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99-8200667E-mail:joskzzs@126.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瓯新闻网>建瓯新闻>
辰 山 谣
2022-12-12 15:12:46 叶少玲 来源: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庄明帆  


那座石拱桥很短,大约只有10米长。很简,除了一株歪脖子老树做它的倚靠外,桥面简陋如乡间小路,若繁,也是高高低低的野花野草竞相爬上路面,兀自葳蕤。桥的尽头也就是路的尽头,原为一条石板古道,久无人行,早已荒草萋萋,于是它便失去了桥的功能,安静地立在荒山野岭一个小小山涧上,渐渐变成了路途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处休憩的驿站。然而,只要我晒出它的图片,凡是走过那条路的人必定眼前一亮。为何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桥却有如此高的辨识度呢?没错,这正是东游东际辰山下自然村前往辰山途中的小石桥。每当此时,有过相同经历的朋友总会问上一句:“第几趟啦?”而我则默契地回复:“5喽!”准确地说,除了上下辰山各有一回选择其它线路之外,我已经与这座小石桥足足相逢了8次,无论三五人成行,在此歇息午餐,还是大队人马前行,等候掉队的驴友,每次我都会驻足停留大约半小时。小桥因为我们的到来,瞬间热闹起来,但在如此寂静的荒野之地,这份热闹与树上的蝉鸣、涧间的水流一般,听着虽嘈杂,却也不太扰人心情,犹如陶翁的田园诗,撇去浮华之后,自有一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安宁落在其中。

我喜欢长途跋涉之后,裹着夏日烈焰与浃背汗水,被一树敞开的绿荫清风接纳;喜欢坐在水中大石块上,用手指撩拨潺潺溪流,透过指缝看远处斑驳的光影在水中如精灵般跳跃;喜欢触摸溪边浓密厚实的青苔,和驴友商讨着如何将青苔上被甘冽山泉濯洗得熠熠生辉的水昌蒲挖起,回家后还得用怎样的活水滋养才能生机依旧。这块方寸之地,仿佛是大自然赠予旅人辛苦跋涉的一份小点心,虽然来路艰辛、去路迢迢,但此时此刻,卸下了肩上重负,填饱了漉漉饥肠,短暂的休憩,就足以让人忘却来时的艰辛,也无所畏惧后面的趔趄。

辰山,拥有1822米的海拔高度,如白鹤般卓立于闽北群山之间,是许多人心中的神往,但也让不少人因望而生畏而变成了从不敢尝试的遗憾,身边更多的朋友则津津乐道于十几或几十年前,凭着青春年少一腔热血登上山顶的往事。遥想当年,与相谈甚欢或者暗中倾心的伙伴相约挑战辰山,那眺望万里河山时苦尽甘来、意气风发;那抵御刺骨寒冷时相依相偎、企盼黎明的回忆,也算是尘烟岁月里对青春的一种特别缅怀方式吧。现如今,除了一些喜欢融入大自然的户外人,多数人已没有兴趣再吃这样的苦头,而我心中仍残存些许“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虔诚,又机缘巧合结识了一群户外朋友,反而在不惑之年后激起登山的爱好,第一次重装就选择了这座建瓯最高山峰。

崭新的包、鞋、登山杖、帐篷睡袋装备起来,外加三餐食品、各种用品,以及毫无经验地背了个特大号不锈钢水壶,脖子上还挂了架笨重的单反相机,十几公斤的行装上身,就跟随领队阳光走了一条行程更远的香岭路线,回想起来,确实有点儿无知无畏的鲁莽。可是生活的许多故事不就是因为非同寻常的经历才难忘、许多感悟不就是在未知的苦累和咬牙坚持中豁然开朗的吗?

正如第一次辰山之行,漫长的6个多小时,我经历了从最初的兴奋到体力逐渐接近极限再到几近崩溃,抬头往上望,狭窄陡峭的山路蜿蜒曲折,不知何处是终点,肩上的行装则越来越沉重,如巨石般拖曳着向上抬起的脚步,以至于每到一个路口,内心都无比纠结彷徨,是前进还是后退?后退显然已不太可能,没有人指引,连下山都会迷路;可是面对湛蓝天空下依然巍峨耸立的山顶,前途遥遥无期,体能和意志在此时显得无奈又脆弱。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退无可退时,反而顿然明白了徒步的意义:我的初衷里也许掺杂着好奇、景仰、挑战和向往,但在极限之下,这些心愿其实都是累赘。既然路途如此艰难,就不必总是抬头仰望,放下奢望和期待、摒弃纠结和杂念,以低头弯腰的姿态去负重,任汗水横流,一步一步专注地踏过眼前碎石路,当所有的念想最后都变成了不停歇、往前行这么件纯粹的事情时,再高的山、再难的路,走啊走也终有登顶的一刻。然后第二次、第三次……这条路上应有的艰辛逐渐了然于胸,登顶似乎不再那么困难了,路途中发现的野趣也越来越多,一颗饱满绽放的松塔、一簇蓬勃清新的水昌蒲、一段造型奇特的枯木、一袋高山特有的草药地龙,还有一把把塞进嘴里染黑了牙的地茄子……总能给人带来点滴惊喜和意外。我不知道这种简单纯粹的“一念”是否如别人眼中的“阿甘”一般傻楞可笑,但在灰心无助之时,它所凝聚的厚实力量,却是登山前从未体验过的。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站到山巅上。乍一看,除了一堆残垣、几块巨石,似乎也没啥风景值得观赏,可我听说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摄影师,二十多年间登上辰山五十余回,把它称作心中的神山。山还是那座山,风景也依然是那些风景,为何在有的人眼里却变得如此迷人?横看成峰侧成岭,不同时期,登山的感悟都会有所不同吧,用一句当下流行语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山顶上有什么呢?对,有风、有云、有日出日落、有仰望星空和俯看四野的辽阔。

相比于弄堂里飘着烟火、广场上捎着舞曲的软风,1822米高空的风属于强硬派,它从不停息,千里万里畅通无阻、纵横驰骋;它猎猎作响,扶摇羽化为鹏的大鸟展翅高飞、直上青云;它是大自然的魔法师,轻轻松松便将天边闲散的云朵卷起又铺开,幻化成一幅幅奇妙的图案。

山顶上的近景廖廖数笔,除了钢硬的矮树、箭挺的芦苇、孤独的巨石和我们这一群匆匆的过客外,无它。远景却是恢弘壮阔,极目天际,如黛的远山轻锁薄雾,含住了落日,吐出了初阳。无论是日暮西山还是日出东山,黛青色天空下,炙烈的太阳在天边收起了它的毒辣性子,暖暖的,如焙笼里的红炭,白云被烤得舒适地伸了个懒腰,整个天空便云蒸霞蔚、彤色斑斓。

山顶上的夜晚格外清澈寂静,三五好友,一壶老酒,既可围炉夜话、趣谈琐碎;也可举杯邀月,看那满月如银盘,明晃晃照进心底,唤醒心底里另一个沉睡的自己,与明月共饮;更可天为被地为床,随心所欲醉卧大石之上。如此高寒之地,不必担心有蛇鼠虫蚁侵扰,安心把自己化身为一撮芦苇花,迎风而立,任那永不停歇的寒风错身而过,耳边的风声如千年的铁骑踏过冰河嘶鸣而来,一声长啸,梦中之马已御我穿过万重山,直奔关山明月而去。

此情此景,惟愿长醉不复醒。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建瓯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建瓯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建瓯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建瓯新闻
    [更多]本土文化
    [更多]旅游美食
    • ICP备案:闽ICP备2022017649号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141202]号
    • 主办单位:建瓯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建瓯市融媒体中心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512021001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3420055
    • 建瓯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9-3725806 举报邮箱:joswwxb@126.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 邮编:353100 站长统计 网站维护:东南网
    • 建瓯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闽公网安备35078302000127号