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之一、建瓯市巾帼红色讲解员沙无泞的先辈一家是个典型的革命家庭,不仅与中共闽北临委革命历史有关,沙无泞的外公是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中为国捐躯的47位烈士之一刘葆彝烈士,在抗日战争期间,建瓯城区序五里43号这个便于革命工作隐蔽的特殊建筑及其走出的家庭成员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1926年3月18日,沙无泞的外公刘葆彝参加了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北京总工会、学生联合会等60多个团体和80多所学校共约5000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抗议日本军舰侵入大沽口、炮轰国民军,声讨英美日等八国无理通牒中国的罪行。会后,群众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当队伍来到段政府国务院门前时,遭到埋伏的军警排枪射击和大刀砍杀,当场打死47人,伤200多人的惨案。沙无泞的外公刘葆彝为此牺牲了。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陈乔年均被打伤。 刘葆彝烈士的牺牲对于沙无泞外公的家庭来说,打击是惨重的。但是,烈士的亲人、后人没有因为他的牺牲而悲痛畏缩不前。“‘为国牺牲心可碎,前赴后继志益坚’。烈士的‘生而精彩死而不朽’的精神,激励鼓舞我们三代人永远奋进。”沙无泞动情说。 沙无泞介绍,她外祖父刘葆彝的弟弟刘葆康,也是沙无泞的叔公,抗日战争爆发,到大西南,活跃在缅滇公路的运输线上为抗战运送医药等军需用品。背井离乡,10多年没回家。 外公牺牲了,外叔公又出去革命了,这时候的刘烈士家中除了沙无泞的外曾祖父刘德枢,家中三代人中还有9位女性,可谓刘家一门女将,她们是婆媳、姑嫂、母女、妯娌、姐妹关系。1938年,刘葆彝烈士的大女儿刘静贞,也就是沙无泞的大姨,刘葆彝的次女刘淑贞,也就是沙无泞的母亲,都传承着她们父亲的革命精神。在中学读书,国难当头,两女曾报名投军,未获当局批准,然已名震山城,后又在建瓯的“抗日七七剧团”宣传抗日兼擅歌舞,轰动全邑。长她俩几岁的小姑姑刘季秀(刘烈士的小妹)也在剧团宣传抗日演出,是建瓯县的妇女会长。姑侄3人她们在建瓯的大街小巷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唱抗日歌,演抗日戏,在建瓯老一辈人的心里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沙无泞的父亲沙陆墟当时是“七七剧团”的团长兼编剧,也是《闽北日报》的编辑兼外勤记者。沙陆墟是江苏无锡人,1937年11月,在中共无锡支部组织的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简称“锡流”)任总务长。“锡流”七、八十人跋山涉水辗转千里来到江西九江,分两路一路到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转赴延安。沙陆墟这路到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安排在赣东的铅山石塘镇。在新四军石塘政训班学习后,由闽浙赣特委分配参加抗日工作,见到了特委书记曾镜冰。沙陆墟被派闽北建瓯《闽北日报》做地下工作,命他担任建瓯的统战工作,凭组织介绍为交通员谋筹车船和盘缠,为到建瓯的地下党介绍公开职业。因为同刘家的特殊关系,山上下来的同志,也经常被他带到刘家歇脚。久而久之,刘家三代人的热情好客,同志们到这里,感觉在家一样。他们在这里交接工作,互换信息,同志遇到困难危险也会到这里,暂避风头,并且还会得到经济上的援助,这里又成为抗战时期期间党在建瓯的秘密交通联络站。 1941年,沙无泞的大姨刘静贞瞒着母亲郑瑞芝,悄悄地同妹妹刘淑贞商量后,到山上省委机关工作。刘静贞上山后是电台的报务和文化教员。她教山上的工农子弟识字扫盲。山上条件艰苦缺医少药,不慎她还染上了肺结核,但她坚持没下山,并加入了共产党。1942年被省委派到江西铅山河口镇参加反特地下工作,化名林美珍。以庄征(化名林俊仁)堂妹身份,在庄征直接领导下工作。1943年9月间,刘静贞因叛徒吴友松出卖被捕,被严刑逼供,遭受人间地狱的折磨。最后敌人又把刘静贞送进了崇安的上饶集中营,反动派签了枪杀令,只等枪决了。抗战胜利了,在重庆国共两党谈判的《双十协定》条款中确定要释放政治犯和爱国进步人士,这样刘静贞于1945年11月才得释放,重得自由。 沙无泞的母亲刘淑贞因为当年师范毕业在符山小学教书,同时一直接待山上来的同志和地下党同志,与他们熟悉,有掩护经验,留在城区家里继续接待这些革命同志。(范小辉)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