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 > 福建新闻 >
一张证书,激活“沉睡”资源
2025-11-24 08:56:5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俊杰  

东南网11月24日报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林爱玲 通讯员 林亦霞 黄蔓玲)

11月下旬,莆田涵江区大洋乡向阳大白菜喜获丰收。“自从9月拿到农田小气候数据集数据知识产权证书,我家向阳白订单比以往涨了三成!”种植户肖国华说,证书让向阳白有了“数字身份证”,完整的生长数据为产品溯源和品质保障打下了基础,让消费者买得更放心。

数据不仅赋能农户,也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大洋乡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干事陈琦璐介绍,覆盖全乡18个村的乡村振兴数据集已在今年5月获颁全省首张数字乡村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现在资源分配有了数据支撑,精准度大大提高。

在涵江,从农田到古村,数据正通过系统梳理与合规确权,从“沉睡”资源转变为发展新资产。作为省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区,该区持续推进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与多维应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建档数字“身份证”

走进大洋乡的共享稻田,一组物联网传感器静静矗立其中。这些设备持续采集着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风向等关键环境指标,形成了高精度时序数据点的数据库。

“过去农民看天吃饭,现在我们用各种数据‘种田’。”陈琦璐分享道,“这些数据不仅为水稻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更构成了每块田的‘数字档案’。”

9月25日,大洋乡“我在大洋有亩田”高精度农田小气候数据集成功获得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这标志着该乡农田气候数据正式成为受法律保护的“数字资产”,助推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

该数据集依托莆田市气象局部署的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实现了对农田环境的全天候监测。每一块被认领的田地都有了“数字身份证”,认领者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查看专属田块的生长环境。

这张数据知识产权证书一拿到,大洋乡的稻田里到处洋溢着喜悦。

种地更有准头了。靠着数据指导,啥时候播种、怎么施肥、浇水多少,都有了科学依据。老乡们说,这样种出来的稻米更饱满,预计优质大米能多收三成。

天灾能提前防备了。通过分析往年的气候数据,建立了灾害预警,碰到刮风下雨也能提前做好准备,减少损失。

“现在顾客看得明白,吃得放心,我们的大米更好卖了!”参与“我在大洋有亩田”计划的农户郑佑成笑着说,这张薄薄的证书,让大洋大米在市场上更有分量了。

“我在大洋有亩田”数据集的成功登记,是涵江区数据知识产权的又一个新成果。此前,大洋乡已先后获得了乡村振兴数据集、闽中革命活动分析数据集、大洋冬米环境数据集、瑞云山景区数据集等多张数据知识产权证书,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打通确权路径

2024年底,福建省推行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试行规程(试行),涵江区成为全省首批实施该行动的县区之一。

登记审查须提交数据名称、规模、应用场景、采集情况、规则或算法等10多项信息。面对数据来源杂、权属界定难、申报专业性强等挑战,涵江区摸索出一套“摸底—梳理—申报—赋能”的标准化流程。涵江区党建事务中心主任林庆金介绍,区委组织部牵头组建了一支“党员先锋服务队”,下沉至乡镇、街道,开展“数据资源普查”。

在大洋乡,服务队发现该乡拥有独特的冬米种植气候数据、瑞云山景区游客行为数据以及丰富的闽中革命历史资料。“这些长期被忽略的数据,经过系统化整理和权属确认,就是潜在的数据知识产权。”林庆金说。

在明确数据家底后,大洋乡探索出“从现有数据提炼价值”与“按主题定向收集”两条路径。

“得益于莆田市‘数字一张图’大数据调度指挥平台,每个乡镇、村都积累了大量数据。”林庆金说,一是基于现有数据提炼整合,如将传统村落、建房审批等信息转化为专题数据集;二是围绕“乡村振兴”等主题定向收集人口、产业、文化等多维数据,反向构建数据集。

发现数据价值后,下一步是构建符合登记要求的数据集。这是一个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标准化资产的关键环节。

以大洋冬米环境数据集为例,技术团队汇集了该乡近5年的温度、湿度、土壤成分等8000多个数据点,并引入区块链技术进行存证,确保数据来源可信、不可篡改。

为降低申报门槛,涵江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了“数据知识产权服务专窗”,提供全流程帮办。针对乡镇反映的“流程不熟悉”问题,中心专门编制了《数据知识产权申报指南》,将复杂流程简化为几个明确步骤。截至目前,该专窗已协助完善申报材料120余份,推动登记效率提升60%。

释放多维应用

涵江区涵东街道基层治理数据集、三江口镇芳山村砖瓦业多维信息数据集、大洋乡道路交通数据集、涵江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数据集……点开福建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存证平台可以看到,今年以来,涵江已经成功登记相关数据集证书78张。

如今,这些成果正通过“证书+场景”的深度融合模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金融活力和产业动能。

在基层治理领域,涵西街道构建的基层治理全维度数据集,通过对人口、房屋、事件等多元信息的整合分析,实现了公共服务的精准投放。

“以前社区服务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涵西街道办事处主任吴世友介绍,“系统能自动识别独居老人、特殊困难群体,提醒我们定期走访,实现了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

数据知识产权的价值在金融领域取得关键突破。今年9月,莆田农商银行向大洋乡授信2500万元,其中以瑞云山景区数据集和旅游商标组合质押的1000万元额度,属全省首例。

大洋乡党委书记姚恩开介绍,该资金将专项用于数据集对应的产业升级。例如,瑞云山景区可利用游客量匹配度数据集优化淡季运营,实现数据驱动与金融赋能的有效闭环。

“证书不是目的,而是推动发展的一项数据工具。”林庆金说,“我们要让数据真正参与到镇域发展中来。”

在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方面,涵江区白塘镇的洋尾村数据集获颁莆田市首张历史文化类数据知识产权证书,该数据集随后被迅速应用于智慧导览系统和“宋韵家风研学游”项目开发中,今年已吸引280余支党建研学团队到访,带动古村旅游收入增长70%。“数据知识产权让静态的文化‘活’起来了。”涵江区白塘镇镇长薛健健感慨道。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