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以来,建瓯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千年建州·理学名城”发展定位,聚焦“做强一根竹”,系统推进笋竹产业全链条升级、全要素赋能、全业态融合,推动笋竹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富民效应日益凸显
截至2024年,建瓯市拥有竹林面积163.5万亩,立竹量2.4亿株,年产竹材5691万根、鲜笋37.6万吨,竹林面积、立竹量、竹材与鲜笋产量均位居全国县(市)首位。笋竹全产业链产值达190.8亿元,同比增长6%。全市竹业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竹林亩均产值达1763元,竹农人均年销售收入达9943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3%,笋竹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强市支柱产业。目前,全市共有笋竹加工企业166家,其中规上企业67家;笋加工企业26家,规上企业10家。产品涵盖15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家、中国竹产业品牌十强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3家。 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集群优势显著增强
(圣象华宇集团)
(福建省建瓯福人木业有限公司)
(福建双羿竹木发展有限公司) 建瓯市坚持“延链聚群、铸强链条”发展路径,实施“链长+链主+专班”工作机制,确立圣象华宇、福人木业、双羿竹木等9家细分领域“链主”企业,带动形成从上游竹拉丝、竹片加工、鲜笋采收,到中游竹胶板、重竹板、清水笋、黑白笋干生产,再到下游竹家具、竹工艺品、笋制品及下脚料循环利用的现代化完整产业链。科学构建“物理分解-初级加工-精深加工”三级产业加工体系,建成竹材(笋)物理分解点16个、初级加工区3个、精深加工园区3个。工业园区入选省级绿色园区,“两徐”竹经济产业园与城东精深食品加工园成为竹产业创新发展新高地。闽北快递分拨中心、鲲鹏物流园建成投用,“公铁海”联运网络不断拓展,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支撑有力 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建瓯市高度重视笋竹产业科技赋能,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研发-转化-服务”全链条竹产业创新生态。与国际竹藤中心等高端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常态化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与笋竹企业对接,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培育乡土科技人才。建成中国竹产业协会建瓯工作站、协同创新院竹产业(建瓯)分院、绿色低碳乡村振兴创新研究院、建瓯笋竹科技小院等平台,林竹碳中和研究院、笋竹产业研究院加快筹建。圣象华宇集团牵头组建省级竹材料创新中心,与中机院海西分院共建机械装备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项目落地。全市累计获得国家专利558项,其中发明专利31项。与省标院共建笋竹产业标准体系,制定标准223项,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等各类标准25项。建瓯市竹产品质量检验中心通过省级认定,为全省唯一县级竹产品检测中心,具备26个标准、248项参数检测能力。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富民效应日益凸显
竹工艺品
房道千竹园 建瓯市深入挖掘竹文化内涵,推动竹文化与城乡建设、旅游发展深度融合。以竹元素为符号,打造“竹居城镇”“竹居村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依托竹编、竹灯、竹伞等非遗项目,传承竹工艺,培育竹文创、竹文艺等新业态。推进西际千竹园、慈口雷竹园、小松苗圃竹基地、郑魏“竹灯榜”等竹主题景区建设,打造“全竹宴”“建州笋宴”等地标美食,推动竹文旅融合发展。主动融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和“福州都市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竹文化旅游目的地。 交易平台提质升级 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
建瓯市加快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笋竹产品交易体系,打造全国笋竹产品交易中心。年交易笋干1.3万吨、冬笋8万吨、春笋5.3万吨,水煮笋、复水笋干、手剥笋等产品占全国三分之一份额。笋产品在日本市场占比达26%,全市年笋竹产品交易总额近3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冬笋和笋干集散中心。积极推进总投资10亿元的中国笋竹(商贸)城项目,建设“数字笋竹”平台,推动笋竹产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成功举办首届武夷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峰会、建瓯竹笋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等高规格活动,发布《武夷笋》《武夷竹》白皮书,发布“新华·武夷笋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显著提升建瓯在全国笋竹产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