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 > 建瓯新闻 >
95后新农人以新媒体赋能迪口乡村振兴
2025-11-20 10:07:48  来源:迪口镇  责任编辑:王俊杰  

在迪口镇这片资源丰富的沃土上,一位95后青年用新媒体演绎了从“都市追光者”到“乡土赋能者”的青春答卷。作为新时代新农人的代表,郑书鉴以短视频为迪口农产品插上“云翅膀”,用前沿理念和技术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从城市到乡村:一场奔赴热爱的返乡抉择

因为没有,所以寻找。2024年初,当同龄人扎堆涌入大城市逐梦时,郑书鉴却毅然辞去城市高薪工作,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迪口镇。这份抉择源于对家乡的深情与不甘,山里的红菇、坡上的锥栗,凭借上乘品质本应香飘四海,却因销售渠道闭塞 “养在深闺人未识”,农户的辛勤劳作难获对等回报。泉州、重庆等地短视频助农的成功案例,让他心中燃起希望:“迪口的好东西绝不输人,为啥不能走出大山?”带着这份信念,他收拾行囊,义无反顾投身家乡的沃土。请问今年还有机会穿秋装吗?

以匠心铸温度:让农产品带着故事 “说话”

创业之路从不是坦途。没有专业设备,他自掏腰包购置;不懂视频剪辑,他抱着教程熬夜钻研;直播间初期仅有几十名观众,他依然精神饱满地讲解产品渊源。“别人能成,我差的只是坚持和用心”,这句话成了他的座右铭。他的镜头始终聚焦“烟火气”与“文化味”。他深入田间山林,记录莲子种植的传统技艺、红菇采摘的艰辛历程,以“产品+故事”的创作思路,让冰冷的商品变成承载乡愁的“家乡符号”。一条条饱含诚意的短视频持续传播,账号粉丝量稳步攀升,直播间人数从几十人飙升到上万,迪口农产品的订单也随之激增,曾经的“深山好物”渐渐走进千家万户。

用创新搭桥梁:构建助农兴农生态圈

在实践中摸索前行,郑书鉴联合家人搭建起“短视频引流+专场直播带货+社群精准维系”的立体化营销矩阵。他深知“售后和品质同等重要”,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流程,贴心服务换来了60%以上的客户留存率,为迪口农产品筑牢稳定的线上销售渠道。而他的价值远不止“卖货”,短视频里迪口的青山绿水、古村风貌、民俗文化,让这座深山小镇被更多人知晓。不少游客循着镜头而来,体验采摘之乐、感受乡村之美,直接带动当地乡村旅游热度攀升,形成“农旅融合”的良性循环。

以双向赴山海:书写青春乡土共赢答卷

作为小有名气的助农主播、青年创业带头人,郑书鉴的成功点燃了更多年轻人的返乡热情。目前已有3名大学生追随他投身电商领域。在政府支持下,迪口已形成了小型创业群体,为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一年多时间里,他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更用新媒体技术为农产品打开了连接外界的“新窗口”。

2025年以来,迪口镇积极响应建瓯市“回家乡来、助乡村兴”政策,通过政策解读、创业补贴、榜样激励等举措,吸引20余名返乡青年,搭建起学习提升与资源对接的优质平台。如今的迪口,清晨的田间多了扛着设备的年轻人,乡村的小路上多了慕名而来的游客。郑书鉴的故事证明,返乡创业从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知识青年与乡土的“双向奔赴”。(赵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