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 魅力建瓯> 本土文化
陈德与建瓯版画
2017-11-10 11:40:42 卞爱基 来源:建瓯市政府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在鲁迅笔下,作为“匕首和投枪”的版画(又称木刻),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蓬勃发展,成为时代的号角,吸引了众多青年投身革命事业。版画既具有内在思想性又蕴含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笔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饶有兴趣地收集各地版画资料,剪贴成了洋洋洒洒几大本,同时又嗜好集邮。在1983年建瓯首届邮展活动中,由集邮协会印制的纪念封和纪念卡是版画家陈德先生精心设计的。邮友们在邮局集邮门市部购得这套纪念邮品后,看到画面上印有木刻图案邮展纪念封、卡,在邮展现场纷纷请他签名留念。此前,中山路实验小学附近有一家工艺刺绣店,店内代书师傅黄行仁是当时集邮协会秘书长,因此这里常常聚集着许多集邮爱好者,陈德先生因参与设计工作,时常来此与邮迷们探讨纪念品图案设计问题,言谈中对建瓯版画的敬业精神及影响力令人仰慕。邮展期间,我曾带上几幅建瓯版画资料到鼓楼(文化馆)找陈老先生评点论述,他看后还简要地谈及了建瓯版画不凡的历史印迹。笔者后来翻阅许多有关史料,终于发现1961年版中华书局的《辞海》第11分册中有这样辞条专述:“建安版画 我国雕刻流派之一。在宋元时代,福建建安的刻本就很著名···明代中盛行插图,建安开始最早,所刊图书多取上图下文方式,自成风格···为读者所喜爱。”由此可见闽北建安版画的历史积淀由来已久。

陈德,祖籍闽侯,1929年生于崇安(今武夷山市)。据他所述,他从小随父亲学习照相,后来逐渐对木刻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从12岁起就结下不解之缘并伴随他的一生。最初他见到街上刻印店铺师傅用平口刀刻划图案,便开始模仿着用平口刀在木板上刻划。每次看到店里活灵活现的版画图案,使陈德耳濡目染,流连忘返,幼小心灵产生了强烈共鸣。

1937年,著名画家苏梧、暨郁文、汪海青、林昌明等人先后在建瓯县城联合举办版画、国画等画展,历时两年。到抗战时期的1942年,在周恩来的重视和关怀下,在重庆成立了“中国木刻研究会”,福建等少数省份设立了分会,在总会统一领导下开展木刻运动。此间江浙一批版画家来到福建崇安等地开展革命活动,其中有我国著名的版画家郑野夫、邵克平、杨可扬等人。他们在崇安赤石开办了一家木刻工厂,制造木刻道具等用品。当时来到福建的老一辈版画家章西崖、朱鸣岗、柳村等人举办了展览会,作抗日宣传及报刊发表。这使年少的陈德如鱼得水,他每天步行四、五里山路到赤石参观木刻展览。在这里,他买得了伴随自己半辈子的如意刻刀。陈德兴致极高,每天风雨无阻如饥似渴地在这里学习钻研木刻艺术。他白天认真参观,晚上实践创作,总是一块木板刻了刨,刨了刻地反复无数次,直到把他所熟悉的生活画面的田园风光,林海松涛等等从他心灵中化作一幅幅美丽动人画面,成就感顿时涌上心头,擦干脸上汗水,流露着惬意神情。之后,他到崇安中学就读,联系了几位同学成立了木刻小组,研讨专业知识。当时郑可夫、杨可扬、邵克萍等人将抗战木刻作品寄到建瓯中学,建瓯版画运动也如雨后春笋地发展,日益受到瞩目。建瓯当地报纸《建报》曾经开辟过“黑与白”副刊,后来又发行《木刻版画》半月刊。陈德说,这就是新兴木刻运动在建瓯发展的萌芽时期。

抗战胜利后,外省版画家陆续离开闽北,建瓯版画事业受到一定影响,经历了一段沉寂期。新中国成立后,建瓯版画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也为陈德的艺术发展前景开辟了广阔天地。他与成长起来的一批新同事以旺盛的精力投身于大众版画创作、辅导与普及之中,致力于打造具有建瓯特色的艺术风格,培养人才,为建瓯版画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1年陈德调到建瓯县文化部门工作,担任县文化馆美术干部,建瓯的木刻创作活动日益壮大,大批或专业或业余的版画艺术人才涌现,许多优秀作品问世,焕发了勃勃生机,此后建瓯版画业声名大振。陈德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业余创作,成绩斐然,创作了大量版画作品。这些朴实无华、生动感人的画作先后参加了全国各地以及省、地、县美术作品展览,并在省内外的一些刊物上发表,获得了人们的好评。

据陈德生前回顾,早在1965年他的版画《促膝谈心》入选第五届全国版画展后,他更加树立了信心。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建瓯培训了大量版画爱好者,到八十年代改变了美术活动落后的局面,形成了一个以版画为主,生气勃勃的美术创作队伍。改革开放以来,他与同事们促进了建瓯版画业的蓬勃发展,引发省内外美术界的重视。建瓯文化馆在70年代末也由2人增加到8人,其中陈德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等职。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