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建瓯新闻>
林小娟:以他乡为故乡 以真心护成长
2021-05-24 15:54:32 叶秋艳 葛悦月 文/摄 来源: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庄明帆  


“我是一位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我也许无法成为一位称职的妈妈,但我必须成为一位称职的乡村教师。家长把孩子交给了我们,我们就必须担起这份责任,方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

林小娟是东游镇墩上村叶柳春希望小学的一位教师。2017年,她从距离学校245公里的罗源县来到了墩上,从此在闽北乡村扎下了根。

在学校,她担任三年级班主任,还承担了语文、综合实践、道德与法治、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工作。为了心无旁骛地投入教学,2019年,还未休完产假的林小娟把四个月大的孩子托付给了婆婆照顾,自己则匆忙赶回学校教学。长期的分离导致孩子见到她时总是习惯性地喊“奶奶”,对此,林小娟的内心五味杂陈,没有见证孩子跌跌撞撞学走路,咿咿呀呀学说话,甚至在孩子生病时都没有完整尽过一个妈妈的责任。

但在林小娟看来,比起一名母亲,乡村教师是她更重要的身份,农村的孩子更加需要一名勤恳的教师护航他们的成长。所以一直以来,她都把学生放在了第一位。当年班里一对双胞胎作业屡屡不交,孩子惧怕老师批评,大眼含泪哭着说:“我们看不懂题目不懂做,爷爷奶奶去干活了,他们即使在家也不懂教。”为了弄清真相,放学后便跟着俩孩子去她们家里家访,房子设施简陋,原来孩子父母离异,几乎是老人带大的。“既要抚养又要教育。我们现在年纪大了,都不知道能照顾她们多久了。”爷爷一直叹息,奶奶泪水也流了下来,她望着白发苍苍的两老人家不由得心里也酸酸的。

“在墩上村,很多孩子父母都外出务工,他们也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留守儿童。所以对于他们而言,陪伴是最好的爱。”为此,林小娟视留守儿童如己出,每天放学后,她都无偿为辅导作业,一直陪伴着他们安全到家后再安心返回学校。她还自发购买了皮筋、五子棋、课外故事书等物品丰富孩子们的课间生活。平常,林小娟会利用班会课让学生们观看《走路上学》《闪闪红星》等教育类电影,会分享她回家路上的见闻,会聊她家乡的风俗和语言,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一张张小脸蛋洋溢着幸福的光彩。在与孩子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她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爱护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珍视童心,呵护童真。“我愿意永远做一株扎根在乡村土地上的树,每天执着守望着一株株破土而出的‘小树苗’,和他们一起面朝阳光、心怀希望地成长。”林小娟的话语充满笃定和自信。

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担心教学经验不足,林小娟就充分利用课后“充电”时间,不仅积极与其他老师针对地交流探讨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还踊跃参加学校举办的教研活动课,从中学习经验,还自学通过了福建教育学院本科段的小学教育专业考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采取灵活多样、民主的教学方法授课,如学习散文诗时配乐朗诵,学习记叙文时分角色进行课文朗读,有时还举办生动的小品表演,词语大赛等,学生们学习的氛围更浓了,积极性也更高了。

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林小娟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个人性格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一次的家庭作业她都努力做到面批,批改完试卷也会与学生们进行详细的卷面分析。课余时间,她还逐一家访,与家长共同商量教育孩子的最佳办法。渐渐地,林小娟的用心终于有了回报,期末考试中,一个班19个学生,有11人取得满分的好成绩,最低分也从60分攀升到了80分。在担任班主任工作中,她所任教的三个班级平均分和排名常常是名列前茅。她说:“每次考试只要看到班级的孩成绩有提高,都会比穿件新衣服或吃顿大餐还开心!想到将来自己教的孩子慢慢长大成人,个个有出息,更将是无比的幸福”。

在墩上村教学的这几年,林小娟为之付出最多的是学生们,收获最大的幸福源泉也是学生们。每逢假期,听到许多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发来语音“林老师墩上七夕庙会很热闹,我们很想您,祝您节日快乐!”林小娟都感到无比地满足。她说:“当年我大着肚子请产假回家时,学后家长们自发的来学校送我。一坐上车,我的泪水瞬间就滚落下来。”

高昂的工作热情、勤恳的工作作风、无私的默默付出,让林小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同事的认可、家长的信任和孩子的喜爱。2019-2020学年,她被评为东游镇“优秀教师”,师德师风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辛勤的付出结出了硕果,更加坚定了她做一名优秀乡村教师的信念。林小娟早已把墩上村看作了第二故乡。“只有更多的乡村教师留下来,才能给乡村学生一个更好的未来,所以即使远离家乡、远离孩子,我都会尽全力尽好这份职责。”林小娟说。

作为一名青年教育工作者,林小娟坚定而无畏地选择了扎根乡村,付真心于三尺讲台,献真诚于人民教育,在墩上村孩子的心里埋下了爱与奉献的种子,也为青年人树立了榜样。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