破,累计化解不良贷款26.68亿元,不良率从8.21%降至2020年的2.23%;化解问题楼盘12个,交房2868套,占征迁户、购房户的77%。“平安建瓯”建设持续深化,“接管通”工作机制和“闽事理”政法移动服务平台得到省上肯定,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连续三届被省上授予“双拥模范城”。

各位代表,奋斗伴随艰辛,成绩凝结汗水。“十三五”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戮力同心、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建瓯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向驻瓯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建瓯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层次仍然偏低,绿色资源优势拓展不够;产业结构不够优,新业态新产业项目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龙头引领不够,产业集聚发展还须加力;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不够,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社会治理效能还需进一步提升;干部思想解放不够、担当意识不强、开拓进取能力不足问题没有有效解决,服务新时代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以钉钉子精神,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开启新征程,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 

“十四五”时期既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提请大会审议的《建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总结了“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分析了“十四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中央、省上、南平市和建瓯市委战略部署,提出今后五年和到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和各项措施。

《纲要》提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年均增长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全员劳动生产率10.9万元/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6.1个百分点,研发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达1.13%。这些目标是在综合考虑未来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市实际的基础上提出的,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纲要》提出全面开启新时代新建瓯建设新征程的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积极实施传统产业科技创新行动,引导传统龙头企业与信息基础产业、冷链物流业、电子商务业等新兴产业集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创新人才集聚工程,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加快建瓯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积极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模式,推进农业智慧化、特色化、品牌化。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生物产业集聚倍增、数字信息产业融合赋能,推进先进制造业做强做优,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实现全产业链发展、集聚集群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突破,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推进“一区三园”向“一区多园”发展,推动“一园一特色”。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发展支撑能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综合、智慧、绿色、平安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统筹抓好防洪排涝、农村供水一体化、水土保持治理等重点建设,实施管道燃气、电网、水电等能源建设提升工程,构建城乡水利能源保障体系。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实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城市智慧中心。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全面实施“南拓北进、优西升东、强内联外、塑造特色”的空间发展策略,保护和优化老城区,完善水西片区配套,推进水南片区和高铁新区建设,加快城北片区开发。全面加强城市管理,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一体化,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坚持教育优先战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特色教育多元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实施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健康建瓯”。实施高质量就业行动、多渠道创收行动和公共保障提升行动,全方位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筑牢兜底保障制度防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提升文化软实力。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制度机制,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推动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和文化自然遗产保护、挖掘、利用,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发展、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七)厚植绿色生态新优势,打造美丽中国“建瓯样本”。深化“武夷山水”“建字号”品牌梯队建设,推动“竹生态银行”市场化运作,加快培育“水美经济”新业态。完善生态保护责任机制,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茶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建设国家级森林城市。

(八)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有效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闽东北协同发展区、“海丝”核心区建设,用好笋竹产业高峰论坛建瓯峰会、茶博会等各类对外交流平台,持续提升对外开放影响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营造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九)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筑牢平安建瓯建设新防线。大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平安建瓯”建设,深化“接管通”“闽事理”机制。健全经济风险预警和化解机制,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营造良好安全环境。

 三、迎接新挑战,扎实做好2021年工作 

2021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第一年。我们要正视后疫情时代危机并存,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建设“三区一中心一强市”,深入开展“大美建瓯”建设活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更好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努力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外贸出口总额增长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5%;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5%;城镇登记失业率、节能减排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创新引领,全力实现绿色发展开新局

提档升级绿色产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力争培育国家级或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实施实体经济“百千万”行动,举办第三届中国笋竹产业(建瓯)高峰论坛,支持大庄、双羿、百丰、丸美等竹木加工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建设宏泰竹制品、竺骏户外产品、大简竹材、瑞景智能家居等生产线,加快建设笋制品交易中心、鲲鹏(大亚)物流园,推动笋竹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积极培育“专精特新”和省、南平市重点骨干及小巨人领军企业,鼓励企业走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发展之路,支持利树二期项目建设。积极谋划玻纤产业开发,加快福矛酒业文博园、双龙戏珠扩建项目建设,支持水仙药业产能倍增。力争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家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亿元企业10家。

做强做活商贸旅游。积极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持续培育消费增长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水美经济”新业态,加快建州不夜城、江滨国际夜市、家居建材生活广场建设。主动融入“低碳之旅·畅游武夷”活动,启动龙门大峡谷生态旅游、中清山旅游度假区等项目,持续推进归宗岩—北津湖—根艺城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建瓯小吃产业,加快创建小松湖头国家4A级、小桥阳泽国家3A级景区,推动星级宾馆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打响“游在武夷、吃在建瓯”旅游品牌。

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级示范县建设,加快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建成闽北快递分拨中心,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满天星”网商培育工程,鼓励引导群众发展直播带货,发展绿色产品垂直电商平台,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支持宏创通网络货运平台加快发展,促进货运物流回归,加快壮大汽车后市场,全力打造闽北电商物流中心,力争新增3A物流企业2家。

(二)突出项目带动,全力打好动能转换组合拳

提升项目投资。积极融入闽东北协同发展区,深度对接长三角、粤港澳,推进“山海协作”和“瓯台交流”,着力引进一批引领性、带动性、植根性强的项目落地。强化“一把手”招商、以商招商、乡情招商,促进发展“回归经济”,力争新增投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个以上。深化项目攻坚,坚持每月集中开竣工活动,加快殡葬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筹岭风电场21台风机组建成并网发电。全年计划实施南平市以上重点项目48个,总投资246.98亿元,“百亿攻坚”项目28个,总投资超百亿元。

强化要素保障。全面落实市领导挂钩帮扶、“一企一策”等工作机制,打通“五难”操作链。落实减税降费和扶持实体经济政策措施,用好、用活、用足各类激励政策。强化政银企对接,创新发展绿色金融,深化“竹生态银行”运行机制,加强政府转贷帮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扎实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加快建设城东、丰乐污水处理厂项目,力争完成招商台地1000亩,腾笼换鸟企业4家。

做优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件事”改革,实行“全流程网办”,拓展“中介代办服务”项目。持续推进新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力争行政审批事项只进“一扇门”,“一趟不用跑”事项达80%以上,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标准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三)突出做精做美,全力推进城市建设高品质

高水平建设水美城市。持续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完善提升城市总规。创新水美项目融资和运作机制,加快推进通仙门至东门段堤路结合及上、下水南段生态提升等项目建设,培育发展亲水休闲、临水康养、滨水体育等新业态,提升“三江六岸”颜值。积极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启动黄华山公园改造提升,推进城市绿化美化,增添城市新景观,持续提升城市品位。

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城市发展三年行动”,积极推动城市更新,启动城北片区一期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和水南、高铁片区开发建设,启动内河整治,力争完成老旧小区改造7个。扎实推进三江口大桥、水南二桥建设,启动水西桥西侧沿江大道、天马路与北环路衔接线项目,不断完善城市路网。加快实施芝宁街、元泰街、郡城路、打锡巷等道路“白改黑”,改造朝天门等8条背街小巷,新建水西建材市场等4处停车场、900个停车位,加快推进垃圾综合处理厂和燃气管道建设,持续补齐城市短板。

高要求推进城市管理。创新城市管理理念、模式,加快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建设,加强城区重点路段监管,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精细管理,推广“随手拍”,抓好城区市容日常巡查及监管,严厉打击“两违”行为。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扩大试点范围。倡导共建共管共享机制,鼓励物业企业创建示范小区,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四)突出产业振兴,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新突破

壮大绿色特色农业。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加快“二区一园一强镇”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等项目建设,推动“农业+”多元融合发展。着力建设“一区四带”,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箬溪生态园、北苑贡茶加工园区建设,抓好中茶项目落地。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推进省农科院闽北分院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培育“武夷山水”“建字号”等公用品牌,带动绿色产品溢价增值。

建设宜居富美乡村。开展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1N点”,全面推进北苑贡茶、徐墩根艺、小松旅游康养、吉阳商务等特色小镇建设,新增2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深化“一革命四行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铁路及“两高”沿线环境整治。深化“万人保洁”,实施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村污水处理厂建设,打造星级美丽乡村。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启动西环路项目设计等前期工程,推进龙村到东峰坤口三级公路建设。全年建设农村路网40公里、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00公里,危桥改造2座。

建设淳朴文明乡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深度发掘农耕文明、乡村传统、特色文化、民族风情,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争创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推进移风易俗,加快推进乡镇公墓建设。开展“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培育文明乡风。

(五)突出改善民生,全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努力办好民生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21年,努力办好17个为民办实事项目,计划总投资12.77亿元,2021年投资6.11亿元,分6类,其中,城市基础设施项目4个,投资1.9亿元;公路交通项目3个,投资1.88亿元;卫生教育项目2个,投资4400万元;文化体育项目3个,投资7250万元;生态环境项目1个,投资745万元;社会管理项目4个,投资1.09亿元。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实施“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加快建设朱子学校,新增普惠性幼儿园3所。推动特色教育多元化,扎实推进职业中专校外实训基地和职教中心建设,引进扶持优质民办教育。组织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鼓励创办0-3岁托育机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总医院管理,整合优化提升医疗设备和资源,加快推进市立医院提升、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养结合项目建设。继续开展“省外引才”和人才回归行动,充实教育、医疗等人才队伍。继续推广“公建民营”养老模式,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高端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传承和弘扬特色文化,持续推进孔庙、东岳庙、北苑御焙遗址、迪口值庆桥保护开发,加快推进博物馆新馆展陈工作,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和临江门—威武门修缮保护。积极备战十七届省运会,完成省运会皮划艇、赛艇和蹦床三个项目场馆建设。

加强民生保障。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雨露计划”“春潮行动”,力争新增城镇就业1100人。坚持“应保尽保”,推进社保“全覆盖”。实施政府购买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保修厂、齿轮厂、放生池等棚户区改造和龙船塘、瑶坪安置房建设,力争建成安置房883套。

(六)突出联防联控,全力加快基层治理现代化

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人物同防,加强“大数据+网格化”管控,健全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常态化防控机制。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守牢生态环保底线。主动参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建设,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面推进国土生态空间保护修复,健全空气污染应急响应机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强化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加强水源地保护,开展中小流域生态、水土流失治理和河道清淤疏浚整治,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城西污水处理厂(二期)及配套管网建设。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扎实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理、新绿源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场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化文明创建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双拥模范城创建。持续深化“平安建瓯”建设,启动“八五”普法规划,普及推广“接管通”工作机制和“闽事理”政法移动服务平台。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巩固和深化专项斗争成果。持续开展禁毒整治,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全面推进“雪亮工程”,加快建设公安机关技术用房及人防地面应急指挥中心,提升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治理“餐桌污染”,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加强应急管理,增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遏制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

此外,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全市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统筹做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审计、气象、地方志、金融保险、通讯、老龄及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四、展示新作为,建设实干担当的服务型政府 

新征程,新机遇,新作为。我们要认真落实“八个坚定不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实干担当的服务型政府。

系好扣子,擦亮对党忠诚的政治底色。全市各级政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深化政务服务创新,优化办事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水平。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切实提升政府公信力。

勇挑担子,增添敢闯敢试的担当亮色。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进一步解放思想,对标深圳精神,发扬“晋江经验”,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敢为人先,拼搏进取,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四下基层”等优良作风,推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坚持夙夜在公,勤政实干,践行斗争精神,不断提升工作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

常照镜子,永葆干净干事的清廉本色。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实省委“五抓五看”,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福建省实施办法,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政府过“紧日子”。加强风险防控,加大对财政资金、国有资产、公共资源、农村集体资产以及各类专项资金的监管和审计,严肃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查各种隐形变异“四风”问题,始终保持廉洁本色。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提高重大行政决策质量,努力开创全面依法治市新局面。

各位代表,宏图绘就,当扬帆破浪;使命在肩,更须策马扬鞭。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以勇立潮头的志向气魄,保持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弘扬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为全方位推动建瓯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而努力奋斗!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