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福建省农科院研发的国审鲜食玉米新品种“闽双色6号”现场测产验收会在东游镇举行。经专家测验,“闽双色6号”亩产达到1259.3公斤,增产增收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省农科院党委书记肖铮、省农科院院长翁启勇,南平市副市长余文权,我市副市长王建明等领导以及省、南平和建瓯等地农业科技人员、种业经销户参加测产验收会。 “闽双色6号”示范片位于东游镇云头村万亩鲜食玉米种植区,核心示范片面积126亩,辐射推广面积1200亩。比当地主栽品种泰鲜甜1号早熟大约12天。在验收现场,专家组按照《全国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摘收鲜果穗进行实测。“闽双色6号”亩产1259.3公斤,对照品种“萃甜216”亩增产9.44%。按当日田间收购价格4.2元/公斤,“闽双色6号”亩可增效478.24元。 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旱地作物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廖长见说:“总结起来主是早熟、高产、优质,广适性也很好,这个品种不仅在我们东南审定,而且在西南也将审定了,它已经完成了国家的区域试验,这个品种就成了我们南方适育区的非常大面积的种植。” 专家介绍,以前国内许多玉米基本都来自于美国,但其种子进价高、品种抗性弱、适应性差、产量低、效益低,而且对于农民而言,随时有被“卡脖子”和“抬价格”的风险。 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旱地作物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廖长见表示:“目前,我们国产品种逐渐开始暴发,通过科研人员不断的努力,还有各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和重视,我们现在国内的品种也不输于国外的品种,这样的话就意味着种业的安全,种源的可控。” 我市是福建省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县,长期与省农科院保持紧密的科技合作,在科技的加持下,东游镇成为全省玉米复种面积最大的乡镇,面积5万亩左右,全镇约有2000户玉米种植户,占总户数近1/4,魏洪仲就是其中一位,他今年试种了20亩“闽双色6号”玉米,就取得不错的收益。 玉米种植户魏洪仲说:“它的棒子比较大,上市时间比较早,产量又高,价格目前2元到2元1角(每斤),一亩地(产值)可以达到5200元左右。” 去年,东游镇农作物三季轮作种植面积约10万亩,农业总产值(农林牧渔)8.98亿元,其中玉米全产业链2.8亿元,成为东游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特色产业。 福建省种子总站站长赵杰樑说:“在我们田间展示,让老百姓能真正看到实物,也能找到真正的种源,在乡村振兴上面,通过(提高)农民的收入,为乡村振兴提供最好的服务。” “闽双色6号”品种是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承担的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专项的一个阶段性重要成果。近年来,福建省农科院先后育成了闽双色4号、6号等系列国审品种,实现我省在鲜食玉米品种方面完全替代国外同类品种,同时还育成了水果玉米、温带早熟优质玉米等一系列品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肖铮说:“我们下一步,还将进一步深化科企合作,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作物育种领域的科技研发,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严章俊 谢祯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