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国际新闻>
美下退约通牒,“后中导时代”将来临?
2018-12-06 11:32:15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林强  

《中导条约》的由来

《中导条约》全称《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由时任美苏领导人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经过多年紧张谈判,于1987年12月8日共同签署。

条约规定,美苏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

《中导条约》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协议,因为这是自有核武器以来美苏首次达成的真正削减核军备的条约,被视为双方为限制军备竞赛迈出的重要一步。

本周六(12月8日)是《中导条约》签署31周年纪念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却在周二对俄下最后通牒:除非俄罗斯恢复履约,否则美国将在60天后暂停履约。分析认为,美方通牒可能预示新一轮军备竞赛,或对国际安全,以及冷战以后建立的世界军控体系产生严重影响。

美国:再给60天期限

美方此次发布预告的时机颇为微妙。蓬佩奥4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参加北约外长会议时说,俄罗斯违反了《中导条约》,除非俄重新“完全、可验证地”履行《中导条约》,否则美国将自12月4日起的60天后暂停履约义务。换言之,60天内,美国不会生产、试验或部署条约所禁止的导弹。60天后,情况可能有变。据悉,正式退约程序需要提前6个月启动,意味着美国或于明年2月(60天后)宣布退约。届时,美国还可能单方面宣布自己不再受到条约约束。

根据蓬佩奥给出的“官方理由”,美国感觉自己成了“冤大头”。他说,俄方研制的SSC-8(俄方称9M729)型陆基巡航导弹对美国及其盟友造成安全威胁,美国没有必要继续遵守一项限制其应对俄违约行为能力的条约。

还有观点认为,美方“甩锅”背后可能隐藏另一个动机——自身发展导弹的“私心”。此前,美国曾给自己松过“紧箍”。2002年,美国单方面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简称《反导条约》),此举被指为研制、发展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扫除障碍。如果美方60天后再给自己“松绑”,便可生产、试验或部署条约所禁止的导弹,就此取得自身发展导弹的合法性。

俄:美未提供证据

近年来,美俄之间关于《中导条约》也是“互怼”不停,有时还火药味十足。根据美国国务院的说法,自2013年以来,美国多次向俄罗斯表达对俄制SSC-8型陆基巡航导弹的担忧,但俄方拒不回应美方关切。不过,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4日表示,俄罗斯一直坚定不移地履行《中导条约》,“这点美方很清楚”。

今年10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会退出《中导条约》,同时指责俄罗斯长期违约。俄罗斯总统普京随后表示,如果美国退出《中导条约》,俄罗斯将立即作出针对性回应。普京5日表示,美国指责俄罗斯违反《中导条约》,但并未就此提供证据。

恐将打破战略稳定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和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曾经参与《中导条约》谈判,两人在《华盛顿邮报》发表文章,警告弃约的可怕后果:“近年来,大国关系日趋复杂。放弃《中导条约》将会导向新一轮军备竞赛,破坏战略稳定,增加误判或技术失败风险,从而导致一场破坏性极大的战争。”两人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弃约,而是保存和修正条约。

据悉,欧洲领导人也寻求美俄达成妥协,以拯救《中导条约》。今年10月,欧盟发表声明,认定《中导条约》签署30多年,构成维持欧洲安全体系“必不可少的基石”,有助于遏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媒体先前报道,美国政府原计划4日发出退约通知书并暂停履行条约义务。特朗普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上周末在阿根廷会晤后,美国政府决定延期两个月采取行动。

有观点认为,基于特朗普政府以往的“退群”经历,美国最终退出《中导条约》的概率不小。此举不仅可能加剧美俄对立,也可能在美欧之间再添新隔阂。

美国一旦退约,可能在欧洲重新生产和部署中短程导弹,俄罗斯也可能采取反制措施。欧洲如果遭受较大安全冲击,可能更加依赖美国和北约“保护伞”,或转而加强自身军备建设。无论哪种选择,都可能引发军备竞赛,打破全球军事平衡和战略稳定。

60天期限似为美俄谈判达成协议提供了最后机会,蓬佩奥4日说:“我们看看60天里会发生什么”。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