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镇探索节地安葬模式,营造绿色殡葬新风气 2018年,玉山镇围绕移风易俗专项工作及殡葬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工作,在洋后村试点开展“树葬区”建设。既满足了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也有利于推进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形成了可学、可复制的节地生态安葬示范效应。 据悉,树葬区位于玉山镇洋后村上园自然村,距离集镇约15公里,占地面积15亩,目前一期规划墓穴有400个,用于安置全村范围内的散埋乱葬墓穴,二期将满足日后需要。这些新开发的树葬墓穴均无偿提供给本村村民使用。树葬区山场林权属建瓯市福人公司,土地为村集体所有,山场原有林木已按照相关程序由福人公司采伐完毕。 树葬区墓穴分为单穴和双穴,其中单穴占地约0.4平方米,双穴占地约0.6平方米,每个墓穴只设墓碑不留坟头,墓碑大小为宽0.4米长0.6米。同时在整个树葬区种植阔叶珍贵树种等植被,建成后墓地几乎不占土地,真正做到节地、生态、美观。截至目前,该树葬区初步具备迁移骨灰坛的条件,已迁入骨灰坛40余个,后续将陆续迁入。 据介绍,玉山镇“树葬区”试点源于一次国道建设。2018年1月,国道237线支线至洋后水库的鉴洋线建设工程启动建设,工程建设长度7.6公里,施工中将迁移坟墓达154座之多。在对沿线墓地的征迁工作中遇到了村民的阻挠。面对村民的不解和阻力,玉山镇组织镇、村干部多次到建瓯市、南平市殡仪馆、公墓等实地学习,对洋后水库环库坟墓迁移问题进行反复研究讨论后,逐步摸索出了适合在洋后村实行的殡葬模式——生态树葬。 面对村民的不理解,玉山镇先从村两委干部中涉及到的人员做起,召开村两委会议,统一意见,起到带头作用。洋后村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反复向村民广泛宣传当地旅游开发前景、效益和节地生态安葬的重要性。告诉村民,实行生态树葬是为了给后续旅游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带动洋后村社会经济发展,真正做到“荫及子孙”。在镇、村干部的努力下,洋后村树葬模式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正式开始推行,鉴洋线建设工程沿途墓地全部同意迁入树葬区。 今年9月18日,玉山镇洋后村“树葬区”项目代表南平市接受全国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联合督查。督查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助理吴华带队,省民政厅副厅长邱玮的陪同。在督查中,吴华组长对玉山镇的树葬区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认可。 下一步,玉山镇党委、政府将以洋后村树葬区为正面典型,持续广泛开展宣传,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逐步在全镇各村推广洋后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