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建瓯新闻>
“智慧”农业 激活产业活力
2020-07-13 11:32:23 魏剑生 叶秋艳 李进生 来源:市委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庄明帆  

建瓯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村综合示范县”。从田间作物到设施蔬菜,从种植业到养殖业,时下,一场以互联网为主要动力的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正在建瓯农村大地蓬勃兴起。“智慧农业”以其智能、精准、科学的生产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及普通农户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




一架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遥控下,一键腾空、轻巧如燕,超低空平稳飞行,飞机挂载的喷洒系统将药液均匀地喷洒而下,不一会儿时间就完成了40多亩茶山和锥栗的植保作业。

这是6月23日在东游镇盛地村的一幕。无人机的推广使用为建瓯“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以前是人背着药桶给庄稼打药,一人一天最多喷洒十亩地。现在用上无人机之后,一人操作一架无人机一天能喷洒300多亩,相当于30个人的工作量。”承接植保作业的建瓯市长隆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良胜说,无人机不仅效率更高,喷洒农药也更精准,能均匀而有效地杀灭害虫,提高喷洒质量,减少农作物、土壤的农药伤害。

“应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掀一场‘智慧’变革。”翠松现代农业公司在小松镇一期投资4300多万元,新建600亩高标准现代化的温控连栋大棚,3000平方米分拣包装车间,3个容量800吨蔬菜速冻冷藏库,同时建成了集生产管理、专家咨询、远程诊断、产品追溯、产品推介为一体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体系。

物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农耕方式,是翠松公司发展智慧农业的亮点。“公司在水肥一体化总控室安装了一体化计算机和自动缓冲洗机,然后利用物联网技术用来控制灌溉和过滤水,调节温水、冷水使用。”派驻企业的科技特派员王乐旺介绍说,总控室不仅和办公室联网控制,还与省农科院联网,既可让农科院的农业专家们通过远程视频系统诊断农作物病虫害,也可为客户实时提供所定制的大棚蔬菜种植、施肥、除害等现场画面。

“现在,通过‘智慧’农业,我们从插秧到收割,全流程都是机器帮着干。”建瓯市瑞福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美建说,合作社现拥有大型旋耕机、高速插秧机、大型水稻联合收割机等农机设备138台,合作社积极创新水稻种植方式,结合土地流转,实行耕、种、收,及水稻烘干、打包全程机械一体化,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开展五个统一(统一购机、统一作业、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专业化服务,让种田省时省工更高效。目前,该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已承包土地面积达3360多亩。仅去年,合作社开展代耕代种代收服务,就实现机耕面积16000亩、机插面积13000亩、机防面积13000亩、机收面积21000亩,烘干水稻10000吨。扣除成本,合作社创收利润达120多万元。

电子商务进农村是“智慧农业”落下的动力引擎。建瓯作为闽北唯一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2016年,我市启动建设总投资8.2亿元的电子商务产业园。目前,电商园已完成投资4.24亿元、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建成钢构物流集配中心6000平方米,快递分拨场13000平方米,露天堆场、停车场8834平方米。目前就有入驻电商企业达65家,去年电商线上交易达54.5亿元。同时我市建立起市、乡、村三级服务、供应链等物流体系建设,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开辟镇、村级物流中转区135个,覆盖率达62.2%;完成了189个益农信息社信息服务点和一个市级营运中心建设,其中建高标准站14个、专业站33个、简易站33个,为当地村民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体验等四类服务;12316”三农热线平台,通过与中国电信运营合作,实现农业信息网与手机短信连动的方案,让农业信息服务范围更广、更方便。 “基地翠冠梨产量达到35万公斤,一个多月就销售一空,电商平台占据销售总量的四成份额,而且效益比往年要好,均价达每公斤14元,而传统市场销售均价在每公斤6元。”建瓯市玉山镇“惠津”翠冠梨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刘兆辉说,基地与电信部门合作,在梨园里安装6个高清摄像头,通过通信光纤设施接上互联网,坐在家里就可以24小时实时监控到500亩果树生长、病虫害疫情、工人操作是否规范等情况。客户也随时能通过网络看到梨园基地的实时监控录像。“惠津”翠冠梨搭上了“互联网+”快车,开始了全新的营销模式,还带动全镇种植翠冠梨3256亩,年产翠冠梨1250吨。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地址:建瓯市行政中心六楼 联系电话:0599-8200667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