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守信 沙无泞:烈士后代牢记外婆嘱托 义务守护革命历史遗迹38载 沙无泞,女,1949年3月生,福建南平建瓯市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旧址讲解员。作为烈士的外孙女,沙无泞无偿捐赠祖宅,传承红色基因,义务讲解38载,累计受众达10万人。沙无泞曾获全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福建最美文物守护人等荣誉。 “我的外祖父刘葆彝是北京‘三·一八’惨案中与刘和珍他们一起为国捐躯的47位烈士之一,建瓯人。外祖父牺牲时才24岁,如今他离开我们已近百年了。”近日,在中共闽北临委旧址纪念馆,讲解员沙无泞给建瓯市芝山街道党员干部、巾帼志愿者讲述红色故事。 中共闽北临委旧址也是刘葆彝烈士故居。1984年,刘葆彝的后人自愿将房屋赠送给建瓯县人民政府;1985年,由建瓯县委、县政府拨款修复,并将其辟为中共闽北临委旧址纪念馆;1996年,经南平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南平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旧址纪念馆毗邻当年客商云集的临江门码头,置身于老城西一片闹中取静的小巷子里。这里曾是一座具有明清风格的三进合院古民居,其中一座砖木结构的三层书厅中西合璧,由革命烈士刘葆彝亲手设计。除了偶有外出办事,每天早上,沙无泞都会风雨无阻地打开纪念馆大门。 为了让“永久传承”的愿望得以继续实现,沙无泞在缺乏经费、管理人员的情况下,决定自负水电费,自己来讲解。 许多当年在中共闽浙赣省委工作过的老同志、刘家曾经的师友等,听说“闽北临委旧址”修建成了纪念馆,纷纷前来参观探望,让沙无泞的讲解材料愈发完整起来。 “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家也由纯粹的爱国主义思想,逐渐升华为要解放全人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沙无泞说。 “作为烈士的后代,我感到很光荣。我能做的就是努力把革命故事讲好,把革命精神发扬光大。”采访沙无泞时,她的大女儿为她做好午饭,正要离开。馆里来了访客,女儿、外孙辈们也都很乐意帮忙接待。“所以我还是后继有人的,我不担心。”老人愉快地说,“即使有一天我不在了,这房子还在。政府会派讲解员来,这些红色记忆会一直传承下去。”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